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50+》編輯部 攝影/呂敬惠 責任編輯/林芳如、王美珍
編按:一個人老後自己住有點孤單,如果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生活,彼此照應、分擔開銷,甚至共享退休後的快樂日常,這樣的人生下半場,或許更有溫度。為了預防不歡而散,哪些事應該攤開來談?從產權規劃、空間設計到共住公約,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共居順利的心法。
老後找朋友一起住,彼此有個照應?似乎是個值得考慮的點子。
老友揪團自地自建 人生下半場有伴不孤單
建築師姜樂靜就是這樣的實踐者。數年前,她與藝術家室友、熟識多年的建築界前輩與媒體人好友等,共6人一同在南投草屯半山腰共同購地自建,蓋了3棟相鄰的透天厝,打造出一處名為「草不草」的微型社區。
建築師姜樂靜和5位好友在南投草屯蓋了3棟透天厝。(呂敬惠攝)
這群好友有超過20年的交情,他們在這片距離台中市區約40分鐘車程的山腰定居,把這裡當成人生下半場的終老之所。不過,要讓這樣的共居生活長久、和諧,有不少需要留意的地方。
首先,要平衡獨立與互助的界線。雖然生活空間很近,彼此仍保有各自獨立的生活步調;但在需要的時候,像是有人出國,或親友來訪時房間不夠,大家也能互相幫忙。
其次,隱私設計也很關鍵。每棟房子的窗戶方向與臥室配置都經過仔細設計,即使住在隔壁,也能互不打擾。
最後,是產權獨立與事先約定事項。眾人雖為好友,但3棟房子各自擁有產權,若有搬遷或轉售需求,也不影響其他住戶,同時約定要優先知會其他人。(相關閱讀:中年後一起在鄉間蓋房,建築師姜樂靜和5位老朋友的山居歲月:如何獨立生活,又享受共居的美好?)
好友變鄰居 生活開銷省一半
除了購地自建,也可以選擇合租,就像回到學生時代與室友同住一樣。英國一個專門為40歲以上租屋者服務的合租公寓網站「Cohabitas」即指出,合租不僅有情感支持,還能明顯減輕財務壓力,節省46%~55%的生活開銷,對於單身或喪偶後獨居的中年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既實用又溫暖的選擇。
熟齡族想找人合租,可以上英國合租公寓網站「Cohabitas」。(出自Cohabitas網站)
合租房子已經2年的Sarah和Whing,2人都是40多歲,原本就是交情不錯的朋友,因此決定同時搬出原本的住處。
同樣熱愛瑜珈、旅行、電影和音樂的2人,有時候會臨時起意,一起到附近的小市集蒐購喜愛的雜貨,或是一起參加一場品酒會。「室友比起一般朋友最大的好處,是不用預先約定時間,隨口問一下,說走就走。」
不過,她們分享,好友變室友也須注意以下3件事,才能減少摩擦:
1. 務必事先與室友討論並訂立生活公約,明確彼此的界線與期待,例如清潔頻率、公共空間的使用方式。
2. 不需要對每個生活細節都有意見,有時讓意見明確的一方主導,反而更有效率。
3. 要保持樂觀、幽默的心態。共居生活需要磨合與互相體諒,若能將之視為共同生活的樂趣之一,那麼再大的摩擦也能輕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