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老父母囤積、家裡雜亂?洪蘭:這是強化記憶的做法!兒女該認清自己是客,無權干涉

找東西最傷神,建議理解長者也是不斷摸索,找出最適用的方法。
找東西最傷神,建議理解長者也是不斷摸索,找出最適用的方法。
2025.03.19
130,741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找東西最傷神,建議理解長者也是不斷摸索,找出最適用的方法。

作者|50+選讀 2025.03.19

責任編輯|吳丹華130,741

文章用聽的
00:00 05:14 1

文/洪蘭 攝影/日日寫真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覺得老父母的家裡亂糟糟,總是堆滿東西,甚至讓你感到不便?洪蘭指出,這其實是長輩為了減少記憶負擔所做的選擇!他們並非不愛整潔,而是透過這種方式讓自己更容易找到需要的物品。更有意思的是,洪蘭也提醒兒女:家是父母的,他們的擺設方式不該被干涉。為何這樣的「亂」才是長輩的聰明做法?來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

朋友的孩子跟我抱怨他父母將所有的日用品都擺在外面,把好好一個家搞得像跳蚤市場,讓他不好意思帶女友回家。他氣憤地說,家裡明明有空的櫃子,也有很多置物箱,他們就是非得把東西放在外面丟人現眼。

我問他:「你小時候家裡是整潔的嗎?」他有點生氣地說:「當然是。」

長輩不收拾物品的原因:常看到才找得到

這就是了,老人不是不愛乾淨,他們之所以把東西放在外面,主要是避免找東西的傷神,東西一旦收藏起來,不在眼皮下,久一點之後,記憶痕跡消失,便想不起來收在哪裡。要用時,只好翻箱倒櫃地找。有的人甚至連曾經買過都忘了,買了新的,才發現家中已有好幾個了。

找東西最傷神,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煩躁起來對身體十分不利。所以有智慧的老人便從經驗中學到教訓,把東西放在顯眼的地方,每次經過看一眼,提醒自己這個東西在這裡,下次要用時就能馬上拿得到。(相關閱讀:高齡父母愛囤積,是生病了嗎?精神科醫師與整理師的5種解方

大腦記憶的奧秘:對地點特有感、三不五時溫習也有效

我們的大腦對地點(location)的記憶是登錄在基因上的,它有演化上的原因,不需要特別去記,只要看過,便會留下痕跡。我們小時候考填空題,常記不得答案是什麼,但是知道它在書的右下角。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者的書房,不允許僕人整理,一整理,他便找不到東西了。

記憶其實就是神經迴路的活化,提取次數愈多,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愈密,臨界點愈低,就愈容易提取。「博聞強記」的「強記」就是背誦,即不斷活化某個記憶的神經迴路,使它從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成為永久的知識。

記憶的提取也需要情境線索的幫忙,我們在想不起來時,若有人提示是在某個場合發生的,記憶就出來了。實驗發現,增進記憶最好的方式是三不五時拿出來溫習一下,這個「三不五時」就是所謂的「間隔效應」,每天背一次,背10天,效果比一天背10次來得強。所以老人的東西要放外面,常常看到,也拿得到。

不想一天到晚找東西,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歸類,把同類東西放在固定的地點,比如說,剪刀屬工具,要用剪刀時,打開工具箱就有了。(相關閱讀:經常忘東忘西、事情想不起來?6個記憶衰退警訊以及增進記憶力的日常習慣

房子是父母的  兒女無權干涉主人物品的擺設

家家窗明几淨固然很好,若為此,整天找不到東西來生氣,也是得不償失。我結婚時,研究所同學送給我一條毛巾,上面寫著「A clean house is a sign of wasted life」(乾淨的房子是浪費生命的象徵),人活著是為自己,不為他人。

最後,我問他:「這個房子是你的,還是你父母的?」他說父母的。我笑笑說:「那你就不能抱怨,客人無權干涉主人物品的擺設,如果看不順眼,可以離開,但不能因此擺臉色給主人看,你說對不對?」

(本文摘自洪蘭著,《幸福的智慧:讓素養與知識豐盈人生》,天下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