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主管都該上這一課:四位頂尖名師的身心升級與樂活領導指南

50+主管都該上這一課:四位頂尖名師的身心升級與樂活領導指南
50+主管都該上這一課:四位頂尖名師的身心升級與樂活領導指南
2025.07.04
28,655
作者|50+整合企劃
責任編輯|50+整合企劃

50+主管都該上這一課:四位頂尖名師的身心升級與樂活領導指南

作者|50+整合企劃 2025.07.04

責任編輯|50+整合企劃28,655

文章用聽的
00:00 08:28 1

文/50+整合企劃

隨著高齡化社會加速來臨,健康與樂活已成為熟齡世代最切身的關鍵議題。對於50+族群而言,這不只是養生口號,更是重新梳理人生節奏、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時刻。

當生活重心從追求成就轉向關照自身,所謂的「管理」也從組織與企業的層面,走向對體力、心智與情緒的全方位經營。中年之後的身心升級,需要的不僅是意識升級,更仰賴運動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科學應用,才能真正將樂活落實於日常。「50+的人不再需要證明什麼,而是開始思考我要怎麼過接下來的人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王鶴森這麼說。

這句話,正是師大樂活EMBA課程設計的出發點。身為全台首創以「樂活」為核心概念的EMBA,從運動、休閒、健康到文創、設計、音樂等領域,傾全校頂尖師資為這群人打造了豐富課程內容,以期能以具策略性與富含規劃的角度,讓樂活不只是口號,而是能真正從個人管理做起的專業學科。「當身體能動了心也會開,行動才會跟上。」王鶴森強調這不是一般的EMBA,而是一場熟齡人生的重啟之旅。

規律養成與動機覺察,從自身啟動熟齡管理的新起點

從單車、健行到規律運動養成,王鶴森讓學員在生活中實踐「動起來」的力量。從單車、健行到規律運動養成,王鶴森讓學員在生活中實踐「動起來」的力量。

而擁有運動生理學專長的王鶴森,以其為基礎強調心肺適能、肌肉適能與柔軟度對於預防老化的重要性。並透過精準規劃的課程設計,讓學員能夠在安全且有效的環境下,建立自己的運動節奏。他強調:「運動不難,難的是規律。」因此,課程以循序漸進為原則,從認識身體反應到實際訓練,幫助學員安心建立習慣,並將運動延伸為生活管理的一環。像是田中馬拉松的十公里路跑,不只是健康指標,更是學員將運動帶入家庭、職場的轉折點:讓樂活的概念,真正從自己出發,擴散至影響他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兼學務處學務長林玫君,不僅是一位運動社會學者,更是體育文化敘事者與社會參與倡議者。她表示,在課程中帶入「動機設計」的概念,可以讓許多從未真正運動過的學員,也願意踏出自己的第一步。

林玫君老師以「動機設計」喚醒身體記憶,讓運動變成照顧自己的溫柔選擇。林玫君老師以「動機設計」喚醒身體記憶,讓運動變成照顧自己的溫柔選擇。

「我請同學們帶一樣可以作為自己健康目標的信物,」林玫君分享了自己的教學方式,透過喚起那個被記錄下來的愉悅時刻,轉化成此刻身體力行的最佳動能。她表示,有位同學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抱起孫女,如此簡單又充滿意義的目標,在她眼中她也看見了同學的行動動力已被點燃。也正是這樣從生活出發的課程設計,讓同學們不再覺得運動是枯燥任務,而是一種回到自己、照顧自己的方式。「從今天起,我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開始動起來。」

她進一步指出,當學員願意向內看、照顧自己時,也更容易在職場中展現穩定與同理的領導力。有些同學甚至將課堂上的引導方式帶入與部屬的對話中,打開了團隊的溝通窗口。「只有先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他人,」林玫君說,這份身心整合的覺察力,也正是熟齡世代管理智慧的新起點。

從身體動作到心靈美學,學會認識自己重新定義樂活生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張育愷,則是擅長認知神經科學與東方身心運動。他導入源自東方哲學的「八卦導引」與文化動作練習,讓學員不僅鍛鍊身體,更能透過動作反思自我存在。「動作背後藏著記憶、情緒與歷史,學會與自己身體和解,就是一種新的開始。」張育愷解釋道。

張育愷老師談「樂活生命」三層次: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智與持續追求的意義人生。張育愷老師談「樂活生命」三層次: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智與持續追求的意義人生。

他強調,所謂「樂活生命」可以拆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透過運動科學訓練與傷害預防實踐健康的身體,緊接著是建立正向自我對話與大腦訓練擁有快樂的心智,最後是藉由文化、藝術或陪伴自己走下去的目標,持續追求一件有意義的事。而以「健康體適能管理」為課程主軸,從大腦可塑性的科學觀點出發,引導學員理解如何透過運動、冥想、社交與技能學習六大健康因子,重新建構身心節奏。他強調,樂活不只是生理維護,更是一種文化修養與生命態度,當學員學會感知自己、建立規律與節奏,也更能在職場中展現沉穩與敏銳的管理風格。課堂上的練習不只是個人修煉,更潛移默化地成為一種帶人帶心的影響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優聘教授季力康,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設計「幸福心理學」課程。他觀察到多數人難以持之以恆運動的關鍵,其實來自認知與行為之間的落差。因此他將正向心理學與幸福心理學導入課程,透過行為動機設計與情緒管理,協助學員跨越「知道卻做不到」的鴻溝。

季力康老師認為,樂活不只是「活著」,而是「選擇怎麼活」。季力康老師認為,樂活不只是「活著」,而是「選擇怎麼活」。

「所謂的樂活,不只是活著,更是有能力選擇怎麼活。」季力康說,熟齡同學們的人生經驗豐富,反而比年輕人更有能力進行深層反思。「我們不是教他們怎麼生活,而是協助他們重新定義什麼叫做『過得好』。」季力康也強調成長心態與過程導向的重要性,同學們學會不與他人比較,而是聚焦在自我進步。這樣的正向覺察不僅能提升個人韌性,也能延伸至職場管理,為企業帶來更具人本精神的幸福文化。

學習,是熟齡人生最溫柔有力的重啟鍵

「一個人的健康不只是身體的事,而是你是否還願意為別人、為世界做出貢獻。」王鶴森說到,他點出了50+的族群不缺專業、不缺成就,而是需要一套能讓自己再次開機的系統,特別是當身心穩定了才有餘裕去思考「我還能做什麼」。師大樂活EMBA,不是一張文憑的追求,也不是職場晉升的工具,而是陪伴50+族群重新認識自己的一趟旅程。從身體的覺察,到心理的修復,從動機的養成,到行動的實踐,這裡提供的是一個能慢下來、想清楚、走出去的學習環境。50歲不是人生的收尾,而是起心動念的開始。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