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住院後肌少症、體力變差,怎麼練回來?4招椅子瑜伽安全運動,提高身體穩定性

降低運動門檻,為自己邁開第一步。
降低運動門檻,為自己邁開第一步。
2024.11.08
16,769
作者|《優活健康網》

降低運動門檻,為自己邁開第一步。

作者|《優活健康網》 2024.11.08

16,769

文章用聽的
00:00 05:52 1

文/優活健康網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長時間住院後,體力變差,該怎麼辦?很可能是肌肉量減少引起的肌少症、肌力不足。但肌少症無特定藥物可治療,只能靠自己運動與飲食養肌。剛出院或體能不好時,可嘗試坐在椅子上就可運動的椅子瑜伽,讓自己安心活動起來,慢慢把體力練回來。

72歲陳奶奶平時身體硬朗,但日前卻因為肺部感染,住院治療近2個月。出院後,陳奶奶發現自己的體力明顯變差,不僅需要助行器輔助行走,更是每走幾步就需要停下休息。後續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透過測量小腿圍、握力測試與起立坐下測試,發現陳奶奶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診斷為肌少症⋯⋯

肌少症是老化所引起的疾病,常見症狀為肌肉量減少、肌力下降。可分為沒有特定因素影響,僅因自然老化所造成的原發性肌少症,以及因疾病、營養缺乏影響所導致的次發性肌少症。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肌少症盛行率為7%~10%,不過,實際患病人口可能高於統計數據

避免肌少症影響生活品質  記得常從3面向評估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詠均指出,肌少症的症狀雖不明顯,但仍有前兆可循,包括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而需要扶手或助行器協助、反覆跌倒等。這些情況容易造成長輩自理能力下降,若自覺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尋求醫師診斷。(相關閱讀:買菜提重物不吃力、拿高處物品好輕鬆!物理治療師:每週一次功能性訓練,提升神經調控肌肉的效率

肌少症如何診斷呢?簡詠均指出,臨床針對肌少症的診斷可從3個面向進行評估,分別是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體能表現,其中1項低於標準則可能為肌少症,3項皆未達標則為嚴重肌少症,建議轉介做進一步的評估:

肌肉質量: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

肌肉力量: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

體能表現:5次起立坐下測試大於12秒。

肌少症無藥可吃  4招椅子瑜伽為自己養肌

簡詠均指出,目前並無肌少症特定治療藥物,主用透過和緩運動與飲食調整來改善。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也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其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幫助。

他建議,長者可以練習「椅子瑜伽」4個動作,在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提高身體各方面的穩定性:

1. 貓牛式

坐在椅子前1/3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

貓牛式(出自台北慈濟醫院)貓牛式(出自台北慈濟醫院)

2. 脊椎轉體

坐在椅子前1/3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

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

脊椎轉體(出自台北慈濟醫院)脊椎轉體(出自台北慈濟醫院)

3. 女神式

坐在椅子1/2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

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

女神式(出自台北慈濟醫院)女神式(出自台北慈濟醫院)

4. 戰神式

坐在椅子1/2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

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

戰神式(出自台北慈濟醫院)戰神式(出自台北慈濟醫院)

簡詠均呼籲,過程中應保持循序漸進,初期先以每組2次的頻率練習,再視身體情況調整每組動作的次數,若脊椎情況較不穩定者應詢問專業醫師建議。

此外,飲食調整也是需要注重的一環,建議補充足夠蛋白質,每日攝取量應達到每公斤1克~1.2克,以促進肌肉生長。(相關閱讀:早餐蛋白質吃不多,較易肌少症與衰弱症!順著生理時鐘照顧自己,飲食與運動的最佳時間為何?

(本文轉載自《優活健康網》,作者為王韻雅,原文標題為〈坐著也能訓練肌肉!長輩必學「椅子瑜伽」4招防肌少症:還能改善平衡〉)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