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如何面對空巢期?親子作家彭菊仙在孩子長大後,多了許多時間和自己相處,卻突然發現:最陌生的人是自己。更年期的種種不適,過去從不運動的她,更驚覺和自己的身體「很不熟」。放下身為母親的重責大任,如何學習愛自己?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過去是具有貶抑的說法,但對蠟燭多頭燒的50+女性而言,卻可能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作家彭菊仙曾和姐姐共同訪問一位人瑞,100歲的他,還在為人剪髮。說起維持健康的秘訣,對方很直白地回答,「也沒有呀?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進一步詢問,才了解老先生出身福建,年輕時因戰爭來台,卻從此回不了家鄉。思鄉的痛苦解決不了,也就只能放下了。「從此以後,他碰到過不去的事,都會覺得算了,想不通就不想了。」
人瑞的小故事,對彭菊仙的熟齡哲學頗有啟發。「不想」聽起來簡單,要實踐卻很難。身為3個孩子的媽,也是資深教養作家,彭菊仙觀察,媽媽總有許多放不下的煩惱。例如,因為太愛乾淨,常常看不下家中的雜亂,家事永遠做不完;擔心孩子、先生,自認重要的事總要說好幾遍,卻發現不會改的就是改不掉。
孩子成年以後,父母不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存在。「一個人的改變,1%靠建議跟教導,99%靠社會的千刀萬剮。你教不來了,孩子也不想讓你教了。」彭菊感慨地說。此時,媽媽要調整心態,將關注重新轉移回自己身上。只是,長期為他人付出的女性,如何真正學會愛自己?
更年期嚴重不適是上天的提醒 原來「愛自己」也需要學習
「進入空巢期後,我常常在家裡徘徊,覺得多了一個我不認識的人——就是我自己,我跟我自己很陌生。」彭菊仙說。進入50後,她最有感的改變,就是因為更年期長達3年多的自律神經失調。心悸、頭暈、腦鳴,不定期的飢餓、全身乏力,再加上淺眠,讓她痛苦不堪。
為了恢復健康,過往不太運動的她,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起初,她嘗試太極拳,卻發現自己手腳嚴重不協調。眼看身邊同學都是「葉問」等級的身手,她卻眼巴巴地盯著時鐘,盼望著何時才能下課。為了紓壓運動,卻愈上課愈有壓力。
後來,她嘗試跑步,又感到在家慢跑太孤獨,脆弱的膝蓋也難以負荷長距離的跑步行程。她雖然不討厭這項運動,卻仍需要毅力支撐。「我想知道,有沒有運動可以讓我覺得充滿樂趣,不用看『還有幾分鐘』?」
有次,她和先生爬山,一時空閒,跟著廣場舞的音樂隨興起舞。影片放上社群媒體,獲得親朋好友的一致好評,「菊仙,你節奏感真好、你天生就會跳舞!」她這才發現,跳舞是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每次跳起排舞,大腦就會分泌快樂荷爾蒙,自然進入舒服的心流狀態。運動無須紀律,而是一種生活必備的樂趣。
因為身體不適而展開的「運動探索之旅」,讓彭菊仙對生命有許多新的體悟。原來,空巢期愛自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學習。「人生的路不會白走,連生病都是。我覺得這是老天的安排。」
原生家庭和閨密姊妹是最佳後援 50後生命中有歐巴桑的必要
熟女的後更年期生活想過得好,彭菊仙認為,不可缺少的是其他「歐巴桑」的存在。
她出生在有4姊妹的家庭,從小就沈浸在全家都是女性的溫暖氛圍。進入50歲以後,更深感「歐巴桑」是家中的核心人物。家族聚餐,她們從前菜、主餐準備到水果、飲料,一手包辦。歐巴桑聚在一起,話題可以從頭皮講到腳癢,從冥想講到保養。愛分享又愛說話,拉起家中緊密的網絡。
「娘家這個園地,是很自在的地方。任何事情丟上去,都會有人回應。」彭菊仙說。因為媽媽失智得早,姐妹為了分擔照顧責任,時不時相聚討論。母親的病像一條無形的線,將姊妹的心串在一起。大家也養成默契,即使意見不同,也要用最高的同理心支持主要照顧者。如此,才能避免長照重擔壓垮家庭。
「我覺得歐巴桑真的是太必要,她是維持世界和平最偉大的一個存在。」彭菊仙說。除了原生家庭的手足,無血緣的好姐妹也是重要支持力量。因為,50歲以後,有些問題太難、太沈重,也許無法解決。但是和同溫層的朋友定期吃吃喝喝、聊聊笑笑,心中的石頭也就放下了。「找好姐妹聊天,可能比心理諮商還有效!」
不過,女性也有些小心思。在人際相處上,要知道他人的痛點,不要隨意碰觸社交禁區。「有些事如果你想講,你自己會講。等你講了,我再跟你說,哇,我比你更慘!讓兩人都得到安慰。」彭菊仙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卡關的地方,可能是家庭、健康,或者婚姻⋯⋯。但朋友各自袒露自身的不完美,就能給彼此療癒和安慰。(相關閱讀:彭菊仙專欄|人的不幸,常是因為太喜歡比較!50後獲得幸福的人際智慧:不忌妒他人,也不讓人忌妒)
空巢期宜一個人「多出去一下」 少牽腸掛肚多愛自己
「熟齡媽媽常犯下一個毛病,我們很容易牽腸掛肚。」彭菊仙說。想治療這個症頭,最好的方法,就是時不時「我出去一下」。
隨著自己和孩子的年紀增長,她發覺,男女習慣的溝通模式確實有很大的不同。自己很愛分享,先生、兒子卻習慣把話悶在心裡。有時,媽媽的樂於分享,反而會讓家中4個男人不自在。
她開始養成偶爾「出去一下」的習慣。剛開始是一日的小旅行,出門爬個小山。再擴展到兩天一夜、三天、五天、七天⋯⋯。「遠離那些跟我在不同世界的男人。我也免去所有責任,讓他們好好『感覺』很多家務、雜務是自己的責任。」
她也建議同為50+世代的女性,出走要趁早。到了這年紀,無常即是日常。現在捨不得、放不下心出門玩,以後未必有機會。再者,體力也是個問題。她2023年參加絲路之旅,到了重要景點天山和天池,卻發現同團中超過一半團員不想去:有人怕冷、有人走不動。她很慶幸自己在60歲之前展開這趟旅程,到了70歲,可能也不敢上山了!(相關閱讀:好不容易退休遊山玩水,旅伴卻放棄仙境美景!彭菊仙:別等口袋夠深才壯遊,即使有錢也走不動了)
而且,捨得出走,更凸顯了媽媽存在的價值。彭菊仙笑說,有次她一個人去花蓮玩5天,回到家,一打三的老公第一句話就是:「下次可以把我一起帶走嗎?」
面對人生下半場,彭菊仙期許自己實踐「二少、二多」的生活。生理上,要少吃、多動、多睡─熟齡的身材控制大不易,不需要攝取過多的營養。平時能走盡量走,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此外,更年期後淺眠、疲憊的情況常發生,更要好好睡覺,養足精神。
心理上,則希望能夠「少思」,讓生命更鬆、更慢、更空。她建議,常常感到內心紛亂的人,不妨試試整理房間。打開家中所有櫃子、抽屜,心神專注於決定每件物品的去留。最後,煩惱和雜物都一同被斷捨離。佛家稱勞務為「出坡」,是一種遠離煩惱的修行方式。「盡量不要讓太些東西塞在你的腦袋,堵成一團。」空巢期熟女,要活出由外而內舒暢、開闊的人生!
相關閱讀:彭菊仙著,《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不當媽媽、太太、媳婦之空巢熟女好好愛自己》,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