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父母愛囤積,是生病了嗎?精神科醫師與整理師的5種解方

高齡父母愛囤積,是生病了嗎?精神科醫師與整理師的5種解方
2022.04.26
48,715
作者|陳莞欣

作者|陳莞欣 2022.04.26

48,715

文章用聽的
00:00 10:14 1

文/陳莞欣 圖/Shutterstock

編按:高齡者愛撿回收物、用不上的物品,家中充滿雜物,怎麼辦?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指出,囤積可能和失智、強迫症、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有關,但也並非全是疾病造成。外人眼中的「正常人」,也可能有囤積行為。怎麼做,才能找回清爽的家?

2022年初,台中一棟出租套房大樓發生大火。相關新聞指出,大樓房東長期撿拾回收物堆在樓梯間,造成火勢蔓延、房客逃生困難。大量囤積物品的異常行為,不只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造成公共危險。

不少中年子女都有這樣的經驗:回老家探望爸媽,發現家中的物品一年比一年還多,甚至還有些已損壞、無利用價值可言。想說服爸媽丟掉,他們卻不太高興。囤積,究竟是不是一種病?

不善整理和愛囤積不一樣!狂撿垃圾回家,究竟是不是一種病?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醫師吳佳璇解釋,從醫學觀點來看,囤積若嚴重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會被視為一種異常行為。但是否為「疾病」,仍要視當事人有無其他症狀、社會功能障礙而定。

例如,心智狀態無異常的一般人,也會不善整理、房間雜亂。但若因囤積而荒廢學業、無法工作、正常生活,才要考慮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

哪些疾病可能造成異常的囤積行為?失智症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吳佳璇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大學教授退休的吳爸爸,在70多歲時常騎單車外出撿寶特瓶、舊電器等回收物回家,一一清理後再至回收場賣出。即使撿到腰痠背痛、只換回20~30元,他仍堅持繼續,甚至曾將路邊的人孔蓋撿回家,讓子女非常訝異。

「當時他還可以自己報稅、從台北去宜蘭探望妹妹。可是事後回顧,我想撿回收物就是他失智的前兆。」吳佳璇指出,失智症的核心症狀是認知功能退化,而囤積正是其外顯行為。當老人無緣無故到外頭撿垃圾回家,還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就要留心他罹患失智症的可能。

病態的囤積行為,也會出現在強迫症、思覺失調的病人身上。吳佳璇曾看過精神科的病人,每天到海邊蒐集沙灘上的易開罐拉環戴在手指上,一隻手戴了20~30個拉環導致手指腫脹,卻說不出原因;也有思覺失調的病人喜歡撿石頭鑿洞,累積了一整袋的石頭。療養院的工作人員將石頭清掉時,病人甚至傷心到躺在床上,無法動彈。

但吳佳璇也指出,不是所有囤積行為都是精神疾病。她曾看過一位病人,先生將30多年份的報紙全堆在走廊。太太每日回家都必須側身經過報紙堆,甚至半夜夢到自己被報紙壓死,最終無法忍受而與先生分居。然而,這位先生平時還可正常上班,除了囤積之外沒有任何異常行為。「旁人都覺得他生病了,但他沒有,你不能期待他會因為接受治療改變。」

如何改變家人的囤積行為?醫師與整理師的5種可能解方

深受家人囤積之苦,怎麼辦?吳佳璇指出,失智症導致的囤積行為,通常出現在病程的初期到中期階段。家屬可以協助安排病人參加活動,例如白天到日照中心等。「他有事可做,注意力被轉移,就沒時間到處撿垃圾了。」而當失智到了重度、極重度階段時,病人愈來愈衰弱,通常就不會再出外撿拾物品了。

但她也坦言,無論是失智症、強迫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服藥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狀,但囤積行為不一定會因為藥物而好轉,家屬有時只能接受並與之共存。以強迫症為例,病人多半也知道囤物可能被責罵,但無法克制內心的衝動。家屬可以試著陪伴、緩解當事人的焦慮和壓力,或許有機會改善。

除了到精神科接受治療外,囤積行為還有幾種可能的改善作法:

1. 了解囤積動機

吳佳璇指出,多數的囤積行為都有動機,即使是失智症的病人亦然。囤積者撿拾別人眼中的垃圾,可能是為了賺錢、送人,或者是認為物資很珍貴。如果當事人還願意談,家人可以陪他多聊聊,針對動機對症下藥。例如,告訴囤積者回收物賣不了多少錢、親朋好友也用不上,想看舊報紙可以到圖書館⋯⋯等。理解,是改變的第一步。

2. 創造改變的契機

有囤積習慣的人,未必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居家整理師廖心筠分析,囤積者會主動斷捨離,通常是生命遭逢重大轉折,有了改變的契機。例如,她有客戶罹癌後,才驚覺到家裡物品太多,連養病的空間都沒有。也有人為了娶媳婦、迎接孫子誕生,下定決心清掉雜物,讓新成員能夠入住。

如果當事人缺乏改變的契機,家人可以幫忙創造。廖心筠曾遇過一位孝順的兒子,告訴媽媽:「尾牙抽中免費整理卷,可以請整理師到家裡幫忙。」善意的謊言,讓捨不得花錢的媽媽願意接受協助。

3. 勾勒未來美好生活的想像

廖心筠指出,聊天常是打開長輩心門的一把鑰匙。先處理心情,才能處理雜物。「逼當事人丟東西、說他收的都垃圾,他只會把你轟出去而已,無法斷捨離。」

和囤物者聊天,不一定要從「怎麼丟東西」開始。在收納現場,廖心筠常詢問客戶過去的故事,以及未來有哪些想完成的事?曾經有位阿公告訴她,其實他很想邀請朋友到家裡唱卡拉OK,只是沙發上物品太多,客人沒辦法坐下。

「我問他沙發上的東西該怎麼移,結果他很乾脆地說:好啦,不然這些都不要算了。」協助囤積者勾勒出未來理想的生活樣貌,也能幫助當事人做出取捨。

4. 集中展示同類物品,提醒當事人

「集中展示」是整理師常用的技巧之一。廖心筠指出,有些囤積者會不自覺地購買、搜集某種物品。她進入客戶家中時,會協助他們將同類物品全數集中,讓當事人親眼見證家中有多少不需要的東西。例如,有位奶奶家中搜集了300多條圍巾,「我們全部拿出來,她就笑說:脖子也只有一個。」

5. 創造「負回饋」,提高囤物成本

若好言相勸、同理陪伴都無法改變當事人,周遭的親友又飽受困擾,怎麼辦?吳佳璇指出,行為科學有個「負回饋」理論。簡單來說,即是「讓人囤積囤到不開心」。

例如,囤積者因為堆積垃圾,引來蚊蟲、老鼠,可向環保局或稽查大隊提出檢舉。若囤積物已占用公共空間影響逃生安全或路人通行,也可通報里長、請警方前來開單,強制執行清除。

「有些人會怕被處罰,擔心行為帶來不好的後果。」吳佳璇說。不過她也直言,有些囤積者即使被開罰單依然故我,旁人要有耐心和對方長期抗戰。

她指出,如果用盡各種方法,當事人仍無法停止囤積行為,在不影響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旁人也別太氣餒。就像那位堆報紙30年的先生,太太最終選擇搬到另一棟房子。「你看那些雜物很煩,就減少自己暴露在其中的機會。」改變他人未必容易,但至少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