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眩暈、頭痛?你可能是高敏感大腦!名醫賴仁淙:改變3件事,讓大腦休息不爆炸

耳鳴是大腦的警鈴,提醒我們善待身體。
耳鳴是大腦的警鈴,提醒我們善待身體。
2025.06.27
25,083
作者|蔣德誼
責任編輯|王美珍

耳鳴是大腦的警鈴,提醒我們善待身體。

作者|蔣德誼 2025.06.27

責任編輯|王美珍25,083

文章用聽的
00:00 10:38 1

採訪/王美珍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你是否經常被耳鳴、頭痛、眩暈困擾,卻找不到原因?這些症狀很可能不是耳朵的問題,而是「高敏感大腦」在向你求救!台灣耳鳴名醫賴仁淙指出,熟齡族隨著年齡增長、更年期變化,更易因「腦鳴」引發症狀。他提出的「3大減壓法」,幫助你從飲食、睡眠、生活習慣著手,讓大腦休息、告別耳鳴。

耳鳴、暈眩、頭痛,是不少人日常生活會出現的身體不適症狀,但往往不易找出真正的病因,只能無奈地與它和平共處。

對此,研究耳鳴及眩暈超過30年,也是台灣耳鳴學會創會理事長的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卻認為:請不要再說「跟耳鳴和平共處」!他認為,耳鳴、眩暈、頭痛,其實都是大腦試圖釋放壓力訊號。藉由治療,或是生活、飲食習慣的調整,其實很有機會改善。

只有自己聽得到?耳鳴的類型與警訊

賴仁淙指出,耳鳴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主觀性耳鳴與客觀性耳鳴。主觀性耳鳴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其特徵是只有患者自己能感知到聲音,這些聲音的形態多變,可能是嗡嗡聲、嘶嘶聲、蟬鳴聲或是高頻聲響。由於缺乏客觀檢測數據,診斷上相對困難。

相較之下,客觀性耳鳴的聲音可被旁人察覺,通常源於血管或肌肉的異常活動,例如由血管發出「搏動性耳鳴」聽起來像「呼呼」聲,可能與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形有關;而肌肉痙攣性耳鳴則會發出「噠噠」聲,多與中耳肌肉痙攣有關。雖然客觀性耳鳴較為罕見,但通常有明確的病理根源可循。

儘管多數耳鳴屬於主觀性,但賴仁淙也提醒,有幾種「危險性耳鳴」需要特別警惕。首先是單邊聽損耳鳴,若單側聽力逐漸下降並伴隨耳鳴,應立即懷疑聽神經瘤的可能性,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腦瘤。

其次是成人單側耳鳴合併中耳積水,這可能是鼻咽癌的早期表現。此外,若耳鳴嚴重並伴隨焦慮症或憂鬱症等情緒困擾,則可能需要身心科醫師的專業協助,因為耳鳴有時也是這些精神疾病的症狀之一。(相關閱讀:為何熟齡族更容易犯眩暈?眩暈中心主任陳致中:補足2大營養素,有效降低發作風險

經常受耳鳴困擾  可能因為你有高敏感大腦

在傳統觀念上,耳鳴多被視為耳朵部位的疾病問題。然而,賴仁淙卻認為,可區分為「耳鳴」與「腦鳴」兩種類型,耳鳴的根本來源可能在大腦。真正的「耳鳴」是指病源來自耳朵,通常較為輕微且易於治療。反之,「腦鳴」則意指病灶在大腦,這類耳鳴往往難以根治、反覆發作,且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和困擾更為深遠。

許多無法解釋且難以治癒的耳鳴,其核心問題往往指向「腦鳴」,而這與被稱為「高敏感大腦」的體質有著密切關聯。

什麼是「高敏感大腦」?這一概念最初源於對偏頭痛的研究,約有15%的人具有這種體質。這類人大腦的敏感度閾值較低,容易對外界刺激產生過度反應,導致其神經系統處於一種高度警覺的狀態。

高敏感大腦類型者,在行為上可能表現出敏感、容易緊張、不易入睡等特徵,部分人體型偏瘦或偏胖,並常有完美主義傾向,常常容易想太多、感到焦慮。

高敏感大腦的身體徵狀包括:偏頭痛,即使是輕微的頭痛,如經期頭痛、睡眠不足引發的頭痛、或天氣變化造成的頭痛,都可能是其表現之一。部分人則可能會出現頭暈症狀。

高敏感大腦與遺傳有高度相關,家族成員中常能發現類似的頭痛、頭暈、耳鳴問題,也可能伴隨其他共病,如腸道不適和睡眠障礙。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受壓力時相對影響較小,但高敏感大腦者,則可能因壓力而迅速「爆發」症狀。

避免大腦過勞  適度「短關機」快速獲得休息

賴仁淙認為,大腦所能負荷的工作量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每日更新,其多寡取決於前一晚的睡眠品質。若睡眠不足,大腦便無法充分「洗淨」代謝廢物,隔天的備載容量自然會減少,更容易導致超載。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大腦「警鈴大作」呢?首先,要留意身體的早期徵兆,如頭痛、悶痛、緊繃感、身體發癢、眼睛不適,甚至無故腹瀉等,這些都可能是大腦超載的初步警訊。

其次,高敏感大腦的人建議需要養成「短關機」的習慣。即使是短短5分鐘的閉目養神或放空思緒,並避免在此期間滑手機,都能有效讓大腦獲得休息。高敏感大腦的忍受度會隨著時間和壓力的累積而逐漸下降,因此應在初期就積極處理,防止症狀惡化。

更年期也會導致耳鳴  補充荷爾蒙可有效改善

對於女性而言,更年期的荷爾蒙波動,也可能是耳鳴原因之一。許多高敏感大腦的女性年輕時在經期前後就常出現頭痛或耳鳴等超載現象。在進入更年期後,約有1/3的女性會轉化為經常性的耳鳴。這其實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讓大腦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釋放壓力,避免一次性的劇烈發作。(相關閱讀:努力過度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痛苦3年多!彭菊仙:熟齡更該愛身體,愛拚真的不會贏

研究顯示,約有15%~20%的更年期女性會出現耳鳴,這與高敏感大腦在人群中的比例不謀而合。對於更年期引起的耳鳴,賴仁淙建議,藉由荷爾蒙療法,往往能有效改善睡眠和情緒波動,也能預防骨質疏鬆、失智症和心血管疾病。其效果甚至優於安眠藥或鎮靜劑,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耳鳴有機會根治  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關鍵

而若要消除耳鳴,特別是源於大腦的「腦鳴」,到底該怎麼做?賴仁淙表示,關鍵是減少身體的負債,而以下3個重點至關重要:吃、睡、規律作息。

1. 吃:定時定量、避開過敏食物

對於高敏感大腦者來說,飢餓會觸發身體的警報系統,誘發頭痛和耳鳴。所以千萬不要為了減肥而長時間空腹,應定時定量進食,將用餐時間的誤差控制在一小時內。

賴仁淙也提醒,「4C」類食物:巧克力、柑橘類、起司和咖啡,高敏感大腦者應盡量避免或減少攝取。此外,也建議進行「食物過敏原檢測」,避開敏感食物,對於改善耳鳴也有幫助。避免。

2. 睡眠:11點半前入睡

睡眠是讓大腦充分休息並「洗淨」代謝廢物最重要的時段。賴仁淙認為,睡眠的重點不在於長度,而在於「睡對時間」。建議在晚上10點半到11點前入睡,因為這段時間的睡眠CP值最高,能幫助大腦可以有效重開機。

3. 維持規律作息:減少身心波動

維持穩定的生活步調對高敏感大腦而言特別重要。高敏感大腦的人對寒冷和溫度變化特別敏感,容易誘發耳鳴,因此注意保暖,避免身體受寒;旅遊時也要盡量放鬆身心,避免行程過於緊湊。

賴仁淙強調,耳鳴治療並非短期內可以解決,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並從日常的飲食、睡眠和規律作息做起。減少身體的負債,讓大腦獲得充分的休息,就可以慢慢告別這個惱人的症狀,擁有更健康舒適的生活!

相關閱讀:賴仁淙著,《耳鳴的腦內大革命》,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