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練習,600人一起走虛實步!50+蔡璧名身心鬆柔實作課現場紀實:讓自己有身可歸、有心可逃

不生病的練習,600人一起走虛實步!50+蔡璧名身心鬆柔實作課現場紀實:讓自己有身可歸、有心可逃
2025.03.07
269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王美珍

作者|林芳如 2025.03.07

責任編輯|王美珍269

文章用聽的
00:00 07:40 1

文/林芳如 攝影/日日寫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2月下旬,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在《50+》身心鬆柔身體實作課上,傳授「搣」手法,幫助學員疏通氣血、放鬆緊繃的身體,並親自示範融合家學與太極拳的「虛實步」,讓身體抵擋邪氣少生病。

初春週末午後,《50+》上百位學員齊聚一堂,聽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授課,課程名稱是「50+蔡璧名身心鬆柔身體實作課」。課程於今(2025)年2月22日、23日下午一連舉辦2場,共計600多位學員參與。

這是《50+》繼去(2024)年9月7日、14日的「身心鬆柔課」後,再度邀請蔡璧名開課。去年的課,重在闡述鬆柔之道;今年的課,則重在實作。(相關閱讀:今天的姿勢心境,決定了明天的疾病!蔡璧名「合璧穴道導引身心鬆柔課」現場紀錄

蔡璧名的父親為太極拳大師蔡肇祺,因此她自幼即學太極拳。成年後長期研究老莊思想,才領悟太極拳的最高境界與道家同源,講究的無非鬆柔而已。

鬆開肌筋膜  人會顯得輕靈

課程一開場,蔡璧名就問學員:「活在天地之間,大家是否思考過,我們的一生有沒有什麼是需要學會的?」接著,她以「巡田水」為喻,帶出課程主題──鬆柔。

今年正好滿60歲的蔡璧名說,她現在的每一天,都是從巡田水開始的,亦即巡自己全身的肌筋膜彈性是否足夠。

一般而言,小孩的肌筋膜比較柔軟,中年後,肌筋膜常見沾黏。

《老子》一書提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逝者全身緊繃,但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顯示僵硬可能是疾病的根源。這一點,從肚子疼的時候,摸摸肚子,可能會感受到十分僵硬可以看出。值得留意的是,透過適當訓練,老化的肌筋膜可以逆轉,一旦把身體鬆開,積累「日長一張紙」的真陽之氣,將有機會讓疾病遠離。

身心鬆柔身體實作課授課當天,蔡璧名氣色極佳,並與《50+》學員互動愉快。身心鬆柔身體實作課授課當天,蔡璧名氣色極佳,並與《50+》學員互動愉快。

從去年9月演講迄今,蔡璧名的人生經歷了許多轉折。好幾次,她都忍不住問朋友:「難道我今天就要與世界告別嗎?」但過了兩天再現身,總有人問:「老師,你的皮膚怎麼變好了?」蔡璧名說,用鬆柔的手法把肌筋膜鬆開,不只皺紋會變少,心中的雜質也會一掃而空,整個人因而顯得輕靈。

改善頭痛、眼睛痠的搣手法  手與工具可並行

在《50+》的實作課上,蔡璧名分別傳授「眥搣」、「頭搣」,鬆開僵硬的頭部與容易乾澀的眼睛周圍,按摩相關穴道。

搣,即台語「搣土豆」的搣,意指用手抓一把,是按摩,又非單純的撥抓手法。

眥搣的目的,是鬆開眼睛周圍,可用手或撥筋棒。

蔡璧名講解穴道位置,大螢幕上同步投影,坐在後面的學員,也能看得清楚。蔡璧名講解穴道位置,大螢幕上同步投影,坐在後面的學員,也能看得清楚。

頭搣的工具,可使用梳子或手,手指力氣不夠的人,可用指節。

《50+》學員專注地聽蔡璧名講解,並歡欣地跟著練習。《50+》學員專注地聽蔡璧名講解,並歡欣地跟著練習。

融合家學與太極拳的虛實步  步伐應輕巧如貓

授課當天,除講授、示範眥搣與頭搣,這堂課的另一大重點是虛實步。

蔡璧名的父親蔡肇祺有一套走路的方法,名曰蛇步,等她長大成人,也非常熟悉太極拳後,進一步融合家學和太極拳,創了虛實步。

走虛實步,預備動作是兩腳平行,與肩同寬,肩膀對齊髖關節與腳掌。如果在家練習,可先測量肩膀寬度,直直在家中地板貼上兩條膠帶,行走時,腳尖朝前,每一步都在平行軌道上前進。初學者可從小步開始,避免因大步而影響姿勢與穩定性。

走路時,以腰為軸,用身體軀幹帶動步伐,而非腳主動跨出推動身體,記得全程豎起脊椎,但別刻意用力,收下巴,不駝背但也不刻意挺胸,不翹屁股。邊走邊感受腳趾抓地,同時頭部向上頂,形成上下對應的力。

落腳時,腳跟先著地,動作輕盈自然。左腳離地前,右腳重心須轉移至腳趾,當右腳完全承重後,左腳才抬起。每一步都需細膩感受重心轉換,長期練習後才能體會其中奧妙。

蔡璧名示範走虛實步時,腳跟先落地,動作要輕柔。蔡璧名示範走虛實步時,腳跟先落地,動作要輕柔。

蔡璧名提醒,太極拳的養氣與進步在於虛中長進,所以必須徹底放掉不承重的腳,專注於貼地的那隻腳,想像腳被砍掉,不依賴膝蓋用力前進,以免受傷。

她說:「應邁步如貓行,步伐輕盈無聲,每一步都柔和不費力。」

走虛實步有助鍛鍊腰胯放鬆,這正是身體核心力量的主宰,一切意在追求鬆柔,所以一旦感覺髖、膝、踝任何一處感覺到緊繃,就應該立即停止,避免受傷。

走虛實步建議穿步鞋、絲質鞋  第2天步數要減少

至於練習頻率,她建議一天三餐選兩餐飯後走,參考時間是15分鐘。

行走時,不穿襪子直接套布鞋或絲質鞋,但不可赤腳,以免受傷。

蔡璧名最後說明,她小時候曾經膽小、愛哭,長大後,台大學生卻形容她「樂觀到無可救藥」。她說,人生路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天地之間,總會遇到情關太難、職場太難的時刻,甚至感覺無處可逃,但透過身體的練習,可以找到安定感,「有身可歸、有心可逃」。

課程尾聲,她與《50+》學員分享:「人生最初衷的本懷,就是活好日常生活中的自己,從每一天『巡田水』開始,變成放鬆的萬頃良田。」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