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離家,我的快樂來了!空巢期媽媽不失落,作家彭菊仙的3個祕訣

空巢期子女離家固然感傷,但只要學習放下,妳很快就會發現,不必再照顧孩子的生活其實還不賴。
空巢期子女離家固然感傷,但只要學習放下,妳很快就會發現,不必再照顧孩子的生活其實還不賴。
2025.06.09
27,285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王美珍

空巢期子女離家固然感傷,但只要學習放下,妳很快就會發現,不必再照顧孩子的生活其實還不賴。

作者|50+編輯部 2025.06.09

責任編輯|王美珍27,285

文章用聽的
00:00 04:30 1

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孩子離家、角色轉換之際,失落、迷惘往往悄然襲來。Podcast《50+Talk》曾專訪作家彭菊仙,分享她如何在孩子成長、卸下母職後,重新找回自我,本文據此整理出3個務實方法,陪伴空巢期媽媽在轉換期中穩健前行,發掘新生活的豐富與熱情。

1. 嘗試各種運動  找回與自己的連結

許多女性在空巢期面臨的不僅是孩子離家的失落感,更伴隨著更年期身心不適,突顯長年忽略自我照顧的現實。彭菊仙指出,唯有主動重新認識身體,才能真正啟動愛自己的旅程。

不愛運動的她,為了健康開始運動,但太極拳讓她壓力倍增,慢跑又感到孤單、身體吃不消,直到某次與丈夫出遊時偶然跳起廣場舞,才發現跳舞能自然進入心流、激發快樂感。這個發現不僅讓她建立了穩定的運動習慣,也讓她重拾活力與身心連結。

空巢期媽媽不妨以身體的改變作為探索起點,將身體不適視為調整方式的起點,培養專屬於自己的樂趣與生活儀式。

2. 建立女性支持圈  從分享中獲得療癒力

空巢期常讓長年扮演照顧者角色的母親感到孤單與失重。彭菊仙強調,原生家庭與閨密姐妹,是熟齡女性生活中的穩定力量。

她自己來自4姊妹的家庭,彼此長年陪伴與協力照顧失智的母親,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支撐與高度同理的溝通默契。彭菊仙指出,建立屬於自己的歐巴桑團體,透過分享生活瑣事、健康話題與照護經驗,能提供彼此實質與情感上的力量支援。

這樣的女性網絡,不講究完美、不強求解答,而是在真實袒露中,形成情緒的避風港。不過,她提醒人際相處需尊重彼此界線,不觸碰他人痛點,才能讓互動更長久與溫暖。

對熟齡女性而言,維持一群能說、願聽的好友,比單靠家人更能釋放壓力。她甚至直言,有時閨密聚會勝過心理諮商。當一個人無法單靠自己跨過人生低谷時,這樣的支持圈便成為最重要的情感容器,協助她們穩定心緒,走出空巢的孤寂。(相關閱讀:空巢熟女最需要的祝福,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彭菊仙:媽媽如何少牽腸掛肚,多愛自己?

3. 偶爾離家出走  別困在角色裡

熟齡媽媽要從長年為家庭打點的角色中抽離,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學會一個人出去一下。

彭菊仙觀察,許多媽媽在家庭中習慣分享與照顧,卻常被身邊男性的冷淡反應困住,造成溝通落差與情緒困擾。自從她開始嘗試單獨旅行,從一日郊遊到五天長程,讓自己遠離責任,讓家人承擔日常瑣事,也給彼此新的體會與理解。

暫時離線不僅是對家庭的釋放,更是對自己的回歸。當媽媽後一個人旅行,不但能找回身心的自由,也讓家人重新感受到她的重要性。這些行動表面看似簡單,實則象徵她逐步接回人生主控權,不再把自己困在母職角色裡,而是以成熟、自主的姿態走入人生下半場。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