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倒數融化的冰,不要對自己太嚴苛!王琄:暮年後,要從活出自己轉成「活回自己」

「每天要做的事不一定都很好玩,但可以用好玩的心情去面對它。」王琄喜歡在玩中找回自己。
「每天要做的事不一定都很好玩,但可以用好玩的心情去面對它。」王琄喜歡在玩中找回自己。
2024.11.19
22,134
作者|游姿穎
責任編輯|王美珍,吳丹華

「每天要做的事不一定都很好玩,但可以用好玩的心情去面對它。」王琄喜歡在玩中找回自己。

作者|游姿穎 2024.11.19

責任編輯|王美珍,吳丹華22,134

文章用聽的
00:00 12:07 1

文/游姿穎 攝影/葉琳喬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如果有部劇,一開始主角就告訴你她會死,是什麼心情?這其實就是人生。金鐘影后王琄二度演出吳念真改編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原著為美國劇作家瑪格麗特艾德森(Margaret Edson)作品《W;t》,曾獲得1999年普立茲獎等多項大獎,用幽默溫暖的態度直視死亡。面對人生,王琄喜歡用扮家家酒作比喻,生命是來玩的,想做什麼就去試!人才會變勇敢、變新鮮。

「死亡這位大老師,就在身邊教我們這麼多事,這麼多禮物放在那邊,怎麼可以不拿啊?入寶山卻空手而回,多可惜!」說起死亡,這個一般人根本不太敢直接提的2個字,王琄展現豁達。近日主演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讓她重新看待生命終點。

更輕盈看待死亡的方法:當它還沒來臨時,想把自己活成什麼樣子?

這幾年,王琄把中年後的人生過得多姿多彩,除了演戲,也出書、寫劇本、主持節目、開畫展,甚至當起城市農夫。上一次演出《當妳轉身之後》是2016年,走過8年的歲月再度詮釋,王琄心境已經不同:「我覺得自己變更鬆、更幽默了,可以更輕盈地去看待死亡這件事。」

她回憶起,2022年參加了導演明金成、演員顧寶明、醒吾科大流行藝術學院院長舒宗浩的告別式,在同一個廳,靈堂照片從這個人換到那個人,王琄感到這簡直就像是一齣荒謬卻又真實的戲:「說不定哪天就換成自己的照片在上面?」轉念又想:「那麼在死亡還沒把自己帶走之前,我要活成什麼樣子?」

在劇中王琄飾演主角姚麗玲教授,一生治學嚴謹,摩羯座A型的性格,總是嚴以律己待人,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對人生和自我展開不同的反思與對話。這也讓對專業上要求完美的王琄意識到:「不要那麼嚴苛!生命是來享受、體驗與玩耍的。」

她特別指出,痛苦也是一種玩耍。當自己生病的時候,或可想像在玩扮家家酒裡醫生與病人的遊戲,「如果在生活中有能力幽自己一默,客觀地跳出來看待這個歷程,就不會一直卡在那裡。」若能以這樣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生命末期與離去,經驗過也就能放下,優雅轉身

《當妳轉身之後》改編自Margaret Edson《W;t》,編劇吳念真溫暖幽默的敘事風格,讓生死不再令人畏懼。(綠光劇團提供/陳又維攝)《當妳轉身之後》改編自Margaret Edson《W;t》,編劇吳念真溫暖幽默的敘事風格,讓生死不再令人畏懼。(綠光劇團提供/陳又維攝)

在劇中,演員譚艾珍(左)與王琄有許多動人的對手戲。(綠光劇團提供/陳又維攝)在劇中,演員譚艾珍(左)與王琄有許多動人的對手戲。(綠光劇團提供/陳又維攝)

父親最後的禮物:大愛無言!存在本身是一種愛

在死亡的分水嶺,彼端是離開的人,這端是留下來的人。面對至親的離去,又能從死神那裡得到什麼?

王琄的母親是突然離世的,家人們備受震撼。而父親則有幾年時間經歷惡化與好轉的循環,最後一次被救回來到離世約3個月。

爸爸生命最後2、3週待在安寧病房,王琄每天坐第一班與最後一班公車往返,跟他說說話,也會查看爸爸的身體,見證臨終前循環變差的紫色斑點慢慢浮現……

她在新書《逆光》形容那段陪伴父親臨終的時間,就像被凝結的冰,「我每天早去夜歸地捂著冰,越捂就融得越快。每一捂,都是一次告解,說著感謝能成為他的小女兒……」王琄認為這段「冰的時間」,是爸爸留給他們姊弟的禮物,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好好道謝、道愛、道歉與道別,不留遺憾。

什麼叫大愛無言?在病床上無法自主的身軀與他的主人,或許在呈現著最後一個禮物。王琄說:「病榻上的爸爸忍著身體的痛跟不舒服,要被插管、抽痰……似乎在等我們都準備好後,才放心離開。這愛多大?我以前看奧修的書,他說『存在本身是一種愛』。我爸爸被救回來的這個存在,就是在愛我。」

專注在生命本質  面對情緒不一定要反應

對王琄而言,認清死亡這件事,就像拿到了一支看待人生的長鏡頭,因為視野宏觀並專注在生命本質,生活中糾結與膠著的狀態已減少很多。

她解釋,人常常是情緒的奴隸,沒做情緒的主人,「人會抓著情緒,是因為以為藉著生氣、不開心,就可以責怪別人、造成他人的難受,但其實對方根本不在意!到最後,情緒都是自我虐待。」長遠來看,生命中許多不必要的雜質根本可以去掉,面對情緒,「不反應」其實更好。(相關閱讀:控制憤怒,如何做到「永不反應」的高級心境?最有用的 1 個方法

有次,在劇場排戲,一位演員不停插嘴,另一演員溫貞菱在一旁彷彿見著王琄怒火燃起,但又很驚訝看到她的這把火瞬間熄滅。作為導演的王琄知道自己快要爆氣,腦中快速分析:要是發飆起了衝突,戲還能排下去嗎?要是起了衝突,願意花時間收拾殘局?不想!那不如直接排戲!評估後,發現這個憤怒情緒在當下沒有用,王琄很乾脆:「好,那我就把它放到垃圾桶裡。」

這套方法也讓她在生病不舒服時能立刻轉念安住自己。王琄提到,有次因為感冒咳嗽,喉嚨的「會厭」部位突然蓋住呼吸道讓她感到窒息,當下意識到不能讓自己被緊張的情緒抓住導致呼吸更困難,便冷靜自我提醒「暫時不呼吸不會死」,才慢慢放鬆吸到氧氣,度過一次危機。(註:讀者若遇類似狀況,在保持冷靜外,建議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不再糾結小事後,王琄整個人感覺很鬆、很自在,裡外如一。不再糾結小事後,王琄整個人感覺很鬆、很自在,裡外如一。

想做什麼就去試  創造阿姨的100分日常

人一出生就往死亡奔去,在這中間要為自己填上什麼風景?王琄決定要活得更放鬆、更幽默,過得好玩、有趣一點。

即便在疫情讓許多演出暫停的那幾年,王琄反而去體驗了更多的事物,像是經常自拍自剪上字幕,用20幾秒短片在臉書分享「阿姨100分日常」;或是在陽明山租了一塊地,穿上農婦裝種芝麻葉、茄子、玉米;享受畫畫,還畫到和老師一起開畫展;不喜社交的她,對於應酬飯局的邀約,一旦決定要去,就會好好玩這場遊戲、享受在其中。這次受訪準備拍照時,也大方說「頭頂也可以拍喔,我零死角」,逗笑採訪團隊。

「想做什麼就去試,永遠要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擴大自己的舒適區,因為有更多新的刺激,人才會變勇敢、變新鮮。」王琄眼睛發光地說著。

王琄樂在拍短片記錄生活,不管是繪畫、農務或是春節備菜,都是可喜的生活碎片。(出自FB琄蜜莉的藝享世界)王琄樂在拍短片記錄生活,不管是繪畫、農務或是春節備菜,都是可喜的生活碎片。(出自FB琄蜜莉的藝享世界)

做把家人兜起來的那條線  享受相聚的快樂

「人到暮年就是要從『活出自己』轉換成『活回自己』。」她在《逆光》裡寫下自己的感悟。她說,每個人都會經歷「在家、離家、回家」的英雄/雌旅程,從原生家庭的相處,離家向外尋找自己是誰、活出自己,到了中年後,又需要回到原點,回過頭接受原來的自己,也活回自己。

過去和家人關係並不親密,有種「相欠債」的感覺,但現在王琄卻能把負債變成資產,她形容和家人關係,是「靠近但不能很黏稠」。並自我提醒,要在「準備好了」的狀態下和手足相處,才不會不小心又將對方推得遠遠的。

俗話說「父親走了路頭遠,母親走了路頭斷」,雙親離世後,誰來把家族成員兜在一起?現在逢年過節,王琄就成為將家人拉在一起的那條線,張羅每個人不同喜好的年菜,還會設定聚會的Dress code,她頗有成就感地說:「今年大年初二,我還把20多人聚在一起拍全家福喔。」現今許多女性避之唯恐不及的過年上菜任務,王琄歡喜主責,認為這事是享受而不是負擔:「我很喜歡大家聚在一起的那種快樂!」(相關閱讀:讓「每個人都有事做」是秘訣!3個家庭聚會提案,讓室內時光更好玩

王琄在自製短片中分享與媽媽姊弟的老照片與自己摹繪的畫作,「我愛家人們。」她簡潔又堅定地寫下這幾個字。(出自FB琄蜜莉的藝享世界)王琄在自製短片中分享與媽媽姊弟的老照片與自己摹繪的畫作,「我愛家人們。」她簡潔又堅定地寫下這幾個字。(出自FB琄蜜莉的藝享世界)

今(2024)年開始,王琄每個月固定和侄子們一期一會約吃飯,和他們講講家族的故事。「我發現很多人的家庭故事是斷的,阿公阿嬤的事都不知道,就想到《可可夜總會》裡頭說的:『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遺忘』,所以我會和他們說些爺爺、奶奶、他爸爸以前的事,也許有一天我不在了,他們想到我,會覺得這個姑姑滿有趣的。」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今天要玩些什麼呢?

活回了原生家族,又該如何活回自己?

王琄說不妨就從生活小事做起,一起床跟自己說聲早安,然後聽音樂、燒開水、泡咖啡,為自己創造開啟美好一天的儀式感。為自己設定每天的小目標,像是運動健身、拍短片、散步,一天增加一點成就感,也推薦寫感恩日記,感謝父母、家人與生活中的萬事萬物,就不會拘泥於小我,心胸寬廣就會感到快樂、充滿活力。 

好好活在今天,每天醒來,都是人生遊戲的全新劇碼,試著為自己的創造更多有趣的人生影像與記憶。王琄篤定地說:「每天要做的事不一定都很好玩,但可以用好玩的心情去面對它。」從玩中找回自己,這就是「好好活著」。

Info

《當妳轉身之後》

內圖

一位教學一絲不苟、略顯不近人情的文學女教授,無意間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隨著生命旅程接近尾聲,她開始對人生和自我展開不同的反思與對話。

導演:吳定謙
編劇:吳念真
演員:王琄、譚艾珍、羅北安、張靜之、曾少宗
時間:2024/11/19~2025/3/2 台北、高雄、嘉義、台中
購票請點此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