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生病令人不適,但若就醫時能充分準備,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將更有機會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本文根據天下文化出版的《休克:我的重生之旅,以及病醫關係的省思》一書,整理作者蕾娜.歐迪許的「患者就醫原則」供你參考,祝早日康復。
1. 就診前,用「OPQRST」評估工具記錄症狀
蕾娜.歐迪許在《休克:我的重生之旅,以及病醫關係的省思》一書中指出,就醫前,不妨列出所有的問題與擔憂。首先,將所有想到的內容都寫下來,然後再檢視、篩選並標示其重要性,最後再決定哪些問題是你想請醫生解釋清楚的。
另外,請務必詳細記錄症狀的變化。你可以利用「OPQRST」評估工具來依序記錄,這些詳盡的資訊能為醫師提供診斷的重要線索,包括:
發病的時間點
症狀誘發因素
症狀的性質描述(例如,是尖銳的痛還是悶痛?)
症狀散布的部位變化
嚴重程度的量化描述(例如,是否影響生活?)
時間因素(例如,怎麼做有助於改善或惡化症狀、症狀是否曾完全消失、一天中的變化等。)
2. 看診時,明確說出就醫目標
進入診間後,患者應積極與醫師對話,除了清楚描述症狀,也應在看診開始時,明確說出就醫目標或最想了解的問題。例如:「我想了解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或是「我想請教平常可以怎麼做,才能減少這種病症的影響?」
蕾娜.歐迪許認為,如果感到憂慮或恐懼,坦承比隱瞞好。例如:「我很擔心這種疼痛代表嚴重的疾病,像是腫瘤。」
隱藏擔憂只會讓焦慮加劇,將恐懼說出來,反而能獲得平靜,讓醫師有機會化解你的疑慮。(相關閱讀:生病的症狀與擔心,如何讓醫生明白?掌握8重點,醫病溝通更有效)
3. 覆述醫師的話以確保理解無誤
在看診過程中,確保醫病雙方資訊對稱很重要。若醫師使用你不明白的醫學術語解釋病情,請不要害怕要求澄清,甚至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一次醫師的說明,以確認理解無誤。
例如:「醫師,你剛剛說的是……對嗎?」或「我可以用我自己的話重述一次,以確定我的了解沒錯嗎?」這不僅能幫助你釐清疑問,也能讓醫師了解溝通是否順暢,確認雙方認知是否存在落差。
同時,務必清楚詢問後續的醫療處置步驟。這包括出現哪些症狀變化時需要回診、如何取得檢驗結果,例如會收到報告或電話通知、預計何時得知,以及住院期間預定進行哪些檢查及其目的。(相關閱讀:一個人住院、一個人動手術,需要帶什麼?高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獨身就醫準備清單懶人包)
最後,若你的病情有反覆或惡化的可能,可以與醫師一起擬定一份行動計畫,以便在問題出現時知道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