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容易相處難,為何與家人相處易有情緒?年長者想與家人保持良好關係,其實「健康」是第一要務

相愛容易相處難,為何與家人相處易有情緒?年長者想與家人保持良好關係,其實「健康」是第一要務
2024.12.06
25,022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作者|50+選讀 2024.12.06

責任編輯|吳丹華25,022

文章用聽的
00:00 12:37 1

文/黃揚名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人際關係的支持,會影響大大一個人的幸福感。尤其在養兒防老觀念已逐漸變遷的現代,熟齡族乃至於銀髮族,該如何經營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心理學教授黃揚名特別指出,長輩自己的身心狀況,也會影響跟家人之間的關係,甚至關乎交友,為什麼?

在傳統的華人社會中,上了年紀的人,因為離開了職場,生活重心就會更加向家庭傾斜。但隨著社會的變遷,退休的人,生活重心不一定就會回歸家庭,而且老人和成年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有了一些改變。過去養兒防老的思維,也越來越受到挑戰。

對中國長輩而言  家人互動帶來的負面情緒大於朋友

面對這樣的社會變革,搞清楚怎樣的人際關係對老人最有利,是很重要的課題。早在幾十年前,國外的研究就顯示,並非所有的人際關係,對老人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一個德國的長期追蹤研究就發現,對於中年人來說,與家人、朋友的互動,都會提升正向情緒以及生活滿意度。但是,對老人來說,和家人互動會提升正向以及負向情緒,但是與生活滿意度沒有關係;和朋友互動則會提升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度,同時降低負向情緒

也就是說,在這個研究中發現,老人和朋友互動的好處,比和家人互動的好處還要多。但是,研究者認為,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老人看待家人的角色有了轉變,他們會更依賴家人,而這樣的依賴比較是生活中的依賴,而不盡然是社交上的依賴

不過,並不是所有研究都發現朋友對於老人更有幫助,有一個比較加拿大與拉丁美洲老人的研究就發現,對於拉丁美洲的老人來說,家人對他們是有比較多正面影響的。一個比較中國和美國老人的研究則發現,家人對中國老人負面情緒有較大的影響,朋友則對美國人負面情緒有較大的影響。綜合這2個研究的結果,都反映了家庭關係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會調節家人的關係對於老人的影響。

重要的不是身分  而是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上,比較容易從身分上去劃分,有血緣關係的就是家人、沒有血緣關係的就是朋友。不過老實說,用這樣的方式去歸類到底和家人或是和朋友的關係,對於老人比較有幫助,會有點失準。

有一個針對失智症照護者的訪談研究就發現,老人感受到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固然會有所不同,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怎麼看待這些支持。

比方說,有些老人覺得來自家人的社交支持,會讓他們覺得有壓力,因為他們擔心家人會有種被過度依賴的感受。所以對這些失智症照護者來說,他們更喜歡同病相憐的朋友,因為這些人最懂他們的感受,也最能夠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支持。

雖然說扮演的角色才是重要的,但是人都很容易受到標籤化的影響,當覺得自己是伴侶,和覺得自己只是好朋友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或許也因為這樣,世界上有越來越多老年離婚的案例,有一項調查資料顯示,65歲以上的離婚率,在1990到2021年之間成長了3倍。

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彼此都覺得和那個人保留配偶身分弊大於利,所以決定結束關係。在日本也有人選擇不離婚,而是宣示彼此進入「卒婚」狀態,就是沒有夫妻之實,只是還保有婚姻關係,這同樣也是一種用改換標籤來改變自己身分認同的做法。

老人的親近好友數量  和年輕人其實差不多

刻板印象中,我們都會覺得老人的社交圈會比較小,獲得的社交支持會比較少。但是一個發表在《心理學與老化》(Psychology and Aging)的研究發現,如果只考慮比較親近的朋友,年齡並不會造成影響,也就是說老人和年輕人親近朋友的數量是沒有差異的。年輕人之所以社交圈比較廣,是因為有比較多泛泛之交。其實不論年齡,若一個人有比較多親近的朋友,感受到的社交支持的品質就會比較高、生活的幸福感也是比較高的。

如果家人、朋友等社交支持對老人是重要的,那要怎麼維持好的家人、朋友關係呢?

如何維持好的家人關係?保持健康、互相尊重、避免過度依賴

綜觀研究,有一個大家沒有想過的發現,就是老人自身的健康狀況,會大大影響跟家人之間的關係。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當老人需要被照護的時候,就很容易有壓力,會破壞家人間的關係

在傳統的華人社會,父母老了由兒女照顧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伴隨時代的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不少戰後嬰兒潮世代嘲諷自己是照顧長輩的最後一代,言下之意就是晚輩不會照顧自己。為了減少因為照護而導致家人關係緊張,最好的做法就是讓自己可以維持健康,降低需要被照護的可能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尊重,這又可以分成3個不同的面向:真誠的尊重、尊重個人的喜好、尊重個人的自主性。老人很容易在面對子女的時候,依舊有一個「我是長輩,我有權利及義務管你的行為」。這樣的心態很容易讓子女覺得不受尊重,以至於破壞了家人間的關係。反之,子女在老人需要被照顧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有權決定父母的照顧,也會因為不尊重他們的自主性,對彼此的關係造成負面的影響。

第三個就是要有多元的社交支持,若對於子女有過於依賴的狀況,也容易因為子女感受到壓力,而引發衝突。所以,老人該想辦法維持多元的社交支持,而不該僅侷限在家人關係上,甚至只聚焦在配偶身上,這對彼此的關係來說,都是不健康的。

從子女的觀點出發,若希望和老年的父母有好的關係,就要想辦法讓父母感受到有安全的依附關係。不論是相互性孝道信念(由長期互動中建構出的親密情感,由「奉養祭念」及「尊親懇親」2個孝道觀念)、權威性孝道信念(包含了「抑己順親」及「護親榮親」2個孝道觀念,它反映華人家庭關係的性別與輩份階序)或是關係的自主性,都有助於提升老年父母的安全依附感。(相關閱讀:父母高齡失智,有事只找我怎麼辦?陳乃菁醫師:顧爸媽如養小孩,3要點讓全家均分照顧責任

怎麼維持好的朋友關係?持續社會參與、保持好狀態、不過度期待

誠如前面提到的,朋友關係對老人是好處多多的,所以老人應該要盡可能尋求多一點的朋友支持。人之所以和另一個人成為朋友,很多時候是因為有共同的生活圈,像是同學、同事等等的。若老人在退休之後,沒有建立新的生活圈就比較難交到新朋友;再加上以前的朋友,因為生活圈的轉變,或是因為健康的因素離開人世,都會導致朋友支持減少。也因此,維持朋友關係的第一個因素,就是要持續有社會參與,要讓自己的生活圈是豐富的,才能維繫既有的朋友、結交新的朋友

第二個因素就是自身的狀態,若一個人的狀態是比較好的,也比較容易有來自朋友的社交支持。這個狀態好有很多面向,包含了一個人是否有自信,是否情緒穩定、是否有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等

第三個因素就是對朋友要有合理的期待,如果你對於朋友能夠給予的期待過高,會因為失望而破壞彼此的關係;朋友也可能因為沒有辦法滿足你的期待,而備感壓力。所以,可以思考一下,對朋友該帶著怎樣的期待,才能維繫彼此之間的友誼。

雖然交朋友這件事,每個人到老的時候,都應該已經做了至少60年。但是, 一些研究結果都顯示,引導老人如何交朋友的課程,都能有效提升老人和朋友之間的關係,而且訓練的效果是可以延續的。雖然想到要去上這樣的課會讓人覺得面子掛不住,但是,若透過學習,可以有更好的人際關係,那何樂而不為呢?(相關閱讀:最好的人生伴侶,不見得是另一半!熟年交友和年輕時不同:4秘訣培養老來伴

家人不若朋友親該感到難過嗎?3個問題評估

第一問 你的社交支持是否足夠?

答: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不管是從哪個管道獲得的,都沒關係。

第二問 總覺得對家人的付出沒有被尊重,該怎麼調整?

答:有可能是因為你對於家人有比較高的期待,所以容易感到失望。可以把家人想像為朋友,再問問自己是否會失望。

第三問 該對朋友掏心掏肺嗎?

答:這取決於你們之間的關係,若你們對彼此的認定不對等,這樣反而會造成別人的壓力,對於友誼是有害的。

《50+》註:作者在文章中刻意使用「老人」而不用樂齡、銀髮等字眼,因他認為「老人」一詞本來就沒有負面意涵。若不打從心理翻轉對老的負面印象,就算有好聽的代稱也是沒用的。  

(本文摘自黃揚名著,《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商周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