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16期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讓臺灣氣候高溫潮濕的時間變長,就連冬季的氣溫也越來越暖和,因此一年四季的環境都符合常見食品中毒細菌的生長條件,再加上臺灣人口結構逐漸高齡化,以及對家中小寶貝的呵護備至,這些因素使得負責每天供應衛生安全餐點的家庭照顧者傷透腦筋,在追求營養均衡、菜色豐富多元之外,要能讓免疫力較弱的老幼吃得安心更是重中之重,在調理餐點時切記遵守「五要」以預防食品中毒。
重視五要 洗新分熱存
1. 要洗手:調理餐點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
2. 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 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4. 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
5. 要注意保存溫度:冷藏低於7℃,經烹煮或易腐敗食品保存低於5℃,室溫下不宜久置。
肉毒桿菌廣泛存在自然界中,會分泌毒素,所造成的中毒致命率是所有細菌性食品中毒的第一位,其嚴重性不可小覷。蜂蜜、土壤等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因此腸道免疫尚在發育的幼兒,應避免食用蜂蜜;以根莖類食材製作副食品時,也一定要將食材洗淨、削皮,並徹底加熱烹煮後再提供,且儘早食用完畢。
另外食品也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常見帶有過敏原的食品有:小麥、牛奶、雞蛋與花生、蝦蟹類等,平日要留意自身及家人有無對特定食品過敏,在挑選食品時,可多注意外包裝標示內容上的過敏原警語,以避開誤食所造成的食品過敏反應。
注重餐前洗手、用餐禮儀
預防食品中毒可選購新鮮食材、注意料理衛生、適當的餐食貯存條件。也要在用餐前以洗手乳或肥皂清潔雙手,用餐時注意用餐禮儀,避免口沫橫飛及交叉污染,時時注意衛生更能避免病從口入及預防諾羅病毒感染,讓我們一同守護家人的飲食安全。
留意五個要點,讓每次用餐都能愉快又滿足。
(食品藥物管理署廣告)
(歡迎轉載,請尊重著作財產權,勿重製或改作;引用文章時請加註文章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