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普.康利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有智慧的長者與囉嗦的老人,差別在哪?在歲月中,我們不斷累積智慧,老年神經精神病學家迪利普.傑斯特(Dilip Jeste)甚至指出了智慧的7大要素,不是只懂得分析表象,更要能洞察對方的需求,有同理心、同情心和利他的傾向。累積智慧追求成長,是沒有上限的,因為我們全年無休在人生中獲得智慧的原料。想怎麼做得更好?來試試這5種練習。
大約在20年前,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對史丹佛大學的畢業生演講時曾說,「向前看無法把線索串連起來;只有回顧過去才能辦到。」活得時間愈長,你擁有的「過去」愈多。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左右腦之間的轉換也更熟練了,使得我們能用一個句子,同時表達邏輯和抒情的一面。這也是我們在年歲漸長之後變成煉金術士的原因之一。
老年神經精神病學家 提出的智慧7大要素
我不知道你的情形是怎樣,但我融合看似對立元素的能力,現在到達了最高點:好奇與智慧;陰與陽;外向與內向;世俗與靈性;所做(doing)與所是(being);導師與見習生;莊重與輕浮。我在任何一個時刻都能憑直覺知道,該採用哪一種元素,這簡直太神奇了。
還有智慧。智慧與晶體智力有關,但不只於此。老年神經精神病學家迪利普.傑斯特(Dilip Jeste)點出了智慧的7大要素:
- 自省的能力
- 善於調節情緒
- 接納多元觀點
- 利社會行為與自然傾向(同理心、同情心、利他主義)
- 果決
- 給予忠告的能力與渴望(給予對他人有益的忠告)
- 對靈性感興趣,想尋求更深層的人生意義
真正的智慧 看得更深而富有同情心
我以前把智慧定義為「消化過的經驗」,但我現在覺得那個定義不夠完整。我對智慧的新定義是「可以提煉出同情心的消化過的經驗」。精明的人會消化他們的經驗,有智慧的人會為了眾人的利益,傳承自己從經驗得到的洞見。我稱之為「提煉出來的同情心」,是因為有智慧的人會根據對方的需要,施予同情。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分析能力往往訓練過度,而覺知能力訓練不足。我們知道如何思考,卻沒有好好學習如何觀察與感受。大多數人對於世事只瞥見表象,不看穿那表象。到了中年,我們變得更專注,可以看得更深,也變得更有耐心,讓模式辨識的直覺得以發揮。活在那種智慧裡,你的存在會真正成為周圍人的禮物。(相關閱讀:真正的愛自己!吳若權:不是過度自我中心,而是活得像雲一般自由)
進入中年的你,視線沒有死角。你發展出邊緣視覺,能看見每個決定附帶的優缺點。你也學會辨識盲點,避免落入舊有模式。如果在20多歲就擁有這些能力該有多好啊,那時你剛開始從事那份磨耗靈魂的高薪工作,或是基於別人的看法而與錯誤的對象結婚。
問問你自己,「跟20年前相比,我是否更信任我現在做的決定?」假如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何不為你得到的智慧感到自豪?
培養智慧是全年無休的 5個不錯的練習
我們在任何年紀都可以培養更多智慧,智慧是沒有上限的,因為我們是全年無休的獲得智慧的原料(人生的經驗)。但智慧需要刻意培養。下列方法可以幫助你積極且有意識的把智慧培養成一種必要的生活能力。
1. 分享你的智慧
每年列出5句可以提供給後輩的智慧之言。巴拉圭的首都在哪裡,或是如何調製一杯馬丁尼,不屬於這個範圍。你的知識不算是你的智慧。你其實能辨識什麼是原創的智慧,因為它來自你的心或直覺,或是你的本質。你可以找幾個朋友,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智慧。
2. 每天背誦寧靜禱告
「神啊,請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在你面對充滿挑戰的處境,這個禱告顯得格外寶貴。分辨常數(你無法改變的事)與變數(你能改變的事),不僅使你成為一個數學家,還能使你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這個禱告詞都很有價值。
3. 以第三人稱給自己忠告
我們通常能給別人明智的忠告,但很難給自己客觀的建議。芝加哥大學智慧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Chicago Wisdom Center)的心理學家伊戈爾.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建議,面臨重要關卡時,試著想像你正在對遠方或未來的自己說話。
格羅斯曼引述一項研究結果:「保持距離有助於人們用更明智、更客觀的角度,省思各種挑戰」,他建議我們使用第三人稱的語法,用「○○(你的名字)會怎麼想?」而不是「我怎麼想?」,或是問自己「一年後的我會如何回應?」。(相關閱讀:負面情緒來時,怎麼平靜自己?想像80歲的自己向你喊話)
4. 培養直覺
直覺與智慧都需要倚賴晶體智力與模式辨識能力,但很少人研究二者之間的關聯。開始寫直覺日記,把它放在床頭櫃上,在夢境的記憶消失之前,把你做的夢寫下來;潛意識是培養直覺的沃土。
當你產生某種直覺,像是關於某個人的性格、某個事業發展的前景、某個財務決定,甚至是到某地度假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把這些想法和當天的日期寫下來。經過一段時間後,回頭查看有幾個直覺成真了。你可能會慢慢開始對自己的直覺愈來愈有信心。
5. 定期詢問自己,你身為團隊、團體或家庭的成員,學到了什麼
你現在已經知道,我很珍惜我的智慧之書。在過去,我會請我的一些領導團隊進行面對面會議,談談大家在上一季或去年學到了什麼,形成眾人的集體智慧。我們可以藉此分享洞察,同時明白,表達自己的脆弱之處(自以為無所不知的相反)可以創造更深的連結。
年紀增長最大的收穫之一是,看見年輕時代種下的智慧幼苗,在我們的內在成長茁壯。把這些智慧跟別人分享是很有價值的事。記得你的奮鬥故事,不一定代表那會變成智慧。你過去的經歷若沒有經過消化,因應情境賦予新意,並謙卑的與人分享,只會使年輕人把你當成「囉嗦的老人家」來應付。
隨著人工智慧不斷深入我們的社會,以及知識愈來愈商品化,我們正逐漸從資訊時代,走向直覺時代。機器人,小心點,有一大群中年人已經準備好了,他們能與他人分享消化過的人生經歷,使世界變得更好。
(本文摘自奇普.康利著,《中年的選擇》,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