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如何擁有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或許,改變對「長照」的觀念是第一步。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提倡「自立支援」理念,執行長林金立認為,讓長者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生活過得有價值,可以讓照顧之路更順遂。而這些準備,應該從50歲開始做起。(本文出自「超高齡社會來了!如何打造健康不失能的老後?」專題)
當你在春天來到雲林長泰老學堂,會看到這樣的風景:
小巧的後花園裡,九重葛、一串紅、千日紅等明豔的花朵正隨風搖曳,淺色蝴蝶在花叢間穿梭。陽光下,萬物徐徐生長,一切是自在的模樣。
「這些都是我們一位長輩林爸爸幫忙種的!」在長泰老學堂服務了13年的社工師綺紋告訴《50+》採訪團隊,林爸爸是退休園藝師傅,當初為了陪伴失智的太太來到這裡。前年,太太離世後,他仍維持著習慣,每週3天騎著電動代步車來上課。
一方面,是為了持續保有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這個小花園。
林爸爸雖然置換過膝關節,行走時必須靠雙枴輔助,但只要一來,就會先來巡視花園、適時修剪,從不假手他人。隨著四季變換,他會改種不同花卉。每逢過年、連假,還會特別交代工作夥伴要澆花。
「他曾經跟我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種這麼多花嗎?』」綺紋說,大家原以為林爸爸是因為愛種花,想找個地方發揮,但他卻說不是。種花,是希望能讓其他「同學們」多出來看花,別一直坐在屋子裡。
「這個花園,就變成他的存在價值。」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長泰老學堂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說,換算下來,林爸爸1個月使用長照的時間,平均1天大約1小時,其他23小時則是透過輔具、家中環境改善、運動等方式支持。
「這就是『23+1』的概念。」林金立說:「只要讓長輩覺得生活有價值、生活能力提升,長照負擔就會下降,資源也可以讓給更需要的人。」
儘管行動不是非常方便,林爸爸仍耐心照顧長泰老學堂的後花園。(長泰老學堂提供)
提倡「自立支援」觀念 長者臥床平均不到1個月
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約8年。燦爛的一生,最後竟有這麼長時間受失能、臥床、慢性病所苦。如何改善?林金立認為,重點在照顧觀念。
林金立自2011年引進日本「自立支援」照顧模式,並在台灣推廣近20年。長泰老學堂照顧體系中,有日間照顧、居家照顧服務,也有住宿式機構,服務不同需求長者。其中的共通點,是要讓大家「回到本來的生活」。
「關於台灣人的臥床時間,目前還沒有調查數據。不過,我們做過一個非正式統計:我們的長輩最後臥床時間大概不到1個月。」他解釋,長輩的生理機能多少會因年齡逐漸下滑,但是生活功能都能維持住,直到最後一刻,才因為疾病等因素住院,但很快就離世了,令人煎熬的臥床時間並不長。
而這得歸功於照顧方式。
傳統觀念裡,家人對長輩的照顧必須無微不至,但這樣反而導致長輩生活功能下滑,臥床時間更長。
「可是長輩來這裡,我們不是叫他多休息,而是多活動,還要做他喜歡的事情。」林金立說:「所謂的自立支援,就是讓長輩找到喜歡的事,讓他覺得自己有價值、有成就感,我們只是從旁支援他。」(相關閱讀:80歲母親交了新男友,只因咖啡店!日本 Kissa Laundry空間模式:台灣的一樓如何好好利用,讓長者更開心?)
將理念融入生活細節 支援長輩自立生活
在長泰老學堂,「自立支援」理念融入於生活細節之中。
早上8點,長輩陸續坐「校車」抵達這座由幼兒園改建的園區。做完血壓、耳溫量測和簡單的運動後,便開始各自喜歡的活動。有人到花園散步,也有人邀集朋友一起「動腦」——靠近大門處,擺著一張顯眼的麻將桌。不到10點,3位長輩和1位弘光科技大學的實習生已經聚精會神打著麻將了。
再往內走,可看見3台靠牆擺放、自日本引進的「能力回復運動器材」,有位長輩正在以「身軀伸展彎曲復健機」訓練核心肌群,讓日常起立、坐下等動作更流暢。社工師解釋,長輩進入長泰老學堂時,物理治療師會評估長輩的身心狀況、肌力和疾病史等,並提供個人運動建議。
長輩正聚精會神地與大學生一起打麻將。
在10點半的運動課程開始前,大家陸續坐進貼了名牌的位子裡。原來,在這裡,每位長輩都有自己的座位。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失智長輩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同桌「同學」發展情誼,增進交流。
而連結後花園的階梯,也藏著巧思。
階梯旁,並不全都安裝無障礙扶手,還設了2支圓柱,讓長輩扶握。「這是刻意的,因為長輩下課後還是要回家。如果日照中心都是無障礙,家裡有障礙,那不是更糟糕?」林金立說,適度創造出一點障礙,是必要的。「這是一個支援長輩生活繼續自立的地方,而不是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功能被替代。」
自由時間結束後,長輩回到自己的座位進行健康操課程。
長泰老學堂照顧體系強調,讓長輩做喜歡做的事、讓生活有價值是照顧重點。
長者上學10多年 「我脫離孤獨變成烹飪課助教」
在長泰老學堂,長輩並不像傳統觀念裡被「侍奉」,而是持續發揮長處。
88歲的溫媽媽已來長泰老學堂10多年。一頭俏麗短髮的她,身著桃紅上衣、飄逸白裙和米色娃娃鞋,脖子上還打著絲巾,根本看不出實際年齡。照服員笑說:「溫媽媽都穿a la sha耶(少女服飾品牌)!」
溫媽媽有3個孩子,2個女兒在外地工作,目前和退休的兒子同住。「我以前中風過,在家裡很無聊,很孤獨。」那時,她聽說日照中心有活動、可以待一整天,便主動跟兒女提出需求。
「來這裡,你的頭腦不會失智,手也能動,能幫忙人家就幫忙,我都幫忙很多。」她笑說,每逢烹飪課,她會幫忙工作人員切菜、備料,一盤一盤打點好。繪畫課時,她也會協助準備教具、教材,當大家的小助教。
74歲的鄭媽媽則是去年中才加入的新生,每天搭第一班8點的校車來上課。她曾罹患甲狀腺癌,身體較虛弱,但和同學在一起時,心情就會好一些。「沒來上課的時候,我就在家裡玩手機、看電視。」
她喜歡參與不同課程,也會天天使用運動器材。「昨天上分組活動,老師說蒜頭沒有人剝,我們那桌就一起剝蒜頭,老師說,明後天再煮給我們吃!」
執行長林金立(中)與日照中心長輩合影。一聽到要拍照,長輩立刻擺出活潑的姿勢。
長泰老學堂將照服員稱為「照顧老師」,長輩來日照中心如同來上學。
不想臥床,怎麼做?2準則讓長輩精神變好
長泰老學堂體系還設有同仁仁愛之家,內有住宿型機構和日照中心。
近年,同仁仁愛之家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創立「橘色通關計畫」,讓病患出院後可以在黃金期內做好基本照顧、盡快離床,同時規劃家中環境、擬定家人間的照顧協議,最後回歸社區或家庭。林金立表示,大約有6成居民可以在半年後返家。(相關閱讀:3個月前臥床,之後竟可健步如飛買菜!林金立:2個新照顧原則,7成長輩有機會恢復)
林金立認為,所謂「好的照顧」,其實不出以下2個基本準則:
1. 生活要規律、正常化
該起床時就要起床,該吃飯時要吃飯,保持生活規律性。進食時,盡量讓長輩以正常的姿勢靠桌吃飯,而非躺著被餵食。盡可能維持長輩原本的生活習慣。
2. 確保基本照顧足夠
每天飲水一定要達1,500 cc,飲水不足會造成排泄困難和精神狀態不佳。飲食方面,須確保營養足夠。排泄時,盡量定時引導長輩去廁所,維持排泄功能。「大部分的照顧者認為,扶長輩去廁所要花時間,不如選尿布。但這樣其實長輩走路不方便,會失去成就感,而且會快速退化。」
「當這些事做好了,你就會發現長輩的精神慢慢變好,開始會想東想西,找事做了!」他說。
那麼,如何在中年階段為自己提早準備,迎接更好的老年生活?
看了許多長者,林金立深有感觸。「以後的生活,應該是『靠朋友互相支援,靠興趣快樂獨居』!」
他建議,每個人至少擁有3個不同場域的社交圈,例如,爬山健身的群組、老同學群組、同事群組等,讓自己退休後也維持一定的社交量。
另外,中年以後,也要試著培養新興趣。「因為我們不可能每天出門社交,尤其像我這種『I人』(內向性格),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而且是50歲以後才建立的。」
因為,中年後的新興趣,才有機會延續到老。「比方說,50歲前我喜歡打棒球、打籃球,這些都沒辦法維持到60、70歲。」他笑說,自己中年後喜歡上「養雞」,公雞「林茶茶」每天帶給他很多樂趣;另外,雕琢盆栽、上健身房運動也是他的新嗜好。「這些事,到老了都還可以繼續做,人才不會退化。」
寵物雞「林茶茶」為林金立的生活增添許多趣味。(長泰老學堂提供)
當生活有重心、有目標,不論幾歲,人生都能時時如春、日日有光彩。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此刻,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深切思考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