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吃得健康,卻愈吃愈沒精神?專家提醒:3種最常誤信的「養生陷阱」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2025.07.19
197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林芳如,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作者|50+編輯部 2025.07.19

責任編輯|林芳如,顏理謙197

文章用聽的
00:00 06:15 1

編按:謹慎選擇食物是健康的基礎。然而,日常生活中,有些食物披著健康外衣,實則潛藏風險,攝取時若未節制,可能與保持健康的初衷背道而馳。本文綜合整理醫師宋晏仁和營養師李婉萍的相關論述,剖析3種看似健康,實則應謹慎攝取的食物,協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飲食選擇。

1. 燕麥奶的本質是澱粉  應與其它碳水化合物替換

燕麥奶因含有β-葡聚醣,被認為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促進腸道蠕動,常被視為健康飲品。不過,營養師李婉萍曾在自己的臉書粉專指出,從本質上看,燕麥奶其實是高澱粉食物,一杯240毫升的燕麥奶,熱量約等於半碗白飯。若飲用時沒有減少其他主食份量,總熱量可能超標,進而增加體重及三高風險。

此外,與牛奶相比,燕麥奶的蛋白質和鈣質含量也較低。澳洲研究顯示,長期以植物奶取代牛奶,可能導致蛋白質、鈣與鋅攝取不足,影響骨骼健康。

李婉萍建議,可以選擇無糖且額外添加鈣的燕麥奶產品,並將其視為澱粉類食物,與其他碳水化合物互相替換。想吃得更健康,亦可直接攝取燕麥原型,如燕麥粒或乾燥燕麥片,以獲得更完整的營養和飽足感。(相關閱讀:燕麥奶,比牛奶更健康嗎?營養師:其實是高澱粉食物,掌握3原則避免反效果

2. 全麥麵包屬於高GI食物  一吃就容易上癮

麵包是許多家庭早餐或輕食的首選,市面上更有許多打著全麥、雜糧旗號的產品,營造出健康形象,讓人誤以為它們是優質的碳水化合物來源。

然而,減重醫師宋晏仁在其著作《科學實證 人人適用:百變211終極瘦身密碼》中明確指出,麵包、米粉這類「將澱粉磨成粉後製成的精製澱粉食品」,升糖指數普遍高於70,屬於高GI食物,這意味著它們會導致餐後血糖迅速飆升。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麵包為了追求口感和風味,在製作過程中常會添加大量的糖、油、鹽,特別是為增添甜味而使用的高果糖糖漿,搭配奶油的特殊香氣和經過食品科學研究後的鹽分濃度,這些組合會對大腦的享樂中樞產生強烈刺激。

宋晏仁將這種反應描述為食物上癮,意指人們一旦開始吃就難以停下。即使少量攝取,其瞬間的升糖效應也很高;若因成癮性而狂吃,不僅高血糖會維持4~6小時或更久,還容易促進脂肪的製造與堆積。因此,宋晏仁說:「想要減重請先把家裡的麵包都丟掉

即使過一段時間後,你的體重得到了控制,血糖、血脂、高血壓等代謝問題得到改善,偶爾食用麵包並無大礙,仍建議盡最大可能戒除這類精製澱粉的癮頭,因為其高成癮性極易破壞飲食計畫,長期下來對健康造成負擔。(相關閱讀:餐前先喝500毫升的水,年增44%減重效果!宋晏仁醫師:用餐遵循這順序,吃得飽又能減脂

3. 水果如同天然糖果  別以為不甜就沒關係

在媒體宣傳和公眾認知中,水果長期被塑造成健康、天然的代表,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許多追求健康或減重的人甚至推崇「水果減肥法」,認為多吃無害。尤其是一些嘗起來不甜的水果,例如芭樂,更容易讓人放鬆戒心,誤以為可以隨意大量攝取。

然而,減重醫師宋晏仁提醒,經農業改良後的水果,糖度普遍很高,儼然是天然糖果。而其中關鍵在於果糖。水果中的果糖是一種只有肝臟才能代謝的糖,其代謝產物主要就是脂肪。換句話說,如果果糖攝取過量,會直接導致肝臟脂肪堆積,進而造成脂肪肝。多項研究已證實,過量的果糖與青少年甚至兒童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上升有顯著關聯。

此外,將水果榨成果汁或製成果乾,等同於將果糖高度濃縮,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量。對於糖尿病患者或有糖耐受不良問題的人來說,即使是不甜的水果也可能導致血糖大失控。

因此,儘管水果能帶來甜美的享受,他仍建議將水果放在一餐的最後享用。一方面可作為甜蜜的收尾,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份量,避免因過量果糖攝取造成肝臟和血糖負擔,達到健康與人性化的平衡。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