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當父母日漸高齡,兒女希望就近照顧,但又不想影響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選擇同住,還有哪些其他選項?《讓家照顧你的後半輩子》作者林黛羚分享她觀察到的3種作法,不妨看看哪一種較適合你家。
如今,我們常常遇到一個狀況,原本已經擁有自己的小家庭與生活習慣,面對老家逐漸高齡的父母,卻又希望能夠就近照顧。
此時,可以先評估父母的健康程度,以及行動能力。倘若父母雖然年歲已高,但身體保養得宜,也能自己料理三餐,甚至擁有自己的嗜好,那麼,拉開一點距離,以步行可達,甚至只有一站的距離,應該是一個更好的折衷方式。這樣的狀況,以父母長輩做為軸心,近似衛星式的居住型態,更可說是另一種家族社區的概念。
多年來致力於研究老人住宅的陳政雄教授,深知「距離就是美」的重要性。他認為並非所有家庭都適合兩代或三代同堂,因為每個家庭相處的默契與融洽度不盡相同,頻率不合就別勉強。
「有些長輩不太拿捏界線,你家就是我家,住得太近容易有衝突,樓上、隔壁、同一條街都不太妥。」他說,「長輩住樓上、你住樓下,你煮個香濃的麻油雞湯、香味四溢,是要請他下樓來吃、還是端上去給他吃?也許你只想一個人靜靜品嚐,但他聞到又作何感想?」
我也聽過屋主太太與公婆住在同一條街,夏天炎熱,她在家中只穿短褲跟薄背心,有鑰匙的婆婆事前沒通知就直接闖入,十分尷尬。
案例1. 有距離才有美感 隔一個公車站剛剛好
「我家跟父母家隔一站的距離。」一位退休的高中老師,說服了80多歲的父母,從美濃鄉下搬來高雄,以便就近照顧。由於父母親勤儉持家慣了,與重視生活享受的太太價値觀天差地遠。若住太近、母親很可能像走廚房一樣說來就來,乾脆他幫爸媽找下一站,「我家住三信家商站、我幫爸媽在五塊厝站找到一間租屋。兩者之間搭公車1、2分鐘就到了。」
他每天上午9點搭公車到父母家,帶著母親出門採購當日食材,買回來後幫忙挑菜、洗菜,母親在做菜的同時,他就陪父親閒話家常。3人吃完中餐、等爸媽午睡了他才離開。如此一來,即使沒住一起,父母仍能感受到他的陪伴,而太太也不需與公婆有太頻繁的互動。(相關閱讀:91歲自在安適的獨居生活!陳鴻飛:兒女有自己的人生,「若即若離」的關心讓彼此都舒服)
案例2. 親朋好友都住同一社區 獨立不寂寞
又或者,也可以住在同一社區建案、同一鄰里。職能治療師小莉,她跟妹妹、還有表妹都住在林口同一社區大樓。她與妹妹住A棟小坪數、是相鄰的兩戶,表妹有結婚生子,住在B棟大坪數。
表妹是家庭主婦,每天都開伙,小莉與妹妹幾乎每天都過去吃晚餐、吃完飯陪姪子們玩一下再回A棟。姊妹倆有彼此家的鑰匙,有時小莉要加班,妹妹就幫她餵狗遛狗。
也有原本住在台北老社區的4、5位鄰居,老家在都更後賣掉、相約搬到桃園的同一個新建案住。要聚會時,就約在大樓的麻將間、閱讀室或公共交誼廳等公設,十分方便。(相關閱讀:湯不會冷掉的距離最剛好,日本女子共居計畫「個個Seven」)
案例3. 隱藏都市的家族村 走路10分鐘可見面
我的老友雅蘭則與她5個姊妹的家庭住在同一鄰里,彼此的家就在台北市中心,「步行」約5~10分鐘可達,是的沒錯,走路就可到,週一到週五,五姊妹家庭都到媽媽家吃晚餐,由於人數眾多、來吃飯的時間不定,媽媽會預留一些菜給第2批回來的家人,有時7點半、8點再一次。
也因為母親身負備餐重任,雖然父親已過世,持續參與女兒女婿及孫子們的生活、剛好可以轉移焦點、緩解心中對老伴的思念。
從防災觀點來看,不住同一棟還有一個好處。火災、停電、停水……不會全部遭殃。雅蘭住的公寓曾經臨時維修而停電停水,她帶著家人去另一個姊妹家借住一晚,「隨時都有支援讓人感到安心。」
這樣的型態在他們上一輩就已經悄然成形。當初從南部北上找工作的父親,率先落腳在台北中山區,之後從南部上來的姑姑、叔叔,也都以這裡為定居地,即便之後結婚,他們另一半的兄弟姊妹日後北上,也都選擇了這塊有熟識親人的區域,說他們是隱藏在都市中的家族村,一點也不為過。
(本文摘自林黛羚著,《讓家照顧你的後半輩子:住得好,住到老!共居思考、空間微調整,打造可以陪你到老的家》,原點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