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美珍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40歲後,為何一定要做一次眼底檢查?擁有超過40年臨床經驗的台大眼科名醫楊中美指出,從眼底檢查可看出糖尿病、三高,甚至癌症與失智的早期徵兆,還可以及早預防視網膜剝離、不讓青光眼悄悄上門。面對3C過度使用、壓力爆表的生活型態,更要提防「眼睛過勞死」。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守護視力?
擁有一雙晶亮的靈魂之窗,是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關鍵。如果看不清楚眼前的景物,不只對生活品質影響甚大,甚至可能造成連帶的許多健康問題。
行醫經驗超過40年,也是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共同創始人的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中美指出,眼睛雖然在身體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器官組織,卻有著非常精密的組織構造,甚至可以從當中發現不少疾病以及人體的變化。
像是眼睛內的視網膜,因為富含神經和血管,可以說是腦神經血管的一部分,因此任何血管的變化例如堵塞、硬化或是失去彈性,可能都代表著全身的血管有同樣的狀況。因此像是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造成的動脈硬化,都可以藉由眼部檢查及早發現。
及早防治眼部病變 要定期做「眼底檢查」
楊中美比喻:如果把眼睛看成一台照相機,那前面的角膜和水晶體就可以看作是鏡頭,而視網膜則是位於「眼底」,就是像是底片一樣。
目前在臨床上,角膜可以透過移植更換,水晶體若有混濁的情形,也可以做白內障的相關手術治療,「但眼底目前還沒辦法做更換,而且是不可逆的損傷,一旦眼底出現嚴重症狀,就會直接造成視力的喪失。」(相關閱讀:65歲後,6成人有白內障!眼科權威蔡宜佑:吃葉黃素不能防白內障,如何有效保護眼睛?)
因此「眼底檢查」其實是預防眼部疾病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定期做相關檢查,往往難以得知它已經出現病變。
若視網膜出現裂孔不及時修補,可能會導致前方「玻璃體」的液體從裂孔進入眼球壁,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就像壁紙破了一個洞,如果一直從裂縫中灌水進去,壁紙和牆壁就會分開」。
此外,青光眼會壓迫視神經導致產生病變,但初期病人完全沒有感覺,這也可以透過眼底檢查,早期發現問題,
「甚至有些癌症在初期的時候,如果癌細胞在眼部或周遭開始生長,即使還很小,還是可以透過檢查發現,如果檢查結果是惡性的話,就可以針對身體其他部位做進一步的檢查找出源頭。」楊中美說,在臨床經驗上,就有不少病人是從眼底檢查發現肺癌。「甚至有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也會在眼底的結構上有些異常。」
楊中美建議,最好在40歲後可以做一次詳細的眼底檢查,若有發現相關症狀,就要依據醫師指示每半年或一年定期回診追蹤,避免症狀惡化。
壓力過大 要提防「眼睛過勞死」
除了及早發現、定期檢查,楊中美也提到一個現代人因用眼過度而產生的眼部症狀「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視網膜病變」,它有個聽起來頗為驚悚的別名:「眼睛過勞死」。
楊中美指出,這個症狀經常發現在中年特別是男性身上,並且跟壓力有著密切關係。「當我們工作或生活壓力太大的時候,身體會產生壓力賀爾蒙,導致視網膜下方的組織脈絡膜釋放出液體並堆積在眼睛內的黃斑部,久而久之,就可能會造成黃斑部病變,導致視野出現缺損或是視力損傷。」
但幸好目前這類症狀屬於良性病變,現在已經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雷射或藥物可讓它恢復健康。「不只是男性,像是懷孕或更年期荷爾蒙產生變化的女性、或是使用荷爾蒙治療者,也要多加留意。」
避免持續用眼 別忘讓眼睛適度放鬆
那麼,對於整天看螢幕、滑手機導致的用眼過度,要如何做到眼部的保健與預防?以下3件事要留意:
1. 看螢幕難避免,但不要「持續」太久
對此,楊中美說,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用眼過度」本身可能真的不容易避免,但重點在於,不要長期「持續」在這個狀態。
例如,看手機或是電腦螢幕過了20、30分鐘,就要提醒自己適度暫停一下,把眼睛看向遠方,讓眼部肌肉可以稍微放鬆休息,也讓眼部的感光細胞代謝得以恢復,也可以眨眨眼睛。
2. 不要在搖晃的環境中閱讀
此外,要避免在搖晃的環境(例如顛簸的車上)中閱讀,避免眼部損傷,也對於眼部健康有著相當的幫助。
3. 留意營養與運動
至於現在眼部保健食品常見的葉黃素,吃了真的有效嗎?楊中美認為,葉黃素搭配魚油在研究中因為具有抗氧化作用,對於老年性的黃斑部病變有一定幫助,但也不是吃愈多愈好,也不是對所有眼部疾病都有效果,建議在服用前,還是可以諮詢醫師。
「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以及平時留意避免可能傷害眼部的動作或習慣,適時讓眼睛休息,這些都有助於保持眼部的健康。」楊中美說。
相關閱讀:楊中美著,《好眼力:台大眼科名醫楊中美教你正確認識及防護眼睛疾病》,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