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抗癌多活4個月,一半時間在受苦!張明志醫師:癌末選療法別只考慮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可以期待奇蹟,但更要減少遺憾。
可以期待奇蹟,但更要減少遺憾。
2025.01.03
19,655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可以期待奇蹟,但更要減少遺憾。

作者|50+選讀 2025.01.03

責任編輯|吳丹華19,655

文章用聽的
00:00 12:48 1

文/張明志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末期癌症患者的治療,應該如何選擇?各種新療法、新藥推陳出新,要不要拚拚看?張明志醫師指出,癌症治療技術快速發展,在做選擇時,不能只看整體存活期,若真的已來到生命最後階段,活得久的治療,未必是第一優先的考量。

平均而言,失能的老人可能需要長達8年的照護,這段時間通常涉及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多重器官障礙及癌症等多種情況。慢性病和失能者的長期照顧,無疑需要良好的制度與基礎設施支持,但末期癌症患者的治療與照護問題尤其值得深思。健保系統的大量資源被投入在難以治癒的惡性疾病上,而隨著醫療支出不斷增加,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成為了迫切的課題。

癌症治療市場龐大  療法推陳出新但延命效果有限

延長生命往往伴隨著更多的用藥、門診次數、高科技檢查及住院次數的增加,而抗癌治療手段種類繁多,包括傳統手術、化學治療、同位素治療、幹細胞移植、立體3D定位放射治療、高溫治療及質子放射治療等。這些療法雖然為患者帶來了更多選擇,但也使得醫療資源的管理變得更具挑戰性。

近20年來,癌症治療技術快速發展,包括標靶治療、雙標靶療法,以及近年來的腫瘤免疫療法(免疫檢查哨治療)和CAR-T的個人化T細胞免疫細胞治療,還有樹狀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治療、基因重寫編碼治療、同位素嵌合標靶治療、雙特異性標靶嵌合治療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然而,即使在這些先進治療的幫助下,8~9成的癌症患者仍然在2~3年內死亡,長期存活超過5年的患者更是寥寥無幾

換句話說,這些治療往往只能暫時延緩病情,而大部分患者依然難以逃過死亡的命運。即便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暫時延長了生存期,但許多人也因此面臨嚴重的副作用,如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 CRS)、間質性肺炎、自體免疫肝炎、神經系統異常、甲狀腺機能低下、內分泌病變、骨髓及血球生成低下,甚至是嚴重的感染症等,這些副作用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導致患者死亡。

儘管如此,這些治療仍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迅速普及,猶如雨後春筍般地推出。而與此同時,許多大型製藥公司對於抗生素的研發卻顯得興趣缺缺,原因在於抗生素價格難以提高,市場利潤有限;相較之下,免疫療法及標靶治療的市場規模相當龐大,因為癌症患者的人數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增加,市場需求只會愈來愈大。

了解治療效果與副作用  以免期待過高而失望

目前這些新興治療的費用相當高昂,單一藥品每人每年的治療費用約為新台幣100萬~300萬元不等。而且,患者在接受第一種治療後,若病情再度惡化,還可以換用另一種治療。例如,在治療轉移性肝癌方面,現有3種標靶藥物及3種免疫治療可供選擇,且還有多項新藥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相關閱讀:癌症治療越貴、新藥一定比較好?選擇癌症治療方案,你應該詢問醫師的4個重點

面對末期癌症病人的治療選擇時,常見到病人在得知治療有健保給付後,對各種可行方案感到欣慰,並感激政府的政策。然而,在經歷了陸續的治療失敗後,這些期望往往逐漸消散。

在這段末期癌症的治療過程中,病人每天都在等待各種高科技檢查結果的到來,如核磁共振掃描(MRI)、電腦斷層掃描(CT)、正子掃描(PET)等,希望能看見些許改善,甚至幻想能夠重新出國旅遊,圓一個未完的夢。但醫師往往未能充分履行告知的責任,在新科技治療開始之前,未能明確告訴病人這些治療的效果僅是暫時的。(相關閱讀:癌症治療越貴、新藥一定比較好?選擇癌症治療方案,你應該詢問醫師的4個重點

先做好最壞打算  完成心願減少遺憾

病人在症狀有所改善、腫瘤縮小的期間,應該好好準備臨終的安排,做好「積極治療下的最壞打算」。立遺囑、與親友道別、道謝、道歉、並道安,思考仍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或遺憾。此時,病人不應再停留在否認、憤怒、沮喪或討價還價這些面對壞消息的初期心理階段

除了癌症的緩和治療外,醫療人員應該考慮如何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身心靈支持。特別是針對一些有譫妄症狀和靈性困擾的病人,這些都是醫療過程中往往未被滿足的需求,醫者有責任在此方面給予更多關懷與協助。(相關閱讀:別讓家人在冰冷的加護病房離開!40年臨床經驗張明志醫師:讓末期病人舒服,家人可做到的4件事

其實,對每位癌症患者來說,活得久(存活期)通常是最重要的,緊隨其後的則是如何活得好(生活品質)。如果生活品質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前提,那麼整體存活率(OS)和無惡化存活率(PFS)就不再是首要考量的參數了。目前,世界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新藥核准上市和給付的指標,首先觀察的是無惡化存活率(PFS),其次才是整體存活率(OS),再接著是反應率(ORR)。而生活品質(QOL)則是輔助性治療的次要指標。因此,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主要評估點是整體存活期,也就是「活得久」。

抗癌15月  活得稍久卻未必活得好

多年前的一位同事,罹患了肝內膽管癌。這種癌症除了手術徹底切除外,幾乎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一旦轉移,只能進行緩和治療。然而,這位同事曾在美國波士頓的Dana-Farber癌症臨床試驗中心擔任研究員,該中心是全球知名的研發機構,進行許多尚未上市的早期臨床試驗。因此,他參與了各式各樣的臨床試驗,嘗試了多種尚在測試階段的療法。

最終,這位同事存活了15個月,比一般未接受治療的患者多出3~4個月。然而,在治療期間,他進出醫院5、6次,包括手術切除轉移的腫瘤,以及各種標靶治療和化療。真正能在家休養的日子不到5、6個月,而能夠有品質地出門走走的日子,更是屈指可數。大部分時間,他都在接受治療,還要面對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這還不考慮治療期間可能帶來的財務衝擊與經濟效益(ICER)問題

想像這人生最後的15個月,這位同事心中想著什麼?是否在心中埋怨命運的玩笑?在這段時間裡,他幾乎不與舊同事聯繫,大家都知道他心情低落,不願見客。我曾送他一本《莊子》,但他大概也無心閱讀,後來甚至連視力也開始出現問題。

他安排長女的婚事,對方是他同學的兒子,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他也為女兒安排了工作,這位父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牽掛家人,為子女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在這15個月的時間裡,他時刻關注治療的反應,忍受各種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真正堪稱抗癌鬥士。

化療、手術、標靶治療等副作用包括發燒、疼痛、虛弱無力、沒有食欲等,生活品質大大受到影響。如果將「活得久」的日子除以2,真正能有品質的生活時間不到8個月。再扣除住院治療的日子,剩下來能夠平靜過些舒適日子的時間更是所剩無幾。這樣的治療是否值得?如果不嘗試,又怎能甘心?大家仍然希望有幸運之神的保佑,能出現奇蹟。(相關閱讀:臨終者教我生命最重要的事!關懷師陳怡如:意外隨時會來,想做什麼不要等

別糾結存活期  在生命結束前清明而不恐懼

要如何能既活得好又活得久?這無疑是一個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問題。我曾在台北市醫師公會的月刊中發表過一套公式,用以計算治療的得失利弊。建議不要過度糾結於結果,應該好好地生活,選擇副作用較少的傳統治療,給自己一個機會,或許會有奇蹟出現,即使沒有也無妨,至少不會陷入對死亡的恐懼之中。(相關閱讀:別讓家人在冰冷的加護病房離開!40年臨床經驗張明志醫師:讓末期病人舒服,家人可做到的4件事

死亡是一種解脫,是另一段生死相續的開始。唯有看開、看淡,才能擺脫斤斤計較,開悟才是正道;隨緣放下,往前看才是希望,而非終點。真正的生死課題在於理性抬頭,突破未滿足的治療期望,生死交界正是開悟的契機,應該及時把握。死亡前的清明期,是回顧一生重要事件的機會,有助於迎接中陰身的到來,並浮現阿賴耶識中的記憶。此時理性與感性交織,超越人本的思維框架,進入了一種無我、無軀殼的能量狀態。

(本文摘自張明志著,《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