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孤獨死」的恐懼是否被誇大了?一個人在家過世未必不好!更該防範的是這種老去方式

一個人臨終,沒關係的。
一個人臨終,沒關係的。
2024.11.15
29,360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一個人臨終,沒關係的。

作者|50+選讀 2024.11.15

責任編輯|吳丹華29,360

文章用聽的
00:00 10:18 1

文/金熹暻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孤獨死」很可怕嗎?同為單身獨居者的《SOLO女子圖鑑》作者金熹暻引用上野千鶴子的看法:獨居的老人獨自死亡沒什麼不好,更提議以「居家死」來代稱孤獨死。比起防範孤獨死,更該預防的是孤立,並非僅是單身獨居者的課題,與家人同住者也可能面臨孤立,維繫人際關係,才能真正讓人安心老去。

身為基層地方自治團體公務員的金多任,她的其中一項業務就是管理孤獨死事件。她和同事們要分別管理基礎生活津貼受惠者、次上位階層、患有重症疾病的高齡獨居老人。最近她們的管理對象擴大到中老年的單人戶身上。

有些與家人斷絕關係且患有認知障礙的獨居老人,會和房東吵架而失去住處,當她處理到這種可憐的案子,或看到被孤立的不婚老人時,金多任對自己的未來也會感到有點不安。

「雖然我的狀況應該不至於如此,但要是共同生活的朋友們先走了,或是我患有失智症那就沒辦法了。但是不管怎麼想,其實也沒有什麼對策。我只想到要好好管理健康、好好善待周圍的朋友,像這樣把當下過好,老年應該也會過得還不錯吧。」

及早察覺獨居老人異狀  韓國AI技術的應用

我問金多任人工智慧機器等技術是否有助於防止獨居老人的孤獨死,她介紹了為獨居老人設計的「首爾照顧我」應用程式給我。若在事先設定好的時間內沒有使用手機的紀錄,應用程式就會發訊息給緊急連絡人。知道這個資訊後,我幫獨居的母親在手機上安裝了這個應用程式,雖然我不確定這對危機應對有多大效用。

還有另一個「智慧照顧插頭」項目正在實施中,公家機關會監測電力使用情況,若發現一定時間內沒有變化的話,就會向救護人員通報危險,但是如果公務員不仔細查看就沒有用了

實際上在2021年的年末,首爾市鍾路區就有一起60多歲男性孤獨死的事件,由於他家裡安裝了照顧插頭,危險警報已經發送到居民中心,但中心的員工漏掉了這項通報,幾個小時後接到鄰居通報後才掌握情況。

5位獨居老人發起聚會  活絡關係防止孤獨死

在死亡的72小時後才被發現,在首爾市就會被分類為孤獨死。據說首爾市發生的孤獨死事件中,有20%是沒有納入現有社會福利網的非受助者。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與周圍的人斷絕關係,不管是自願或是被迫,他們很少與家人、熟人往來,鄰居也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關係」能防止孤獨死。首爾市瑞草區老人幸福e音中心的「朋友聚會房」計畫,透過讓獨居老人彼此建立關係,成為成功防止孤獨死的地方計畫案例。

聚會房的組織者每周會至少一次在自己家中邀請老人會員聚會並相互關心,地方政府則支持聚會房的水費、電費等公用費用。2015年由5位獨居老人開始的事業,在6年內擴大到180人參與的40個聚會。結果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首爾市共發生了187起孤獨死案件,但瑞草區卻沒有發生任何一起孤獨死案件。

並不是獨自生活的人增加才導致孤獨死案件的增加,而是孤立造成了孤獨死。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中表示,多數不婚女性都有朋友網絡,沒有必要害怕孤獨死,果不其然,在我遇到的 Aging Solo中,除了目前負責這項業務的金多任以外,沒有其他女性表示自己會擔心孤獨死。(相關閱讀:年輕時有錢、有家人,到老卻可能孤獨死!李夏苹:65歲的人生大考比想像中嚴峻,你準備好了嗎?

獨自死亡沒什麼不好  以「居家死」代稱孤獨死  

吳熙珍說:「如果發生孤獨死的狀況我也要接受,但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孤獨死的概念。生活得很孤獨的人就會孤獨死。」南智媛也表示:「有時我會覺得,獨居者對孤獨死的恐懼多少有些誇張。」

 「搭透明地板的電梯上高樓,雖然地板不會塌,但我們還是會害怕嘛,而孤獨死也是一樣,是社會製造出來的恐懼。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了解有哪些選擇並做足所有準備。然而,與選擇獨居的人談論孤獨死的恐懼,就像在說因為可能會發生車禍所以不要坐車。我不能因為每10人中就有一人死於交通事故而不坐車吧。

上野千鶴子表示,獨居的老人獨自死亡沒什麼不好,她提議以「居家死」來代稱孤獨死。她在《一個人的臨終》書中表示,「在自己家裡生活,加上到府護理、到府看護、到府醫療3種套餐」,我們就完全可以獨自生活,獨自死亡。(相關閱讀:專訪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一個人臨終,沒問題的!

日本的護理保險(介護保險)由專門的護理管理人員制定照顧計畫,提供的門診服務包括療養看護師、護理師、醫生到府的服務,跟韓國比起來,這個制度讓獨自在家中做臨終準備更容易了。

重點不是在家或在機構臨終  而在是否活成孤立的人

雖然韓國也有長期療養保險,但對於居家看護是遠遠不足的,韓國的保險只保障療養看護師服務、療養用品的租賃與購買、周間照顧設施與療養院的使用。因為沒有專職的護理管理人員,若想要穿插使用各種服務就只能分別準備了。

醫生家訪服務除了部分示範區域外,現今還沒有普及。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人在家中死亡,就得不到醫生的死亡宣告,因此要向警方申報死亡事件。韓國國內的長期療養保險有時甚至會讓人懷疑,是不是為了把需要照顧的老人送到設施而制定的保險。

無論如何,如果像「居家辦公」一樣被稱為「居家死」,孤獨死的不祥和悽慘氣息也許就會減少一些。不過,雖然我希望盡可能死在自己住過的房子裡,但我也不認為死在家裡以外的地方就一定是不幸的事。即便在家和家人一起生活,偶爾也會發生獨自死亡的事,即便住在醫院或療養院,在沒有人關注的情況下也會獨自死亡。重要的是在活著的時候能否不被孤立,是否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能接受有人性的照顧

醫療人類學家宋炳基(송병기)表示:「有些人在家裡(或設施裡)接受完善的照顧後臨終,而有些人則在家裡(或設施裡)被孤立後死亡。因為臨終的照顧取決於患者和照顧提供者的生活條件,依據情況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過去女性在家中負責臨終照顧,現在主要轉移到女性看護與療養看護師身上,這項工作仍然被視為不需要專業的雜活。韓國國內的臨終照顧市場,幾乎由朝鮮族中老年女性看護在支撐。

照顧工作如此「性別化、市場化」,即便有長期療養制度,在這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有尊嚴的照顧與臨終取決於有多少錢,以及遇到怎樣的看護。宋炳基借用「各自圖生」的說法,稱此情況為「各自圖死」。如果到生命的終點仍無法以自身能力去尋求好好死去的方法,那麼悲慘就是不可避免的現實。這不僅只是單人戶的問題,也是當今韓國社會面對死亡的風景。

(本文摘自金熹暻著,《SOLO女子圖鑑: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今周刊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