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誰不想一路玩到掛?但為何大部分的人都是從某天開始,就一路「躺」到掛?儘管人們能藉由各種健康促進行為,盡力減少不健康餘命的年數,不過,一個人最後怎麼離世,卻無法操之在己。作家彭菊仙認為,既然臨終之前,很可能有段反覆衰弱、甚至失去尊嚴的日子,那麼,能不能在這過程修補心靈學分?面對「不得好死」的人生真相,應有的3個準備是什麼?
我們都沒走過病老之路,看到歐美理想善終的楷模,我也曾瀟灑又自作聰明的跟親友吹牛:
「來,我們都來學學北歐的老人家,活到老、獨立到老,等到最後幾個星期做不動了再來臥床。」
老後,誰不想一路玩到掛?但老爸、老媽以及其他不少長輩為我親身示範的無情真實是:不知哪天開始,便一路「躺」到掛!
臥病與恢復交錯 是人生最後幾年的常態
任憑做再多準備、再多計劃,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抓馬的「啪!」一聲,說死就死了。
93歲的東京家政大學教授樋口惠子在著作《93歲、過上幸福的生活》,用自己正經歷的病苦、直接戳破「好死」的幻想:
「大部分的老人家都會在健康與死亡之間經歷『搖搖晃晃、無力虛弱』的階段,有可能突然跌倒之後,接著便是數年『臥病』與『恢復』交錯的日子。」
已故的耶魯大學外科教授努蘭醫師在著作《死亡的臉》解釋,死亡本質上是一個痛苦、肉體崩解的過程,「我看過的死亡過程,有尊嚴的並不多。」
認清吧,抽中「好死」上上籤跟中樂透的機率一樣低,病老過程根本就是人一生的濃縮版,總難以順遂、少不了磨難。
但回溯咱走過的大半輩子,學業、事業、家業,業業都有業障;情關、錢關、命關,關關都很卡關,如臨考試,科目一二三四五,接踵而至,或同時撲來,但咱也一路咬緊牙關過或踉踉蹌蹌地從各試場走了出來。
「病老」這道人生期末考,相對單純,只有科目一:必死。
認清「不得好死」才是常態 3個必須做的準備
認清「不得好死」不是詛咒,可能是多數人共同的期末考運,「好死」反而是妄求。
故之,我想提醒我自己必須做到3個「必須」:
1. 必須提早意識到死亡只是肉體身軀的句點,並不可怕;
2. 必須以平常心臣服於老天規劃的病老死亡之姿態;
3. 必須提早做好和「死亡」相關的各種務實準備。(相關閱讀:如何書寫自己的「終活筆記」?必須思考的4大面向,人生最後一程自己決定)
生命終點前的折磨 也許是心靈的最後學分?
雖然三言兩語說來輕鬆,但我相信這道大考刁鑽艱難。
我總好奇,為什麼人之將死,總要受盡折磨?
我們身體愈老愈僵硬,心靈也未必能愈來愈柔軟,是不是仁慈的上帝給我們最後的機會去學會真正的謙卑與柔軟,甚至懺悟、悔改呢?
畢竟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帝王將相也終將化作一坯黃土,富貴貧賤,通通歸零。
我們愈老也愈會感嘆時不我予、生發各種的匱乏與遺憾,因為後半人生只剩一路不斷失去。
但造物主可能給我們這最後的機會學習自珍自重吧,畢竟販夫走卒,大限將至,也會珍惜起自己走過的一生、沉湎於自己獨特的各式人生風景。
殘酷的「不得好死」之歷程也許就是靈性能被大幅度拓展的最後一哩路,上帝提供人們最後的補修機會,讓我們儘可能心中無怨、無憾、無恨、無悔、無罣、無礙,靈魂真正安息,止於至善,這,才算得上真正的「好死」。
「無疾而終」、「壽終正寢」是上上籤嗎?若良心終不安妥,還是落得「不得好死」的下場吧。(相關閱讀:別讓家人在冰冷的加護病房離開!40年臨床經驗張明志醫師:讓末期病人舒服,家人可做到的4件事)
你怎麼活 你就會怎麼死
《西藏生死書》裡有言:「你怎麼活,你就會怎麼死」。論語有云:「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要能好好的死,就要好好的活,這不只關乎身體照顧,更關乎心靈與精神的修練。
《菜根譚》曰:「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事。」身後想要遺愛,還是遺恨?遺德,還是遺怨?
健康無病之時即能通透了悟之人畢竟有限,但「不得好死」或許才能給人大澈大悟之重重一擊。
然後,靈性上的「好死」才可能發生。然後,帶著高標成績單上天堂。
老媽走後頭七時我做了一個怪夢。夢中,我的老公摺了滿滿的紙蓮花和紙元寶,雙手正要捧起大把元寶和蓮花撒入我媽的棺木時,老媽自己站出來笑盈盈的大手一揮:
「好女婿,謝謝你,我要上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了,天堂什麼都不缺,我不需要這些東西喔,你不要再放了。」老媽才說完,我就轉醒了,至今老媽的囑咐還歷歷可辨。
真妙啊,老媽特地來我夢裡表明心跡,她真去了天堂嗎?真遇見上帝了嗎?果真如此,靈魂就有了的歸宿,昇至美麗的天堂,死亡又有何懼?
死亡不是老媽生命的句點,她的生命另起了美麗亮潔的起點,且無痛又無病,安穩而永恆。
相關閱讀:彭菊仙著,《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不當媽媽、太太、媳婦之空巢熟女好好愛自己》,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轉載自「彭菊仙,你今天過得好嗎?」FB粉專,原文標題為〈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啪」一聲,說死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