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選擇,決定80歲的生活品質!這個關鍵指標比BMI、膽固醇更重要,4個方法強化它

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希望被看見與了解。
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希望被看見與了解。
2025.03.22
55,838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希望被看見與了解。

作者|50+選讀 2025.03.22

責任編輯|吳丹華55,838

文章用聽的
00:00 12:14 1

文/奇普.康利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50歲的選擇,將影響80歲的生活品質!健康幸福的高齡期,不只是看BMI或膽固醇,研究指出,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使一個人更快樂。從最親近、親密的人際關係得到的社交支持,可保護我們不被人生的高低起伏擊垮,也能緩和在變老的過程中,感受的身體與情緒痛苦。

1938 年,哈佛大學的研究者開創了一項有史以來最廣為人知的社會學研究,這個充滿企圖心的研究,想回答一個沒有人敢挑戰的提問:在人的一生當中,是什麼因素使人們蓬勃發展?從那一年開始,研究者每5年向那724名研究參與者蒐集一次詳細的身體與情緒健康資料。85年之後,「哈佛成人發展研究」成為史上最長期的人類幸福研究。

史上最長期人類幸福研究:良好關係讓老年更快樂

幾年前,有人介紹我認識這位縱向研究的主持人羅伯特.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博士。沃丁格博士對於如何活出美好人生的研究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他的TED演講觀看次數超過4000萬人次,他與馬克.修茲(Marc S. Schulz)最近共同出版的著作《美好人生》(The Good Life)也成為暢銷書。儘管許多人相信,名利、才華或權勢是通往幸福的高速公路,但沃丁格博士說,保證能通往滿足的最佳道路,比較像是鄉間小路。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公認為是絕無僅有,因為它追蹤了同一群人的一生。這項研究得出了許多結論,最突出的結論是:良好的關係能使我們更快樂、更健康,尤其當我們逐漸變老的時候

50歲對人際關係最滿意的人  到了80歲最健康

《美好人生》提到,「我們一再發現,當研究參與者進入老年,他們都會說,最珍惜的是人際關係。」這個研究指出,人們在年輕的時候,會喜歡一大群不是那麼深交的朋友,當他們年紀漸長之後,對關係的態度開始重質不重量。

這件事跟你的中年人生有什麼關係?研究者追蹤這群研究對象進入老年,因此他們可以回顧這群人的中年人生,進而知道他們能否預測哪些人能健康快樂的步入老年。當他們蒐集研究對象在50歲的資料後發現,最能預測人們老年時健康情況的指標,是人際關係的滿意程度,而不是膽固醇或BMI數值

在50歲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最滿意的人,他們到了80歲時,是所有的研究參與者當中最健康的人。

我們從最親近、親密的人際關係得到的社交支持,不僅保護我們不被人生中無可避免的高低起伏擊垮,甚至能緩和我們在變老的過程中,感受的身體與情緒痛苦。學者把這種作用稱作「壓力緩衝」(stress buffering)。

不刻意經營友誼  人際網路會萎縮

《美好人生》提到,「中年不僅是壯年與老年的轉折點,也是生活方式的轉折點,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逐漸發展出聚焦自己、向內看的生活方式,到了老年,人們往往會轉變為比較寬厚、向外看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我們在剛進入中年時,可能會因為過去一直在為許多事而忙,而覺得人生變得狹隘,或許,此時的我們應該開始關注,有沒有好好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

許多人到了中年開始看重人際關係,而不再那麼看重物質的擁有。荷蘭社會學家傑拉德.莫倫霍斯特(Gerald Mollenhorst)指出,我們每7年會汰換掉社交網絡中一半的人,因此,友誼的培養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不花費心力在這上面,你的人際網絡就會不斷萎縮。(相關閱讀:人們平均每7年會失去一半朋友!老後有需要時誰願為你奔赴?韓國獨老女子們的「新朋友自造法」

蘿拉.卡斯滕森提出一個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年輕人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於是把與知識相關的目標視為優先,並努力追求,而年長者覺得自己剩下的時間有限,於是把與情緒相關的目標視為優先。這也給我們更多理由,在中年花精神培養人際關係。社會性競爭被社交連結取代了。

與子女同住的女性  41~57歲最感社交孤立

在新冠疫情襲捲全球之前,孤獨早已在全世界蔓延。我們討論孤獨這個主題時,通常圍繞著孩童與青少年,但飽受孤獨之苦的人,不只有他們。根據「孤獨的根源計畫」(Roots of Loneliness Project)在2020 年春季的統計調查,在美國覺得孤獨的人當中,X世代(41 ∼ 57歲)呈現人數激增的情況。此外,《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公開了這份調查報告沒有發表的部分:與子女一起生活的女性當中,在X世代有特別多人有社交孤立的感覺

不少人解釋這個趨勢,但大多數人忽略了一個事實:有許多人到了中年,會覺得自己不被看見。我們覺得,自己在職場成了隱形人,鄰居不知道我們的姓名,朋友或家人不了解我們,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我們還是20年前的樣子。不被看見等於失去連結,伴隨這個現象而來的是,有愈來愈多「死於絕望」的故事發生,尤其是中年人。

我們需要這個社會大力宣導「我看見你了」這樣的公衛計畫,來防止更多人被送進加護病房。這是另一種特別照護,使人覺得自己的真實面貌被人看見,並得到賞識。在我們年輕時就認識的朋友眼中,我們很可能永遠都是當時的樣子。這有可能讓我們覺得被塞進一雙小了1、2碼的鞋子裡,非常不舒服。好消息是,即使我們長期疏於練習,在中年交新朋友其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它就像是很久沒騎腳踏車之後,重新要開始騎車的感覺。

4個方法重新與人連結  提升社交健康

下列4步驟可以幫助你提升你的社交健康,並覺得被人看見,與人連結:

1. 每週重新聯絡一位朋友

自己評估。你有社交孤立或孤獨的感覺嗎?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許多人在疫情結束後,寧可繼續保持社交孤立,他們喜歡獨處的感覺。獨自一人跟感到孤獨是不同的,前者可能是出於我們的選擇,後者通常讓人覺得像是被關在監獄裡。假如你感到孤獨,列出5~10個朋友的名字,然後根據你最想跟誰聊天、最想跟誰重新聯絡的順序排序。接下來,每週和其中一個人聯絡,聊聊近況。(相關閱讀:50後友誼如何恆溫?謹記:朋友是親自挑選的家人,不怕你麻煩,就怕不聯絡

2. 要讓你關心的人知道你對他感興趣

成為善於傾聽的人。有一位智者曾說:「知識讓人發言,智慧使人傾聽。」到了中年,我們開始體會到,最喜歡的人不只是有趣,也同時要對我們感興趣,真的!要讓你關心的人知道你對他感興趣,試著練習「欣賞式探詢」(Appreciative Inquiry, AI):用有催化效果的提問,來引導對方說出最深的想法、感受、希望和夢想。用Google 查一下「欣賞式探詢」是什麼!它是人類版的AI。

3. 加入群體永遠不會太遲

不再「一個人打球」。我以前會到休士頓拜訪兒子和他們的母親,我們會去看少年棒球比賽,幫兒子伊森加油,我在那裡感受到一股團結的氛圍,這群家長為了支持自己的孩子聚在一起。我在那裡看到一位年長者,我以為是某個球員的阿公。

我問他,他是哪位球員的家人,他說,「所有的球員。我支持整個海盜隊。」他告訴我,他的太太已經過世,海盜隊有好幾個球員是他的鄰居。當他帶著他的狗去散步時,會故意經過那些孩子的家,希望能看到那些孩子在前院玩。那些孩子很喜歡他的狗,後來,他們的父母也認識他,並邀請他來看球賽。他說,「我會教他們玩滾木球。」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什麼?只要我們有心加入一個社群,任何時候都不算太遲。

4. 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尋找或是打造屬於你的群體。物以類聚。有共同興趣的人比較容易成為朋友,你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Meetup或是臉書社團,輕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當我遇到特別有挑戰性的時期,希望與人有更深的靈性連結,我會每個月在家舉辦一次靈性僧伽聚餐(Spiritual Sangha Dinner),每次邀請屬於不同靈性追求或宗教背景的朋友。要辦這種聚餐需要一點勇氣和社交手腕,但我們討論的主題非常吸引人,可以緩和我們的不同個性和信念之間的衝突。你會考慮發起一個讀書會或電影賞析社團,打造一個屬於你的群體嗎?

(本文摘自奇普.康利著,《中年的選擇》,天下雜誌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