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看醫生時怎麼說、怎麼做,對自己最好?看診前中後3原則,這樣做才不白跑一趟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2025.07.20
147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林芳如,顏理謙

(Shutterstock)

作者|50+編輯部 2025.07.20

責任編輯|林芳如,顏理謙147

文章用聽的
00:00 04:11 1

編按:生病令人不適,但若就醫時能充分準備,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將更有機會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本文根據天下文化出版的《休克:我的重生之旅,以及病醫關係的省思》一書,整理作者蕾娜.歐迪許的「患者就醫原則」供你參考,祝早日康復。

1. 就診前,用「OPQRST」評估工具記錄症狀

蕾娜.歐迪許在《休克:我的重生之旅,以及病醫關係的省思》一書中指出,就醫前,不妨列出所有的問題與擔憂。首先,將所有想到的內容都寫下來,然後再檢視、篩選並標示其重要性,最後再決定哪些問題是你想請醫生解釋清楚的。

另外,請務必詳細記錄症狀的變化。你可以利用「OPQRST」評估工具來依序記錄,這些詳盡的資訊能為醫師提供診斷的重要線索,包括:

  • 發病的時間點

  • 症狀誘發因素

  • 症狀的性質描述(例如,是尖銳的痛還是悶痛?)

  • 症狀散布的部位變化

  • 嚴重程度的量化描述(例如,是否影響生活?)

  • 時間因素(例如,怎麼做有助於改善或惡化症狀、症狀是否曾完全消失、一天中的變化等。)

2. 看診時,明確說出就醫目標

進入診間後,患者應積極與醫師對話,除了清楚描述症狀,也應在看診開始時,明確說出就醫目標或最想了解的問題。例如:「我想了解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或是「我想請教平常可以怎麼做,才能減少這種病症的影響?」

蕾娜.歐迪許認為,如果感到憂慮或恐懼,坦承比隱瞞好。例如:「我很擔心這種疼痛代表嚴重的疾病,像是腫瘤。」

隱藏擔憂只會讓焦慮加劇,將恐懼說出來,反而能獲得平靜,讓醫師有機會化解你的疑慮。(相關閱讀:生病的症狀與擔心,如何讓醫生明白?掌握8重點,醫病溝通更有效

3. 覆述醫師的話以確保理解無誤

在看診過程中,確保醫病雙方資訊對稱很重要。若醫師使用你不明白的醫學術語解釋病情,請不要害怕要求澄清,甚至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一次醫師的說明,以確認理解無誤

例如:「醫師,你剛剛說的是……對嗎?」或「我可以用我自己的話重述一次,以確定我的了解沒錯嗎?」這不僅能幫助你釐清疑問,也能讓醫師了解溝通是否順暢,確認雙方認知是否存在落差。

同時,務必清楚詢問後續的醫療處置步驟。這包括出現哪些症狀變化時需要回診、如何取得檢驗結果,例如會收到報告或電話通知、預計何時得知,以及住院期間預定進行哪些檢查及其目的。(相關閱讀:一個人住院、一個人動手術,需要帶什麼?高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獨身就醫準備清單懶人包

最後,若你的病情有反覆或惡化的可能,可以與醫師一起擬定一份行動計畫,以便在問題出現時知道如何應對。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