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一半,人生才有餘裕!寫下「不用做的事」,是對自己與世界的溫柔

你選擇不做的事,是為自己與世界都做了一件好事。
你選擇不做的事,是為自己與世界都做了一件好事。
2025.03.26
63,073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你選擇不做的事,是為自己與世界都做了一件好事。

作者|50+選讀 2025.03.26

責任編輯|吳丹華63,073

文章用聽的
00:00 06:46 1

文/川野泰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身為禪僧和精神科醫師的川野泰周認為,「減掉一半」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哲學,減少生活中過量的東西,就能擁有乾淨俐落、有餘裕的人生。但要如何減少一半但不感到忍耐?他提出寫下「不用做的事情」日記法。

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以自然的方式,帶大家朝著「不知不覺中,減少一半」的方向前進,但在消費方面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相當有難度。

這是因為,減少消費不可避免地會伴隨一種「忍耐」感,所以很難保持動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借用語言的力量是非常有效的。其中,最具支持性的話是稱讚、鼓勵自己的話。

自我肯定的重點:沒有造成浪費真棒!

稱讚自己的重點並不是「沒有買東西」,而是「沒有因為買了不需要的東西,而造成浪費」

如果你用了前者作為「稱讚的重點」,那就會變成「購物=壞事」。如果這種觀念在你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那麼即使你買了真正需要的東西,也可能會產生罪惡感。

而且,對於「不能買東西」這件事的欲求不滿也無法消除。你會認為「忍住不買東西的我雖然很棒,但是壓力很大」,所以最終不得不在其他地方緩解這種衝動。

結果,你的情緒會變得陰鬱,自我肯定感也會降低。

另一方面,如果可以有意識地把「不浪費」作為稱讚點,那麼「不產生垃圾」就會被視為好事。

你為自己和世界都做了一件好事。如此一來,你就不必感受到罪惡感。如果你覺得自己「我為減少浪費做出了微小的貢獻」,就可以培養一種自我肯定感

與其安慰忍耐的自己,不如稱讚自己做了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這無疑會成為「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不要浪費」的推動力。

要真正認可你自己的努力,不僅可以在心裡誇獎「你做得很好呢」,還可以嘗試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方式。(相關閱讀:零廢棄教主貝亞‧強森:告別用過即丟,才能積存生活的美好

寫「不用做的事情」日記  讓身心輕鬆生活

我會建議你寫一本不用做的事情日記。

一般的日記主要是為了寫下「做過的事情」並記錄下來的工具。但記錄你「沒有做的事情」,感覺就像是因為無法採取行動而否定自己,所以你應該不常這樣做。

然而,為了實現「減少一半」而採取的大多數行動,都是一些你不用做的事情。

不用吃太多,不用買太多,不用加太多班……我想這些全部都能透過放棄多餘的東西來實現。

換句話說,累積不用做的事情,無非是一條「減少一半」,讓身心都能輕鬆生活的堅定道路。

而且,特地將「沒有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可以更進一步地增強這個效果,我希望你可以體驗看看。(相關閱讀:彭樹君專欄|50後更需要斷捨離!再也不買這10樣東西,生活清爽心情輕盈

例如,關於本文的主題消費,我會這樣記錄。

【今天,我沒買的東西】

我去百貨公司買冬天的毛衣。雖然可愛的裙子和外套也很讓我動心,但因為我想整理我的衣櫃,所以今天就先不買了。很高興我沒有增加我的「衣櫃庫存」。

有人建議我去超市大量購買,因為買5個會比較便宜,但我不知道是否能全部用完,所以我就只買了我現在需要的2個。我很慶幸我沒有被沖昏頭。

我以前每年都固定會去我喜歡的商店大拍賣2次,但是今年不去了。停下來才發現,我過去總是因為大拍賣的東西很便宜,所以覺得不買些什麼的話很可惜,結果買了太多東西,浪費了很多錢。

把每一件不用做的事  都變成有益的事

你覺得如何呢?透過刻意記錄,你就會發現每一件你不用做的事情都會變成有益的事情。

這本「不用做的事情日記」,不僅涉及以購物為中心的消費者行為,還涉及其他各種行為和心理現象,例如喝太多、吃太多、玩太多遊戲、太在意別人的想法等

例如,如果你是個常常不自覺地大量購買酒精飲料並且喝太多的人,你可能偶爾也會只想購買當天需要的量回家,記錄下當天晚上是什麼樣子。

「今天下班的路上,我只買了一罐500毫升的啤酒回家,就沒有繼續再喝了,我太厲害了!」

使用這種方法,一些患者能夠自然地將酒精攝取量減少一半左右。

如果你是一個吃太多的人,你可能會這樣記錄:「我將平常會吃的2大碗飯,減少成2小碗並且細嚼慢嚥。這樣一來,儘管我吃的比較少,但仍然覺得很滿足。我很高興我沒有吃太多。」

如果這種方法能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地就將食量減半,而且以健康的方式減肥,那麼你就很可能就不會出現過度節食的人容易出現的復胖現象。

(本文摘自川野泰周著,《減少一半,剛剛好:禪僧醫師的心靈留白練習,用「適度」讓生活變得更有餘裕》,高寶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