編按:和家人出遊可累積幸福的回憶,但若家人失智,如何享受這份幸福?失智症專家劉秀枝醫師當年診斷出父母失智後,經常和哥哥帶著爸媽到熟悉的餐廳吃飯;照顧者許美玲則帶著95歲、失智的外婆搭郵輪。出門在外,失智家人情緒波動怎麼辦?馬偕醫院專家和無障礙旅行社多扶假期分享務實技巧。
和失智家人出遊,不只能累積幸福回憶,還能帶給失智者新鮮的刺激,有益身心健康。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指出,以藥物改善失智症,藥效僅約27~35%,因此醫界亦積極透過非藥物的失智社會處方改善症狀,旅遊即是其中一種方式。
該院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技術副主任陳香夷分享,出遊後,75%失智者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會明顯趨於平緩,是很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式。
不過,帶失智家人離開熟悉的環境,並不容易。想帶失智家人出遊,有哪些要訣?《50+》採訪失智症專家劉秀枝醫師、曾經同時照顧3位失智家人的許美玲、馬偕醫院和無障礙旅行社多扶假期,分享安排行程的秘訣和注意事項,讓你帶失智家人外出走走時更有方向。
Q1. 行前應做哪些準備?
專長失智症的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提醒,事前應評估失智的嚴重程度、精神行為、陪同人力。如果要出國,記得帶一份英文診斷書和2份藥物,一份放在行李箱,另一份隨身攜帶,才不會臨時要用時,得在行李箱中翻找。(相關閱讀:75歲的此刻,是人生最好的時刻!劉秀枝醫師:每天做到這6件事,過好今天就能過好一生)
此外,事先調查旅遊目的地的如廁環境也很重要。
「一定要有無障礙廁所!」無障礙旅行社多扶假期的服務項目之一是提供失智家庭客製化行程,副總經理劉亦中戲稱自家是「靠廁所吃飯的旅行社」,這句半開玩笑的自我介紹,凸顯出廁所的重要性。
她解釋,事先確認目的地有沒有無障礙廁所,必要時才能讓陪伴者陪同如廁或推輪椅進入。
另外,有些失智者無法分辨男女廁,或需異性親人陪同,因此事先調查好附近是否有性別友善廁所更佳。
如果沒有理想的廁所,或許須謹慎考慮是否前往旅遊,因為一旦中途無法妥善如廁,可能導致失智者情緒失控,形成混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