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準備好還不夠,避免3個迷思才能財富自由!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財經主播的「避險增值」法

因應通膨和長壽風險,除了準備一筆退休金,還需穩健投資才能安穩退休。
因應通膨和長壽風險,除了準備一筆退休金,還需穩健投資才能安穩退休。
2025.03.10
45,441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王美珍

因應通膨和長壽風險,除了準備一筆退休金,還需穩健投資才能安穩退休。

作者|50+編輯部 2025.03.10

責任編輯|王美珍45,441

文章用聽的
00:00 06:48 1

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提到退休,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是「存到多少錢就能退休」,但存到特定金額後,真的就能安穩退休嗎?隨著平均壽命延長及通膨時代來臨,如何讓退休金持續增長成為許多退休族關心的話題。然而,市場上各種投資產品五花八門,除常見的債券、股票,近來最熱門的則是訴求月月配的高股息ETF,若未深入了解即貿然投資,恐落入理財陷阱。本文整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財經主播葉芷娟等專業人士的觀點,提出退休理財常見的3個迷思。

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與通膨壓力增加,退休後的財務規劃變得更加重要。單靠存款已難以應付長壽風險,因此,透過投資來提高資產收益,成為許多熟齡族群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然而,市場上充滿各種理財觀念與投資工具,熟齡投資人若對其中的運作機制缺乏了解,可能會落入投資陷阱,甚至影響財務安全。本文將探討熟齡族常見的3大理財迷思,並剖析其中的潛在風險,幫助投資人建立更穩健的財務策略。

迷思1. 月配息ETF收益穩定

2024年3月,元大推出首檔月配息ETF,以10元低價發行,引發投資人熱烈搶購,甚至引起金管會關注。然而,月配息真的等於穩定收益嗎?

洪哲茗、邱茂恒在《頂尖財務顧問的48堂財商素養課》中指出,部分投資人熱衷月配息,是因為人類天生偏好穩定收入,先拿到現金會帶來心理安全感。然而,配息本質上只是資金的重新分配,並未真正創造額外收益。基金公司可透過「收益平準金」機制調整配息頻率,使投資人誤以為「每月加薪」,但實際上總報酬未必增加。

此外,過度強調配息可能影響長期績效,且投資人還需承擔額外成本,例如匯費、健保補充費(2.11%),以及高所得者需負擔較重的稅負。因此,選擇ETF時,應關注整體報酬率,而非單純追求配息,以免落入「看似穩定、實則不增值」的陷阱。

迷思2. 熟齡人士不適合投資股票

除了月配息的迷思,許多熟齡投資人也認為股票風險高,不適合退休族群,但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片面。

財經主播葉芷娟指出,通膨對退休族的影響不容忽視,若不積極提高資產收益,長壽風險可能導致退休金提前耗盡。她分析,過去10年(2014~2024),全球成熟市場股票的年化報酬率約10%,遠高於投資等級債券(2.6%~3%)和非投資等級債券(3.5%~4%)。

因此,即使是保守型投資者,股票部位仍應占30%以上,尤其在退休初期,甚至可提高至更高比例,待年紀增長後再逐步調降。但考量到股市波動,葉芷娟建議,熟齡族應將70%資產配置於債券,以降低風險,確保資產穩健增長。這樣的配置方式,能夠兼顧抗通膨與降低市場風險,幫助退休族穩健理財。

迷思3. 過度自信  急於短期獲利

雖然熟齡人士不該放棄投資股票,但亦不可過度投入。否則,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觀察,在交易市場,多數投資人會因自認能準確判斷市場趨勢,進而頻繁進出場,卻忽略市場的不確定性。舉例來說,當A賣出股票,B買入股票,兩者的判斷顯然相反,但在交易當下,雙方都堅信自己是對的。

這種過度自信的心態,解釋了台灣一年交易量高達總市值的3倍,其中3~4成屬於當沖交易,而美國股市的交易量僅約90%,顯示台灣投資人頻繁交易的情況遠高於其他國家。(相關閱讀:50歲投資來得及!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奉行「躺平理財法」,少做事反而錢變多

然而,短線交易風險極高,市場上流傳一句話:「一賺、二平、七賠」,意指真正能穩定獲利的投資人僅約10%,其餘多數人最終虧損。周冠男指出,頻繁交易不僅難以掌握市場走勢,還需承擔買賣價差、手續費、稅金等額外成本,導致資產折損。

他進一步強調,長期投資才是致富關鍵。2003年,他買入一檔ETF,20年來報酬率高達550%,完全靠長期持有獲利。周冠男形容:「投資像健身,一直跑來跑去只會變瘦!不如躺著不動,反而能賺錢。」這也驗證了耐心持有的重要性,長期投資往往能帶來更穩定的財務成長。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