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是許多人辛勤工作大半輩子夢寐以求的時光,然而如何做好退休生活安排?需要存多少退休金才能確保生活品質穩定?這些煩惱總是讓人感到焦慮。理財專家孫太建議,退休後不能只是把錢存著,若是忽略通膨的威力,不做好準備,只會讓退休金變得越來越少。
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甚至在2039年更將突破30%,這意味著退休生活需要更長遠的規劃,如何讓退休金隨著時間增長,並足以支應更長壽的生活,確保退休後擁有穩定收入,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課題。
比起存多少退休金 更重要的是定義想過的退休生活
年僅42歲就靠領股息領股息提早退休,投資生涯至今已超過20年的孫太認為,退休準備首要的並非投資工具或複雜策略,而是「先知道自己要什麼」。她表示,很多人會把1500萬設為退休金目標,但最關鍵的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而是取決於自己期望的退休生活樣貌,再來排點每月基本開銷、生活地點等來衡量所需的資金,才能制定具體的退休理財計畫。
她也同時提醒,現在是低利率高通膨時代,單靠儲蓄將無法應對通膨與未來生活成本的挑戰,更應該透過長期投資對抗通膨與長壽風險。
如何讓財務健康迎接更長的人生下半場,提早規劃財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孫太建議在開始規劃前,應先釐清以下三個重要觀念:
1.做好收入分配:清楚掌握自己的每月固定支出與變動支出,將薪水或收入預先劃分為不同用途,例如一份用於日常開銷,另一份則專門用於投資。透過這種「先分配,後支出」的方式,做到量入為出。
2.投資工具要簡單:對50+族群而言,投資工具要越簡單越好,選擇自己能充分理解且易於執行的投資工具,以及選擇規模大、穩定性高且波動度小的標的,才能建立長期且穩定的退休現金流。
3.眼光要長遠與紀律執行:退休理財的目標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報酬」,而不是在意帳面上短期的盈虧。只要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並做好資產配置,就應當保持耐心,嚴格遵守紀律執行。
50歲投資不嫌晚 先避免三個常見迷思
然而50歲才開始存退休金,來得及嗎?孫太老師強調:「理財永遠不要嫌晚,現在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她以自己的母親為例,一開始對投資感到陌生與害怕,但孫太鼓勵她從每月3,000元開始,讓50多歲才開始理財的她,即使本金不多,透過紀律性的投入,十年後也累積了一定的資產,每月有額外現金流可以去旅遊。
但她也提醒,幾個不能忽略的投資誤區:
- 只看配息率,不看總報酬:許多人追逐高配息率,卻忽略了投資標的本身的體質與總體報酬。
- 盲目追逐熱門標的:盲目跟隨市場熱點,而不了解投資標的基本面,最後可能因市場波動而蒙受損失。
- 資產配置過度集中或過度分散:資金不多時若過度分散投資,可能會讓管理變得複雜,且收益不明顯;但當資產累積到一定規模後,仍需適度分散以降低風險。
對抗通膨與長壽風險 用ETF打造穩健退休生活
怎麼存退休金最簡單?孫太建議,找到「對的」退休工具、善用時間複利效果,就能讓資產穩健增長。她指出,ETF(指數股票型基金)適合長期穩健的投資,因為能有效分散風險,投資一檔 ETF 就如同間接持有數十家公司的股票,可降低成本、多元分散。此外,ETF 的選股邏輯和資金流向都公開透明,此外特別是高股息 ETF,能提供穩定的配息收入,有助於支應日常開銷,維持退休生活品質。
孫太建議,退休理財的關鍵在於確立明確的生活目標,並透過紀律性的穩健投資來對抗通膨,就能打造足以支撐到老的安心退休生活。
孫太以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為例,她會選擇此一標的的原因,包括追蹤指數精選獲利穩健、高配息、具永續概念的價值企業,並且產業配置均衡,有助於降低踩雷風險,此外,波動性低於市場,也能提供穩定的配息收入,並兼顧資產的成長性。
面對通膨與長壽風險,退休理財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修課。孫太強調,不用害怕自己永遠無法存到理想的退休金,只要現在開始行動,從建立明確的個人化退休目標開始,理解抗通膨的重要性,並且透過有紀律、簡單且穩健的投資策略,來累積管理資產,並持續檢視與調整,就能讓退休生活更有保障,讓未來的生活擁有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