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亞琪 責任編輯/陳莞欣、王美珍
編按:過往,「獨居老人」一詞,總給人悲苦的印象。然而,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長者也愈來愈多。成年子女又各自有生活重心,未必能與父母同住。獨老生活,該如何規劃?嘉義縣91歲的陳鴻飛,一個人住在最熟悉的環境,自在地在地老化。他的經驗,值得你我參考。
一個人的老後,怎麼過?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猶如乘搭上高速列車般的加速,也讓獨老生活或者老老照顧愈趨普遍。
以全台老化程度最深的嘉義縣為例,直至2022年初,列冊獨居長者就超過1500人。走進嘉義鹿草鄉東邊,一望無際的三合院取代高聳入天的水泥大樓,寧靜中竟透顯著一股摸不著邊際、卻有勁道的力量。
91歲的陳鴻飛,也是這座城裡的獨居長者之一。他站在有著百年歷史的閩南式古厝中庭曬太陽,健朗的身子與氣如洪鐘的語氣,和周圍熱力四射的空氣相得映彰。
太太過世後,提早與兒女商量好獨居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生活剛剛好
在過去的台灣社會,多數長輩較嚮往三代同堂生活,喜歡和子女、孫兒住在一起,然而,因為長年生活與工作型態不同,同住時常會出現摩擦或者不方便的情況。另一方面,近年規劃第二人生的意識抬頭,50、60歲的兒女也有自己的退休計畫,未必能和70、80歲的父母同住。
出生於民國20年的陳鴻飛,是陳家古厝長孫,仍居住在孩童時期的家、也是家族祖先祠堂所在的兩棟三合院之一。自從2008年,他太太陳黃月娥因病去世,就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
他的長子、義竹國中退休校長陳進順直言:「兄弟姐妹會輪流去看他,一週有一、兩天一起吃飯,我也才65歲,有自己的『第二人生』,退休生活忙得很。」父子間的決定,看似「若即若離」的關心與照顧,卻真實過上了自己熟悉且舒服的生活與節奏。
對於陳鴻飛來說,他也喜歡這樣「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模式。
「自己住比較自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現在電話也有視訊,一通電話就聯絡到,周邊鄰居都是親戚朋友,平常就有照應。」他坐在百年古厝中,訴說著自己退休後的抉擇與快活。
獨居生活並不孤單,偶爾與鄰居們,坐在大圳旁樹下談天說地話家常。
早年勤動打好身體基底 晨練甩手功、下午快走,91歲活動就靈活
陳鴻飛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台灣經濟起飛的縮影。年輕時,凌晨3點多就要獨自騎腳踏車去東石魚塭批魚,再騎回鹿草賣魚。天冷夜暗,尤其辛苦,但他吃苦當吃補。
回顧此生,陳鴻飛紅潤的臉龐浮現笑容,說自己是「台灣的阿信」。早上捕魚、賣魚,到了下午下田務農。他國小四年級時,就跟就跟鄕里的大人一起去農場「駛牛犂」,賺錢補貼家用,為的就是讓老小溫飽。
早起與長年工作,也打下他堅毅的體魄與健康的身體。「現在除了心臟慢性病外,平常很少生病感冒。」陳進順說。他也自嘲,父親的身體比自己還好哩!
現在,陳鴻飛每天約4、5點就起床,睡在榻榻米床上的他醒來不會立刻起身,而是緩緩坐正身軀,接著才下床,以免傷到腰部。下床後,開始暖身拉筋動作。首先,他先將兩腳跨至與肩平行,雙手甩動三十分鐘,直到出汗為止。
「別看短短半小時,流汗有助新陳代謝,甩動是活絡筋骨、打開肩頰間的骨頭關節,人活動就靈活。」陳鴻飛說。他早上甩手,下午則到附近大圳旁散步快走,維持運動習慣。
如何防止腦袋鈍化、增強記憶力?每天看報紙、抄經、跟兒子一起上學去
陳鴻飛的後半生,也走在台灣超高齡社會的前端。出身貧苦的他是家中老大,為了兄弟姊弟,在日據時代以國小第一名成績畢業的他,唸完國小後就放棄升學,靠賣魚養大6個小孩,且個個事業有成。
卸下工作、養家的重擔後,他不僅參加開南大學企業營,還跟著兒子到中興大學學習有機農業知識,從現場的實作到課堂上理論知識學習,無不參與。一口流利的談吐,也讓他曾代表嘉義縣演講比賽,還奪得第一名成績。
活躍的他,還是住家附近泰安宮的董事,定期開會了解事務;他每日到廟裡看報紙,透過文字了解國內外大事。隨口一聊,他對疫情最新動態、國外戰爭軼事朗朗上口。「多學、多看,才會多思考。」陳鴻飛說得舉重若輕,卻是他透過如海綿般多方吸收知識,不讓大腦在時間河中悄然鈍化的秘訣。
陳鴻飛抄經超過十載,毛筆運籌間,練習手腕力氣,也練就記憶力。
走進陳鴻飛的家,古厝的牆壁掛滿牌扁和字畫像,多是他親筆所為。早上捻香頌佛、抄經是他一天的起點,至今10年不斷,已累積約有500萬字,光是堆在他書房內寫好的紙張,數都數不完。有時,一天抄經長達5或6個小時。
他手抄經的習慣,始於學習佛法《廣論》。長達14年的時間,他一邊抄寫一邊靜心,並親自照顧當時腦血栓中風的妻子。
抄寫不只增加記憶力,也有助於保持五感清明。記者隨口問他,既然抄經數百回,會背心經嗎?只見九旬長者淡定地,一字、一字慢慢念出口。268字在65秒間,一字不落,一口氣念完。光這動作,就足以說明他記憶力之強,及耳聰目明之利。
獨老歲月不只是「被電視看」!簡單卻充實的生活,一個人老去也自在
儘管獨居,陳鴻飛卻不像許多獨老者或老老兩人在房子內「被電視看」,而是以「老而不休」的姿態,直面歲月。
他的一日過得簡單,卻不馬虎。三餐自己料理,早上用大同電鍋煮一杯米吃三頓;中午吃完飯後,有時候拉拉手風琴,彈起往日太太愛聽的〈望春風〉,自娛娛人外還遙想愛人;傍晚時分則到旁邊整頓好的鴨母寮大圳散步,練練肌力。
當然,隨著年紀增長,他和多數長者一樣,也有些心臟方面的慢性疾病。偶爾兒子有事,沒法帶他回醫院看診拿藥時,他會自己搭公車前往。等車時,還不忘記公車車牌號碼,訓練記憶力。
年過九旬,陳鴻飛卻一點都沒老人般痀僂駝背樣貌,站在車牌前,他直挺挺地等待去醫院的公車到來。
誰說一個人老去,只有夕陽餘暉的黯淡?陳鴻飛的獨居生活,自帶一份從容和光芒。老年,也可以有飛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