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當子女離家、自身邁入退休階段,過去為家庭而設的大坪數住宅,反倒成為負擔。因此,愈來愈多熟齡族選擇以大換小,讓第三人生有個清爽的開場。從愈多愈好到愈簡單愈自由,搬進小坪數住家有哪些優點?多出來的物品,又該如何適度斷捨離?
近年來,歐美風行的Tiny House Movement(微屋運動)不僅風行美國,也悄悄影響了台灣的熟齡族。這股風潮主張「房子小一點、生活更自由」,鼓勵人們反思:「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空間嗎?」
72歲、有5名子女的Bette Presley就是實踐者之一。為了不讓孩子未來照顧母親時,還得清理滿屋子雜物,她毅然將原本的房子出售,搬進僅有4.7坪的小屋中生活。她說:「我想跟大自然更親近一點,而不是住在養老院裡。」
Bette陸續捨棄電視、電腦、微波爐與多年累積的家具、信件、賀卡等。她直言:「活在一個鼓勵消費的社會裡,我們買得太多了。住在小房子,自然可以減去許多生活開支。」(相關閱讀:不讓房子綁住人生!美國熟齡族「微屋運動」風潮:家小一點,夢想可以更大)
台灣也有類似的故事。過去經營家具設計事業的謝東興,40多歲時開始反思生活的本質。受到歐美小屋大自然(Tiny House, Big Nature)的居住概念啟發,他打造出「OnOnNature泱泱自然園區」,在1,300坪土地上,僅設置8棟13~15坪的小木屋,其餘空間全為綠地與自然田,讓人真正回歸自然的懷抱。
「小屋帶來的,不只是空間上的改變,而是心理上的平靜。」謝東興分享,「坐在自然涼的小屋裡,望著園藝農作和雞鴨鵝,這些平凡日常給我很大的能量。」他強調:「千萬別大費周章地裝修,或是把東西全都搬進屋裡,那只會讓自己更疲憊。最精彩的,是屋外的天地變化。」(相關閱讀:15坪的療癒幸福!謝東興:50後蓋小木屋,房子可小但自然要大)
房子大換小 物品如何適度斷捨離?
而縮小空間後,最常面對的挑戰就是物品怎麼篩選。對此,不妨以雙區測試法來測試。
原點編輯部出版的《1.2.3人の小住宅滿足學》一書中,有對即將退休的夫妻希望可以過真正屬於兩人的悠閒日子,將坐禪、書畫與閱讀、品茗變成日常重心,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整理不完的家務上,因此從50坪的大宅搬到只有8坪大的挑高夾層。
他們在決定搬家前,先用「雙區測試法」將家中物品分為「常用區」與「備用區」,經過半年至一年,觀察備用區的物品是否真的會被使用。如果不會使用的話,就可以放心丟掉。
丟掉物品,會不會捨不得?過去曾接受《50+》採訪的居家整理師何安蒔說,一點也不!(相關閱讀:中年房子大換小,從50坪住進17坪的斷捨離挑戰!居家整理顧問何安蒔:現在能捨,才有未來的獲得)
她的父母曾住在無電梯公寓,為減少體力負擔,決定搬到機能較佳但空間較小的房子。雖然一開始對捨棄高價收藏品感到猶豫,但搬家兩年後,父母笑著說:「早忘了丟了什麼,只覺得現在生活好快樂,不僅打掃輕鬆,附近又有山可爬……」
雖然身為居家整理師,但無論面對客戶或家人,何安蒔從不強迫對方斷捨離,但會引導對方思考:想要怎樣的生活品質?若不願割捨,就必須接受擁擠、沉重與維護的成本。
房子小一點,時間變多、心靈的餘裕變多,這個新趨勢,全世界的熟齡族正在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