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失智症治療進入新篇章!台灣正式開放自費最新「失智症藥物」,為無數失智家庭帶來新希望。不過,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指出,新藥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哪些患者可望受益?有哪些副作用?年花百萬新台幣,真的有效嗎?
隨著失智症新藥開放,失智家庭彷彿見到一道曙光。
今(2025)年6月,亞東醫院完成國內第一起新藥施打。這名患者為83歲、罹患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女性,因為發現自己出現健忘、重複提問等異狀,再加上家中有失智案例而主動就醫。家人認為,母親平時可以自己安排行程、完成家務,希望盡可能為她爭取生活品質,因此願意嘗試新藥。
新藥適合哪些類型的患者?可能會產生哪些副作用?治療前,要經過哪些評估?關於新藥的各項疑問,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逐一說明。
Q1:失智症新藥是什麼?哪些人適合?
在過去,失智症僅能透過藥物做症狀治療,但本次獲准的失智症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則是透過清除腦中致病的類澱粉蛋白,從源頭延緩神經退化,是台灣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
不過,想要施打新藥,還須經過完整評估與病情階段確認。其中包含:澱粉樣蛋白正子攝影(PET)、腦部影像檢查(MRI)與APOE基因檢測等評估,確認為「阿茲海默症」且程度為極早期或極輕度認知障礙,並且非高風險族群者才能施打。
甄瑞興指出,一般建議是病程在極輕度到輕度之間的患者,最適合使用。所謂極輕度,是指患者才剛開始主訴記憶力不好的階段;而輕度則是指短期記憶雖然不佳,但還能自我照顧者。
「中重度的病人不建議使用,因為用藥以後,很難回到原本的狀態。」他說:「越早做,越能阻擋退化的速度。」
根據推估,目前全台約13萬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符合相關用藥條件。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右)指出,病程在極輕度到輕度之間的患者,最適合使用新藥。(亞東醫院提供)
Q2:兩款新藥的差異是?如何施打?
目前台灣核准的兩款藥物,各有不同的施打方式與效果,平均可延緩病程8個月到3年。
1. 樂意保
每兩週施打一針,1年半後,可延長為每月施打一次。根據藥廠研究,平均減緩27%衰退,類澱粉累積較低的早期患者可減緩至51%,約延緩3年進入中重度。治療18個月後,58%患者的認知能力維持,另有37%出現進步。
2. 欣智樂
每月施打一針。根據藥廠提供數據,近7成患者在一年內可完全清除類澱粉蛋白。可降低50%進展到中度失智風險,或延緩病程約4~5年。部分患者在完全清除後可提前停藥,其餘最慢在18個月完成療程,但仍需定期追蹤。
這兩款藥物皆為靜脈注射,須於醫院施打。甄瑞興表示,兩款藥物的作用機轉、施打方式不同,副作用也有所差距,但其實相差不大。而施打新藥後,患者可依照原本的生活方式,定期回診檢查即可。
截至今(2025)年7月初,亞東醫院已完成兩款新藥各一例施打。
亞東醫院完成國內第一起失智症新藥施打,患者為83歲、罹患早期阿茲海默症女性。(亞東醫院提供)
Q3:新藥的副作用有哪些?誰是高風險族群?
臨床數據顯示,施打新藥後,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副作用。
甄瑞興解釋,由於類澱粉蛋白斑塊沾附在血管上,藥物清除時,會產生微量點狀出血,也可能造成腦水腫。
根據過去研究指出,兩款藥物會造成14~30%無症狀點狀出血或腦水腫;3~6%出現有症狀的點狀出血和腦水腫,例如,頭暈、不舒服、反應較遲緩等,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可以改善;約有0.7~1.5%症狀較嚴重,需住院觀察治療;死亡案例約有1~3起。「藥物對治療有效果,但也有一些問題存在。」他表示。
為了確保安全,台灣施打新藥,將排除許多高風險族群。例如,患者在1年內有中風或癲癇發作病史;同時攜帶APOE(ε4/ε4)基因者;正服用抗凝血劑者等。這些族群出血機率較高,也可能會從點狀出血惡化為大出血,因此不建議施打。
甄瑞興指出,目前完成施打的患者並未出現副作用,而改善效果也需長期觀察。
Q4:療程完成後,如何降低或避免復發機率?
藥物並非一勞永逸。即使清除了類澱粉蛋白,病理機制仍持續進行,因此需要定期追蹤,並可能再次施打。
甄瑞興指出,以「欣智樂」來說,療程在1年半結束後,每2~3年追蹤,若類澱粉蛋白濃度到達一定程度,需要再施打。至於「樂意保」,則是建議在療程結束後,每個月施打一次,以維持類澱粉蛋白不沉澱。
不過,由於兩款藥物都還很新,「欣智樂」目前全球僅施打4~5千人,「樂意保」僅施打約1萬5千人,因此仍需持續觀察成效。
Q5:使用新藥前,該做哪些自我評估?
甄瑞興提醒,失智症家庭考慮使用新藥前,最好先做以下評估:
1. 家庭經濟條件是否能負荷
「錢還是最大問題。」他指出,施打新藥前,必須先完成自費的澱粉樣蛋白正子攝影、腦部影像檢查與基因檢測,才知道患者是否適用新藥。
但光是這些檢查,就需要新台幣約8~9萬元。若符合條件,後續療程還需要約150萬元。對不少家庭而言,這樣的負擔難以長期承擔,即便充滿希望,也需要衡量現實情況。(相關閱讀:擔心父母醫療費成經濟隱憂?中壯年理財雙挑戰:如何兼顧父母醫療費與退休金,準備更安心)
2. 新藥無法根治失智症
目前的新藥只能延緩病情,讓患者維持現狀,但無法根治失智症。
「我們期待的是Tau蛋白治療抗體治療。」他解釋,除了類澱粉蛋白,Tau蛋白沉積也與失智症有關。Tau蛋白治療仍在第二期研究中,未來,兩種藥物或許可以合併使用,採用目前治療愛滋病最有效的「雞尾酒療法」。
3. 非藥物治療更需重視
此外,就算完成了藥物治療,也要留意生活習慣,才能避免類澱粉蛋白繼續沉澱。
「WHO(世界衛生組織)很早以前就提過6大方向:多動腦、多運動、多出門社交、健康飲食、充足睡眠、減少壓力。」他提醒,不論是否已罹患失智症、是否施打藥物,這些準則都要放在心上。「想要延緩失智出現,從50歲以後,就要開始注意了!」(相關閱讀:97歲可健康不失智!《華爾街日報》揭「新一代老人」研究:4習慣讓80、90歲活得更好)
失智症新藥之路才剛起步,但這扇機會之窗,不只仰賴醫療和科技,更需要家庭與社會制度支持。與其等到記憶模糊,不如從中年起,多為自己的健康付出努力,守住清明且尊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