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美珍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物價不斷通膨的時代中,如何輕鬆不費力,就能持續累積財富、讓退休生活無虞?很多人花時間研究個股,也有人迷惑愈來愈多的ETF該如何選擇,財務行為學專家、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說:「理財像健身,跑來跑去只會變瘦!」
近年股市熱潮席捲全台,若搭過早上通勤尖峰時段捷運,一眼望去,可能會發現不少人的手機都停留在股市大盤畫面。
根據證交所統計,在台灣,散戶投資人的交易占比將近6成,比例比其他國家都高。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是長期研究行為財務學的專家,對此提醒:在投資市場上,有一個說法叫做:「一賺二平七賠」,也就是真正能賺錢的人只佔1成、2成勉強打平,剩下7成的人都在賠錢。為何賠錢的人比例這麼高?周冠男說:「其實這是因為投資人常會因為一些迷思及心理陷阱,加上喜歡操作短線交易導致的結果。」
散戶最愛短線、個股投資 為何反而風險高?
而為何短線交易是風險較高的投資法?周冠男觀察,很多人喜歡「認真研究股市」,想找出那個「買低賣高」的最完美時間點,「但事實上,就連專業財務分析交易者都不一定有這種能力,更何況是一般散戶。」
周冠男進一步指出,一般散戶很難精準預測短期的波動,但長期來說,股市投資報酬率一定是正向成長。「因為頻繁進出場而錯失上漲期間的機率跟幅度,絕對會比短線操作避開下跌期間的機率跟幅度來得大。」
加上還有買賣價差、手續費、賣出後所得需繳稅等因素,一來一往之間,資產就會有折損。「投資跟健身一樣,一直跑來跑去只會變瘦!不如躺在原地不動,反而才能獲利。」周冠男說。
而他2003年買入一檔ETF,20年來總報酬率達550%。因為「長期買進」策略,許多媒體也津津樂道他甚至買了一台超跑!
3大常見理財誤區 如何讓人失去理性判斷?
而當我們在進行理財時,又有哪些常見的迷思或錯誤觀念?
迷思一:錨定效應
周冠男指出,散戶投資常見的一種操作方法,是以自己買進時的價格為準,賺錢的時候賣、賠錢的時候不賣避免虧損。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他指出其中存在的盲點:「股票看的是未來的展望,而非過去的買價。」
周冠男說:「因此如果以過去的買進價格做為決策基準,這在投資理論中叫做『後照鏡投資』,就很容易產生錯誤判斷。」如果未來還會繼續漲,那為何要賣?反過來說,賠了錢表示可能前景不好,賣掉才是更合理的選擇。
迷思二:過度自信
周冠男以自己在課堂上的案例說明這個現象。有次他問全班同學:「你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比一般人好嗎?」結果有8、9成的人都舉了手,「但如果以平均的定義來說,理論上應該只會有一半的人舉手,這表示多數人對自己過度自信。」周冠男說。
這樣的行為也可以解釋在投資交易行為:當A賣出股票,而B買入股票,我們可以合理推論A認為股票未來會跌、而B認為股票未來會漲,結果只會有其中一種,但我們在交易當下,一定都會覺得自己的判斷才是對的。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的股市交易量是總市值的3倍,也就是說一張股票平均經過3次轉手,其中更有3~4成的交易屬於一天內完成買賣的「當沖」操作。相較於美國的交易量只有總市值的90%,這個數字其實非常驚人。
「這表示大家都自信爆表,覺得自己預測神準,可以贏過專業交易人。」周冠男說。但實際上,我們不可能只看過林書豪的自傳,就跟林書豪一樣會打球,也不會只看過幾本股市理財書,就變成股神巴菲特。
迷思三:框架效應
這個理論認為,通常人們會喜歡正面表述大於負面表述。「例如同樣是講手術成功機率,說成功機率是90%,和說失敗機率是10%,雖然是同一件事,但前者的接受度一定更高。」
這個概念運用到現在非常受歡迎的「高股息」甚至所有所謂的「月月配」類型ETF,「高股息在字面上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很多人會忽略高股息的配息很多來自於本金,而這就導致資本的累積、成長速度變慢,長久下來,它的報酬率就會低於市值型的ETF。」周冠男說。(相關閱讀:50後的「不麻煩」理財法!郭莉芳:買高股息ETF的4個原則,避免領股息很開心卻沒真正賺到錢)
50歲還來得及投資!股市不是賭場,長期、持續買進就是最佳解
那麼,到底什麼是最能穩定獲利的投資策略?周冠男的結論很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意外地單純:長期投資大盤指數型ETF,持續買、不要賣。「理財其實不需要認真做功課,長期持有、分散投資就好。」
周冠男說明,個股就像大海中的魚,ETF就像整個大海。每隻魚都可能有死掉的風險,倒不如買下整片大海就好,「個股實在很危險,根據美國的統計數字,100家公司成立,10年之後有一半都倒閉,而台灣的數據只會更慘。」
因此,多年來他從不推薦個股,更傾向建議投資人購買市場大盤指數原型ETF為主。所謂原型ETF,是指實際持有追蹤指數組成的成分股之ETF,而不是坊間後來演變產生的期貨和選擇權類的衍生性商品。而「分散標的、長期持有」,是周冠男認為最不容易失敗的投資方法。
而除了台股的指數型ETF,周冠男更會投資美股S&P500指數型ETF如SPY、VOO,進一步分散風險到全球金融市場。「投資學裡有一句話說:市場上唯一最接近免費午餐的,就是分散投資。」周冠男說。
至於何時才是賣出獲利的時機?周冠男認為,需要現金支出的時候,再賣出變現就好。「因為我們無法判斷獲利的時間點,所以把握一個大原則:有錢就買、需要時再賣。」
但50歲還來得及長期投資嗎?周冠男認為,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大約在80歲左右,而這個數字未來極有可能再延長,未來至少還有30、40年可以投入,因此投資永遠不嫌晚,而且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完全不費力地達到投資目標。(相關閱讀:退休警衛存800萬美元,金融界菁英卻破產!專注做1件事,學歷不高也能累積財富)
不需要糾結進出場時機、也不用整天緊盯股市動態,只要持續買進、長期持有,資產就會持續成長、累積。所謂「無招勝有招」,就是周冠男多年累積的投資心法。
相關閱讀:周冠男著,《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