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OurAge、睡眠リズムラボ
編按:不少人會為了減肥而嚴格限制飲食,卻發現不但效果不好,反而讓身體狀態更糟。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忽略了進食的時間。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時間營養學」,強調「什麼時候吃」比「吃什麼」更重要。具體該怎麼做?
人體內存在一個「生理時鐘」,主導著新陳代謝、體溫、荷爾蒙分泌等生理機能。當這個生理時鐘被打亂,也就是所謂的「體內時差」或「社交時差」發生時,身體會變得更容易囤積脂肪,即使飲食內容相同,也會導致體重增加。
如何利用「時間營養學」來調整生活習慣,讓身體恢復正常節奏,健康吃、輕鬆瘦?
為什麼「體內時差」會讓人變胖?
我們的身體有著精密的生理時鐘,它會根據時間來調節各種生理功能。
例如,負責燃燒脂肪的細胞在白天特別活躍,而負責囤積脂肪的細胞則在晚上特別活躍。如果我們的作息不規律,例如,假日晚睡晚起,導致起床時間和用餐時間與平日產生巨大落差,這就會造成「體內時差」(或稱「社交性時差(Social Jetlag)」)。
當體內時差發生時,身體的代謝節奏會被打亂,胰島素的分泌會變得不穩定,導致血糖值容易快速上升。在胰島素分泌旺盛的夜間,如果大量進食,身體會將這些熱量迅速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飲食內容和白天相同,夜間進食卻更容易發胖。此外,體內時差也會讓人感到精神不濟、容易疲勞,導致活動量減少,進而造成體重上升。
想避免體重失控,該注意哪些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