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攝影/日日寫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因應超高齡社會元年和醫護人力荒,2025年4月16日《50+》舉辦「健康台灣.超高齡元年的創新解方」論壇,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前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俞恩、諮商心理師靳秀麗等5位權威專家,針對台灣如何「減少不健康餘命」提出重要建議。
2025年,台灣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元年。政府雖然提出「健康台灣」願景,醫療現場卻面臨人力荒等多重挑戰。
《50+》舉辦大健康論壇,現場300位貴賓座無虛席。
北榮院長陳威明:落實醫養合一,減少病患重複就醫
北榮院長陳威明指出,想預防失智症,一定要多運動、多動腦、多與人互動。
台北榮總今年2月獲選為「2025年全球最佳醫院」,為全台唯一進入前250強的醫院。院長陳威明指出,台灣目前面臨嚴重的醫護人力短缺,包括重症科醫師、護理師與藥師皆不足,唯有提供更優渥的待遇與福利,才能留住人才。他也提到都會區長照機構嚴重不足,在高地價的台北市,一床難求。他呼籲政府補助不應一刀切,否則難以吸引私人投入長照設施,僅靠公部門難以應付未來需求。
為改善醫療資源分配,榮總推動整合門診與術後照護,致力落實醫養合一,減少病患奔波與重複就醫,降低失能風險。榮總同時也是台灣最早成立高齡醫學中心的單位之一,照顧超過31萬名退役軍民,其中百歲人瑞多達1,091人,展現其高齡照護成果。
對民眾而言,預防失智是最實際的自我照護方式。陳威明建議:「多運動、多動腦、多互動,比吃保健品或藥物更有效。」唯有自己健康,才能真正減輕醫療系統負擔。(相關閱讀:每天只睡5小時,卻充滿活力的秘密!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多吃虧,有「量」才有福)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好的生活習慣讓你少生病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減少生病的機率。
截至2023年,癌症連續蟬連十大死因之首42年,因此防癌幾乎已成全民共識。不過,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想要健康長壽,慢性病防治同樣不可忽略。因為,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超過85%患有慢性病;而根據統計,在十大死因中,33%與慢性病有關。
為此,行政院正積極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第一個8是透過健康檢查,在全民中找出80%三高患者。第二個8是在找出來的慢性病患者中,80%接受介入與管理,包括收案、追蹤與生活型態的衛教,而非只仰賴藥物。吳昭軍強調:「很多人以為開刀、吃藥就能治好慢性病,但藥物只能治標,無法治本,通常要吃一輩子。其實,改變生活習慣才是根本。」
吸菸、飲酒、不當飲食與運動量不足是慢性病的4大風險因子,吳昭軍建議《50+》學員,多到國民運動中心、銀髮健身俱樂部運動,並善加利用住家附近的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諮詢飲食安排。演講尾聲,他再次呼籲台下聽眾:「研究顯示,大約40~50%的疾病其實是可以預防的,生活習慣會直接影響你是否會生病,所以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前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中樞肥胖會影響免疫力,要注意控制腰圍
前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運動可增強免疫力,騎腳踏車10分鐘就有效。
「免疫力就像自由一樣,平常我們享受它,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被威脅時,才發現它的重要性。」新冠疫情期間,前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暨WHO顧問何美鄉經常受訪替大眾解惑,一上台,她即點出免疫力的重要性,並以疫情研究說明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何美鄉指出,人人都可能接觸病毒,但反應各不相同:有人無症狀、有人輕症、有人重症,甚至死亡。雖牽涉環境、病毒種類、暴露量等因素,免疫力亦為關鍵。尤其沒有藥物與疫苗時,免疫力更加重要。而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之一,即是運動。
她說:「只要騎腳踏車10分鐘,觀察前後抽血結果,血液中免疫細胞比例與分布就不同,表示運動會啟動免疫系統,讓免疫細胞分佈更有效率。」
根據2020年紐約一家醫院研究,200位患者中,91%至少有一項慢性病,最常見是肥胖與高血壓。BMI超過25者達81%。50歲以下無肥胖者幾無重症與死亡風險,顯示肥胖是重要因子。
研究發現,抗體反應不良風險因子為:中樞肥胖、抽菸與高血壓。所謂中樞肥胖,即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值得留意的是,台灣營養調查顯示,女性中樞肥胖比例高於肥胖比例,表示很多人雖BMI正常,但腰圍過大。何美鄉說:「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所以,除了控制體重,也該留意腰圍。此外,她建議多攝取膳食纖維,因為植物性飲食者比葷食者中重症風險少了73%。即使不是純素,只要比例高,也能降低住院風險。
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家醫科主任俞恩:高齡者一定要做阻力運動
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家醫科主任俞恩提醒,飲食以全穀、蔬菜類、白肉為主,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家醫科主任俞恩上台時,多次強調預防慢性病和骨質疏鬆的重要。他以台灣新冠肺炎死亡案例統計分析為例,指出每4人當中,就有3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又以高血壓和糖尿病最多。
過去在醫療領域,習慣於以疾病為中心的治療,例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時,分別開不同的藥。但俞恩指出,由於三高都和體重有關,因此現在慢慢希望變成以體重為核心的治療,因為當我們把體重控制好了,三高也能控制好,甚至避免。
想控制或預防三高,俞恩建議採用地中海飲食,因為這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其核心為:全穀、蔬菜類、白肉為主,減少攝取紅肉和精緻澱粉。此外,亦可參考國健署推出的「我的餐盤手冊」。他補充,有體重控制需求者,可據此微調,全穀類和水果稍微減少,蔬菜類和蛋白質稍微增加,蛋白質以白肉和豆類為主。
談到預防骨鬆,俞恩指出,過去有個觀念,認為上了年紀後,胖一點比較好。不過,一項研究曾分析骨鬆患者的BMI與骨折風險,結果發現:BMI愈高的人,骨折風險愈高。與體重標準的人相比,BMI最高的那群人,其骨折風險甚至是一般人的3倍以上。
俞恩說:「這打破了過去的觀念。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壯,而不是胖。部份高齡者體重高,但脂肪多、肌肉少,形成肌少型肥胖症,這是最不理想的狀況。」想做個健壯的高齡者,除有氧運動外,阻力訓練亦不可少。
諮商心理師靳秀麗:對社會有貢獻是老後的快樂秘方
諮商心理師靳秀麗認為,年齡增長不可逆,但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
有別於4位專家從生理層面探討老後健康,諮商心理師靳秀麗指出,想擁有不臥床的老後,必須關注心理健康。因為,研究顯示情緒穩定的人,行動能力較為持久,臥床比例也顯著較低,顯示心理健康的人更能因應老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不過,中年後,我們可能面臨種種轉變,例如離開職場、親人離世、子女離巢,加上身體機能退化,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韌力,失落感可能揮之不去,甚至產生憂鬱的傾向。靳秀麗指出,因應之道是多動腦、動心、動情緒,幫助大腦不要過早退休。她說:「我們不只要活著,還要活得有目標、有方向、有期待。」
靳秀麗認為,老後想過得好,持續對社會有貢獻、降低對他人的依賴是關鍵,無論是擔任志工或再就業,都是不錯的選擇。她以自己為例,因為想工作到最後一口氣,所以55歲時開始準備第二職涯,57歲考上東吳大學心理研究所,60歲提早退休,畢業後又花一年時間考上心理師執照。如今64歲的她,對生活很滿足。她說:「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