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大米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長輩生病後這個不要、那個不願意,脾氣也變得沒有以前好,讓照顧的兒女感到無奈又心累?黃大米感慨分析,孝順真的不容易。長照這條路,要能跑得好、跑得久,就要記得2件事,才能不崩潰地長久跑下去。
「大米,我正在照顧生病的媽媽,她常常不想吃東西,不想去醫院看病,脾氣也變得很暴躁。她的各種拒絕與不要,讓我很挫折,請問老人家為什麼生病後會這樣?我該怎麼做呢?」
看到這則私訊,讓我忍不住想吟唱改編自黃小琥的歌〈沒那麼簡單〉,「孝順沒有那麼容易,每個人有她的脾氣,過了愛作夢的年紀,轟轟烈烈不如平靜。」
孝順真的沒有那麼容易,爸爸媽媽年紀大又碰上生病,很容易有脾氣、鬧情緒,這些痛苦我都經歷過。最後我得到一項結論:配合度很高的老病人,可能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稀少。多數長輩都很有個性,常常「抵死不從」,一如我們青春期時也是很有主見、很叛逆。
第1件事:長輩不配合很正常,放低標準才能減少挫折
媽媽生病時不愛吃東西,你怕她缺少營養,身體沒有抵抗力,病情會加重,我懂你的焦慮。但是,請你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生病的時候,是不是也很容易胃口不好、活動力減弱,只想躺在床上休息?我們放假日時,也可能一天只吃兩餐,所以不需要期待生病的父母一日三餐。爸媽生病時食量減少很正常,至於營養補充請交給專業醫護人員,適時打營養針應該就沒問題。
我爸爸住院期間,胃口非常不好,每天的三餐大部分都送給了垃圾桶。我後來改為一天只給他吃兩餐,等他真的想吃東西時再給他吃,減少他的壓力,也避免自己沮喪。
放棄什麼,才可能成就出什麼:懂得放低標準,才能減少挫折感。
在照顧父親的這段日子,我常常想起聽過趨勢大師詹宏志的某場演講,大意是:「過去我在媒體工作時,面臨重大新聞事件,龐大的資訊湧入,由於截稿時間就在眼前,多數來說,我不是完成了什麼,而是在時間的壓力下,放棄什麼。」
「放棄什麼,才可能成就出什麼」,這個道理非常適合用在照顧父母上。如果我們安排父母10件事情,長輩能配合1、2件,就要覺得很好了,其他未完成的8件事就算了吧,統統放水流,長輩只要願意配合一件事情就要覺得是賺到,才不會讓自己因為被拒絕氣到七竅生煙。
為人子女懂得放低標準,就能減少挫折感。如果以容器來譬喻,年輕人像是一個水缸,可以放入很多新事物,注入新的活水。但年老者比較像是一個水壺,能容納的水量變得很有限,因此只要他們願意接受你安排的一件事情,就要覺得感恩。用時間去等待事情有所轉圜,像是長輩要不要開刀?要選擇怎樣的醫療?都需要一點時間去沉澱。(相關閱讀:陳乃菁專欄|你是「過度幫忙」的兒女嗎?覺得長輩生活方式不健康,該勸嗎?)
第2件事:等待長輩自己做決定,無須感覺被情勒
除了懂得降低標準外,更要懂得「等待」。什麼意思呢?就是等待他聽得進去你的話,等待他接受你的建議,等待他自己願意。萬萬不要心急,心急只會造成彼此關係惡化與家中頻頻上演衝突的戲碼。
有位擔任護理師的朋友,她爸爸在過年前檢查出大腸癌零期,醫師說:「過年後來開刀吧」,她爸爸扺死不從,嚷嚷著說:「我80幾歲了,我活夠了,我不要開刀。」
朋友帥氣地跟爸爸說:「好,那就回家吧。」
朋友認為,爸爸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與怎樣過日子,「他想受苦就受苦,想要活我們就幫他想辦法,我跟哥哥都拒絕被爸爸情緒勒索。」
過了幾天,朋友的爸爸自己跑去醫院回診,主動打電話來跟孩子們說:「我願意去開刀了。」
朋友接著說:「老人家會說一些情緒性的話,想要討拍、引起關注。你如果理他,老人家就更會鬧。他們滿嘴死死死,好像很勇敢,其實都很怕死。等到他們自己想清楚了,就會乖乖去醫院了。」
我聽完後恍然大悟,原來照顧長輩可以這樣做。像是突然頓悟一般,心情輕鬆了不少。
只要今天沒變差 就是好消息
我爸爸曾經一度腎臟相關指數偏低、發炎指數過高,醫師要他立刻住院,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爸爸覺得醫師亂說,堅持不住院,我也只能帶他回家。3天後,他突然要我們帶他去住院,配合度超高。
照顧老人時,就是把該說的醫療、飲食作息方式等都說完後,就等他自己做決定。你可能會意外發現,老人家不是不接受,而是他需要一點時間去接受,等時間到了、想清楚了,就會願意去做了。
人在面對重大決定時,都需要一點時間去思考、去消化。旁人因為事不關己,自然可以立刻做出決定。但對當事人來說,要不要開刀、要不要就醫、要不要接受生命裡的種種重大改變,往往都需要一點時間去沉澱。
我對於父親身體狀況感到很焦慮時,醫師朋友跟我說:「關於照顧長輩,你要記得一件事情:只要今天沒有變差,就是好消息,就是進步。你不能期待老人家像吃了仙丹一樣,進步神速,那是不可能的。」(相關閱讀:照顧年邁父母,如何不為難彼此?適時放棄「他一定會好起來」的期待)
欲速則不達,否則會讓自己身心俱疲。
當你感到疲憊時,可以出去按摩、洗頭、逛街、找朋友喝咖啡聊是非,轉移一下注意力,讓自己喘口氣。也許你會發現,有些事情不做也不會怎樣,放長輩一馬,也放自己一馬,才能持續奮戰下去。
長照這條路,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長跑。你要記得配速,才能跑得好、跑得久。
(本文摘自黃大米著,《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