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呂敬惠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和好友到鄉下自己蓋房子住,聽起來很浪漫,實際上卻可能很無聊?建築師姜樂靜與藝術家室友、熟識多年的同行前輩和媒體人好友,5年前決定轉換環境,到南投一起購地自建蓋了3棟相鄰的獨棟透天厝,她笑說對自己而言其實是個不容易的決定,「但住在這裡之後,真的才懂什麼是生活。」
不少人有退休後搬到鄉下享受悠閒生活,或是和好友一起同住、相互照應度過老後生活的夢想,但實際上是否能適應居住環境的改變,彼此的「合夥關係」是否能保持融洽,也都是要面對的考驗。
位於南投草屯的半山腰上,有3棟彼此相鄰,線條獨特、充滿有機感的建築,命名為「草不草」,就像是一處微型社區。這裡也是建築師姜樂靜和纖維藝術家楊偉林、建築師趙力行夫婦以及上下游創辦人馮小非夫婦的家。
他們彼此是有超過20年以上交情的好友,也都選擇在中年後搬離城市,在距離台中市區約40分鐘車程的南投草屯落腳,作為人生下半場的終老居所。
「草不草」是3戶獨棟的3層樓建築,也是姜樂靜和好友們的家。
從都市移居鄉下 是開啟新生活的挑戰
在建築界十分活躍的姜樂靜,其建築代表作大多是公共空間,包括台中20號倉庫、九二一地震之後的一系列國中小校舍重建,近年更完成許多社宅建案。姜樂靜說,比起為少數人服務的私有住宅,她更喜歡投入可以被更多人使用,甚至是帶來某些改變的公共建設。
因此對於自己居住的空間,姜樂靜反而沒有太多想法,「對我來說,整個城市都可以是我的活動場域,家反而不用太豪華。」
走進姜樂靜和楊偉林的家,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一整面迎接屋外綠意的落地窗格,再往外走,還有非常具日式風情的緣廊走道。一樓左手邊是寬敞的廚房和餐桌,右手邊是藝術家的工作區域,中央則是可以讓兩人同時在這裡工作的大桌面,2、3樓則分別是書房和兩人三貓的起居空間。
一樓的大工作桌是兩人最常待的空間,姜樂靜笑說,除了眼前有窗景、最大的優點是離廚房很近。
為了讓空間運用更靈活並具開放感,各層特意不做太多隔間,且都有可以向外延伸的半開放式露台。「我們的理想是不管人在什麼位置,都可以很輕易看到外面的風景。」
說起為何搬來這裡,和楊偉林已是多年室友的姜樂靜說,以前楊偉林的工作室是另外租的,「偉林是很居家的人,她希望工作室和家可以結合在一起;也因為她的創作經常和自然素材有關,所以也想搬到可以和植物更親近的地方。」
「小非則是覺得住在台中市區太吵了,以前她家樓下就是公園,她希望家是一個可以安靜、放鬆的地方。」姜樂靜笑說。
還有一個原因,是她們想要有一個足夠寬敞的生活空間,「除了住之外,因為我們都有很多藏書和資料,得要有地方放(笑)。若是在台中市區,我們實在買不起這麼大坪數的房子。」
屋內沒有太多隔間,保留更舒適寬敞的起居空間。
然而,相對於其他人的充分動機,姜樂靜其實是對移居這件事最猶豫的一個。「因為我一直都是在城市裡生活,是不能沒有電影院、咖啡館的人,而且這輩子完全沒有住過鄉下。」
起初姜樂靜也擔心自己會沒辦法適應在鄉下的生活,但轉念一想,「這好像是一個可以嘗試另一種人生模式的機會,想想也蠻好玩的。」
共居也要保有各自生活 在舒適的距離內相互照應
雖然「草不草」的3棟建築外觀風格一致,但其實在格局和細節上,都依照屋主各自需求做了些微調整,「像是小非想要有比較大的庭園,建築坪數就稍微小一點,也因為他們怕吵,所以用的是氣密窗、房子也是最靠裡面的一間」。
也由於棟距較近,3棟房子的窗戶都特意開在不同方向,臥室也不會面對面,雖然是住在隔壁,仍然可以保有各自的隱私。有別於多數人對於共居的想像,姜樂靜說,大家其實也不是整天膩在一起,平常生活各自獨立,但好處是有需要的時候,還是可以互相照應。
「正因為生活空間已經很靠近,有時候反而不要太彼此打擾比較好,需要拿捏出一個大家都覺得自在的平衡點。」姜樂靜說。
像是有人出國時幫忙照看,各自的家人、朋友若來拜訪時房間不夠住,或是有時姜樂靜帶學生上課,也會互相支援。「之前疫情的時候,有親友從國外回來,就借了小非家一樓的客房隔離。」
當然,共居的社交樂趣還是有的,大家的朋友圈原本就有不少重疊,除了好友來訪聚會、偶爾大家串門子一起吃飯,去年(2023)姜樂靜的媽媽過90歲生日,慶生宴就在草不草舉辦,親戚好友們都來團聚同歡,場面十分熱鬧。
姜樂靜的媽媽今年90歲生日,大家聚在「草不草」一起開心慶祝。(姜樂靜提供)
鄉間生活有美好也有不便 交通、機能面仍需考慮
談到搬來這裡之後最大的改變,姜樂靜笑說,自己以前是標準的工作狂,「現在工作地點離家裡開車有一段距離,回家的這段路可以幫助我切換到休息狀態,以前因為事務所離家太近了,我會一直工作停不下來。」
另外,這裡有更多機會可以觀察到大自然的變化,姜樂靜做建築常接觸人工、非自然的環境,「我會知道要在哪裡種樹,但我對要種什麼差不多一竅不通。所以我在這裡的功課之一,就是開始認識植物的名字。」她搬到這裡之後,才養成了散步的習慣,自煮的頻率也變高了。
鄉間生活的好處之一,是和大自然的距離變近了。
而在選擇居住環境時,「區位」絕對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你的鄰居、家到工作地點或是活動區域的沿線環境、從家裡看出去沒有不賞心悅目的東西,這些都很重要。」
不管是號召好友一起同住,或是想移居鄉下,姜樂靜建議,在實際搬家之前,最好經常去走動觀察,甚至是短期暫住一段時間,確定自己喜歡這個環境再做決定。
「因為這裡大概就是我們人生的最後一棟房子了,所以一定要住得符合自己心意,然後在空間規畫上保留可以一定調整的彈性。我們三棟房子都是獨立產權,萬一有哪戶要搬走或是轉售都沒問題,但我們有約好要先知會彼此,也希望能優先讓熟悉的親友接手。」姜樂靜說。
此外,因為鄉下交通相對不便,仰賴開車移動的機會多,如果以後無法自己駕駛,也需要考慮住家附近是否有可利用的大眾運輸路線,或是可能需要請親友協助、考慮以計程車接駁等。
「以前是百貨公司告訴我們要換季了,現在我才真的感受到,什麼是從大自然中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和好友共居的鄉間生活,除了讓身心得以安定、沉澱下來,也有城市生活難感受到的人情味和療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