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年邁父母,如何不為難彼此?適時放棄「他一定會好起來」的期待

照顧年邁父母,如何不為難彼此?適時放棄「他一定會好起來」的期待
2023.11.25
92,000

2023.11.25

92,000

文章用聽的
00:00 12:29 1

文/張昕 圖/Shutterstock

編按:當年邁父母需要被照顧,不管對方是否失智,其實照顧過程中,如果能了解對方的心理,能有更多包容也找到不為難彼此的相處方法。心理學專家張昕分享幾個心理學上對年長者的心理研究,並提供成年子女在面對高齡父母老病時的幾個提醒。

老化包括年齡老化、生理老化、心理老化及社會老化4種不同的過程,雖然不同,但卻同時進行,而且會交互影響。此外,老化也會造成認知功能的改變,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所以生理上的變化也會對其心理造成影響。

前幾年有幾個這樣的熱門話題。

第一個是美國的製藥公司開始第三期臨床實驗。當時,一種對抗失智症的藥品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因為失智越來越受到現代社會的關注。

第二個是熱播的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該節目一改綜藝以年輕人為主角的潮流,反其道而行,邀請了一些與失智症相關的老年人作為來賓。

舉這2個例子,主要是想以失智症為切入點,探討隨著年齡的變化,人們在進入老年時期之後會產生怎樣的心理變化。

了解家中長者的心理壓力  為何他會這樣?

不知道你家裡是否有需要照顧的老年人。不管你自己是不是擔任最主要的照顧者角色,了解一些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對於和家人相處總是有幫助的。

身體退化帶來力不從心的自卑感

老年人經常會產生一些心理壓力,這是人在年老之後,伴隨身體功能退化以及病痛纏身而產生的心理壓力。比如,有的老人雖然看起來身體還很硬朗,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功能的退化非常清楚,從前做起來毫不費力的事情,現在已經感覺力不從心,因此容易產生自卑感。

這與年輕人的自卑感不同,年輕人還可以化解自卑,擁有改變的機會;但是老年人的身體越來越差,這幾乎是必然的現象。如果自卑、消極情緒長期累積,很可能會導致老年人憂鬱、孤僻,甚至與社會完全脫節。

另外,很多老年人疾病纏身。可能這些病並不一定很嚴重,而是一些慢性疾病。慢性疾病雖然不會致命,但不可避免地會需要人照顧,這也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他們會覺得自己拖累了子女,變成了子女的負擔,或者陷入擔憂老無所依的恐懼之中。

怕自己變弱,反而更加固執多疑

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會往另一個極端發展,產生很強的虛榮心理,變得固執、多疑。這多半是因為他們本來自尊心就很強,一直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老了之後,這種心態更嚴重。但現實情況是自己身體漸漸不如從前,變成弱勢族群。

越是如此,越會讓他們的自尊心走上極端,自尊心變成虛榮心,人也變得固執、不聽勸。

至親好友離世帶來的孤獨感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特質還有寂寞和孤獨感增強。很多外在因素都會觸發這些感受。比較明顯的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不得不面對親人和朋友逐漸離世。生死相隔帶來的孤獨感非常深刻,也是很難排解的。

另外,有些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因而親密關係的需求變得更強了。他們會更加依賴子女,卻不得不面對子女不在身邊,甚至子女無法理解自己需求的困境。還有一個常見因素則是退休,有些老人因此無法適應社會身分的轉變,而產生心理危機。

寂寞和孤獨感除了會引發負面心態,還會導致老年人的思考能力與判斷問題能力下降,頭腦反應逐漸變得遲緩,加速衰老。

年輕人多著眼未來目標  有年紀的人轉以情感導向

這些變化看上去都是負面的,但我的本意並不是要加深大家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而是希望大家能對老年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心理學在關於畢生發展的研究中,有一個理論叫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主任蘿拉.卡斯坦森(Laura Carstensen)等人提出,在人的一生中,會有2種不同的目標,一種是未來導向的目標,另一種是與親密情感相關的目標。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目標,則與其時間觀有重要的關連性

年輕人普遍都會覺得人生之路還很長,時間無限,有大把時間等著自己去學習、去證明自己、去實現理想,所以會注重未來導向的目標。但老年人不一樣,他們已經走過了大段人生路,若是病痛纏身,就更會胡思亂想。因此,他們會覺得人生有限,時間很短,轉而選擇與親密情感相關的目標。比如,他們會停止交新朋友,注重與老朋友維持親密的關係,一起回憶過去的光輝歲月和美好時光。

在美國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德里克.馬丁.艾薩克維茲(Derek Martin Isaacowitz)等人發現,如果同時讓老年人看2張人臉圖片,一張是面無表情的,另外一張是有情緒的(積極或消極情緒皆可),這時,老年人會把注意力更放在有積極情緒的人臉圖片上,並避免去看有消極情緒的人臉圖片。

這說明老年人會有選擇地關注、追求一些積極的刺激,而忽略消極的刺激。除了這個研究之外,還有很多研究也都證實了這一點,這被稱作老年人的積極效應

這種積極效應帶給老年人晚年生活很多的幫助。他們喜歡回憶一些對自己來說有正面情緒價值的經歷,比如,老人總是會回想自己在年輕歲月時所經歷的事情。隨著時光流逝,人對快樂和喜悅的渴求變得更迫切,更希望能愉快地安度晚年時光,對得失也往往比年輕人看得更淡。

香港研究的省思  對消極情緒敏感更懂察言觀色

不過,中國有一些研究發現了相反的效應。例如,香港的研究者就發現,在測試老年人在3種背景音樂(包括積極音樂、消極音樂、中性音樂)下的記憶力時,當背景音樂是消極音樂的時候,老年人的記憶力最好;香港的研究者也獲得同樣的結果,這個發現被稱作消極效應。

這是不是意味著,在積極效應下對老年人心理特質的解釋,並不適用於中國老人?也不一定。這要看我們怎麼理解消極效應的結果。雖然在消極效應方面,中國老人在表面上與西方老人完全相反,但考慮到文化因素,就會發現它們本質上都是一種適應性的機制。

比起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成功,集體主義文化更在乎的是團體內部的和諧及其他人的感受,因此,如果對消極情緒敏感,老年人就能及時察覺關係中的破壞性因素並立刻停止,這樣才能維持讓自己身心愉悅的團體關係。其實不少人在老了以後,變得更會察言觀色了,凡事都依照子女的心情行事。

給成年子女  照顧年邁父母的3個準備

現實生活中,老年人還面臨不得不接受照顧的處境。他們的子女是主要照顧者,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知道,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尤其是在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情況時更是如此。

深刻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質當然能有所幫助,但這還不夠。對於要照顧年邁病弱父母的子女,這裡提供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 調整心理預期:老病只會持續惡化,但求減少痛苦

子女要認知到,人到老年,不管你多麼盡心盡力地照料,老人的病情還是會不斷惡化。如果是失智,那麼這種情況可能會更嚴重。

唯有子女調整好自己的心理預期,才能更妥善地照顧老人。

重點要放在減輕老人在罹患疾病過程中的困擾和痛苦,讓彼此的生活都維持在良好的軌道上

相反地,如果抱著「他一定會好起來」的想法去照顧父母,看著他們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失望就會越來越大,甚至可能會因為這種失望而變得不願意照顧老人,讓彼此都備受煎熬。

2. 要保持耐心:別較真、轉移注意力

就像電影《一念無明》中的母親那樣,很多時候,她發脾氣,跟你吵架,是被病痛折磨所致,而非她存心故意。

身為照顧者,不能要求老人像心智健全的年輕人那樣客氣有禮。所以,當老人發脾氣時,不要跟對方認真,而要試著安撫,轉移其注意力,幫他把情緒慢慢恢復到平靜穩定的狀態

3. 適時求助與休息:子女不能先垮

照顧老人就像一場馬拉松長跑,如果覺得自己跑不動了,壓力太大,可以尋求幫助或選擇休息。身為子女雖然要有責任心,但也不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否則會壓垮自己。

以上是探討如何面對老年問題,雖然很多人都還沒到這個階段,但是每個人都將邁向老年。因此,瞭解老年人的心理,不僅能幫助自己的親人、身邊的老人,更能全面瞭解自己。

(本文摘自張昕著,《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