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美珍、顏理謙 文/顏理謙 圖/陳志鴻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如何改善?因應超高齡的未來,總統賴清德推動「健康台灣」政策,目標在未來8年內,將國人平均餘命增加3歲,不健康年數占平均餘命比例下降至8%。但具體怎麼做?「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前成大醫院院長陳志鴻接受《50+》專訪,詳細說明。(本文出自「超高齡社會來了!如何打造健康不失能的老後?」專題)
台灣人民如何才能活得更長、更健康?
根據內政部去(2024)年公布資料,2023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0.23歲,其中男性76.94歲、女性83.74歲。雖比前一年微幅增加,但與鄰近先進國家相比,仍屬落後。例如,日本男性平均壽命為81.1歲、女性為87.1歲;新加坡男性平均壽命為80.7歲、女性為85.2歲。
為提升國人平均餘命、降低不健康餘命,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為未來的政策願景,在總統府成立了「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邀請近30位醫界、學界專家參與,已規畫出具體的政策和預算。
到底「健康台灣」政策,會如何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活?如何解決國人健康問題?委員會副召集人、前成大醫院院長陳志鴻接受《50+》專訪,分享政策願景和具體作法。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精華:
Q1:健康台灣有哪些具體目標?
健康台灣政策願景包含許多面向,第一階段優先落實的3大重點目標如下:
1. 降低癌症死亡率
為了延長國人平均餘命,2030年前,癌症死亡率要減少1/3。
2. 慢性病控制
在台灣,大家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常不痛不癢,但是三高會造成器官傷害,導致失能、死亡,對不健康餘命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提出「888計畫」,即以8年時間,將8成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讓8成加入照護網的民眾都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並讓三高控制率達到8成。
3. 提升心理健康
健康台灣的願景是希望延長平均餘命,縮短不健康餘命,希望國人活得更久、活得更健康。但除了把身體照顧好,沒有心理健康也不算完整。因此,行政院在2025~2030年編列了約53億預算,擴大全民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建立全民心理韌性。目標在2028年,國人因自殺造成的死亡率能減少5%。
而在以上三者之中,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每年有5萬多人因癌症死亡。
雖然國人每年因為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等疾病死亡者約6萬多人,總死亡人數大於癌症。不過,根據內政部簡易生命表,假設台灣沒有人因為癌症而死亡,平均餘命會從目前的80歲增加到83.6歲,但是,三高對平均餘命的影響只有約1年。因此,如果要延長平均餘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擊癌症。(相關閱讀:從吃照顧自己,打造不易罹癌的體質!防癌飲食5大原則)
Q2:要降低癌症、慢性病死亡率,有哪些具體行動方案?
1. 癌症
要降低癌症死亡率,「早期發現、精準治療」是關鍵。因此,擴大宣傳癌症篩檢,降低公費癌症篩檢的年齡,以及遵從國際治療指引,增加新的治療方式是治癌重點。為此,今年政府癌症篩檢的預算比去年增加了40億元。同時以公務預算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多管齊下,對抗癌症。
其實政府提供很多公費癌症篩檢,但以大腸直腸癌的糞便潛血檢查為例,過去大約只有33%民眾接受篩檢,還需要擴大宣傳。而有些人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卻不來做大腸鏡,因此政府也考慮讓高危險群做免費大腸鏡檢查。
肺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也不小,2022年開始針對高風險群有公費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對於篩檢早期肺腺癌很有效。若是第零期或第一期,確診後開刀割除,5年存活率將近100%。因此,我們會擴大篩檢年齡,針對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族群等高危險群,女性只要年滿40歲、男性45歲就可以接受免費篩檢。
另外,以胃癌來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證實將造成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長期下來會導致胃癌。過去,如果做了胃鏡、切片後,發現胃潰瘍或胃部發炎,健保會給付藥物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但很多人沒機會或不願意做胃鏡。現在,只要做了糞便篩檢,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後,政府會提供公費藥物治療,減少胃癌發生。
2. 慢性病
首先要將慢性病病患納入整合照護網,登錄在「大家醫平台」。醫護人員可以提醒病患定期回診、檢查,並提供衛教,協助病患改善生活型態,讓血壓、血糖、膽固醇控制達標,以降低死亡、失能風險。
過去大約有60%三高病患納入不同的照護網中,例如,糖尿病照護網、慢性腎臟病照護網等。但是一個人可能又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壓,而每位醫師需要確認的數值都一樣,導致行政程序重複。現在,雖然已經納入照護網的病患還無法整合,尚未納入者,都會整合到大家醫平台。
此外,還會透過AI,依病人的條件和風險高低來分類,做到分級醫療。當病人到診所或醫院就醫,經由醫師評估、系統分類後,高風險族群會建議轉診到規模較大的醫院。但如果風險相對較低,比方說,只有血壓較高,其他數值都正常者,就在社區診所或地區醫院追蹤。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希望民眾能慢慢養成分級醫療觀念。台灣健保實施30年,民眾滿意度9成,醫界滿意度卻很低。但如果現在要強制改變就醫方便性,會引起很大民怨,所以我們只能「穿著30年的老西裝改西裝」。
另一方面,三高治療跟癌症一樣,早期發現很重要,而三高又跟家族史很有關係。所以,新的作法是將成人免費健檢的年紀從40歲降低到30歲,檢查內容包含驗血、尿酸、血壓、體重等。民眾在診所做了健檢後,醫師會提供說明和指導,慢慢建立起信賴關係後,未來,診所醫師就是民眾信賴的家庭醫師。(相關閱讀:預防慢性病,蛋白質吃「對」更重要!營養師:推薦給熟齡女性的9種植物性蛋白質,有助健康老化)
Q3:關於長照,健康台灣政策也提到「醫養合一」,這是什麼意思?
以前,長照和醫療是河水不犯井水,兩者預算也分開。
但我過去在台南看診時,曾見過這樣的狀況:醫院樓上設了護理之家,居民會定期接受家醫科醫師看診。但是當居民突然生病、發燒時,護理之家不能給予處方,必須到樓下門診或急診才能接受診治並拿藥。
可是,長輩從長照據點到門診的過程很辛苦。家屬要請假,老人家外出又不方便。醫師看了之後,如果發現症狀不嚴重,也只是開藥處理。
所以我們主張,醫療和長照要結合。醫療是以病人為中心,長照更要以受照顧的人為中心。2024年7月開始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就是一個新嘗試,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的長者,經由醫師、護理師診療後,如果狀況穩定,只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就能在宅治療。
醫師可以透過視訊確認病人狀況,萬一狀況不好,就透過綠色通道送到合作醫院。其實,這就像以前老一輩醫師騎腳踏車出診一樣,這是未來長照3.0的核心做法。(相關閱讀:與你有關的政策|長輩反覆送醫,如何免去奔波之苦、在家住院?「在宅急症照護」怎麼用?健保署長石崇良專訪)
Q4:但醫護人力不足,醫院也面臨關床潮,如何克服?
我認為,大多數醫療人員都有專業素養,每天都在崗位上照顧病人,盡心盡力。這些沉默的大多數才是照顧國人健康的無名英雄,更需要公私立醫療體系的院長或董事長認真地關心他們的困境和需求。
當然,過去幾年經歷了疫情,的確改變很多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整個社會也面臨了世代差距的問題。如果30年是一個世代,不同世代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現在的年輕世代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而我們那一代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這都是大環境下自然形成的風氣,無所謂好壞,更不論對錯。所以,面對現實環境,不管是決策者、醫界領袖或年輕世代,都要對彼此的想法更有同理心。
所以我常跟醫界朋友說,我們應該要面對目前的客觀條件,努力改善醫療工作條件,從而共同達成健康台灣的目標。因為活得久、活得健康、活得快樂,是大家共同的心願,這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
Q5:回到個人,若想達成健康台灣,您給讀者什麼建議?
所有人都要為自己的健康負一部分責任,不能完全依賴醫護人員。
對於健康的認知,個人必須吸取知識、反覆思考,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生活習慣。不論在飲食、運動、定期健康篩檢等方面,自己都要付出更多關心。政府負責制定政策、創造有利的環境、加強民眾的健康識能,但真正要落實健康促進,還是要靠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