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走路比靜坐更能得到平靜!正念行走6要點:專注當下,每一步都是心不亂的練習

有時候,走路比靜坐更能得到平靜!正念行走6要點:專注當下,每一步都是心不亂的練習
2024.10.11
17,373

2024.10.11

17,373

文章用聽的
00:00 10:50 1

文/潘月琪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正念行走是一種放慢生活節奏、找回內心平靜的方式。透過專注當下的每一步,可以感受到身體與地面的聯繫,讓思緒安定,情緒穩定。無論是在家裡或人多的地方,正念行走都能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提升專注力。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正念行走,體驗這種簡單卻深刻的心靈練習。

音樂術語裡的「行板」(Andante,語出義大利文),是指中慢板的速度,節奏每分鐘76到108拍,如行走般,帶著悠閒優雅的情緒。

大部分時間,我並沒有那麼悠閒優雅,日常節奏比較像是音樂裡的「快板」。身為「斜槓」且居於「前線」的自由工作者,收穫多不勝數,付出的代價則是經常處在壓力中,就算人不舒服,也必須呈現出專業的樣子,日子久了,身心難免失衡。

為了安頓情緒、保持活力,我試過不少方法(吃美食、連續追劇8小時),然後發現走路時,喋喋不休的大腦會安靜下來,心情變好,思緒比較清晰,於是我開始把握任何能走路的機會,生活旋律從此多了一些舒緩的行板。

每天靜坐時間最好固定  從1分鐘開始也可以

可能有人會說:「靜坐不是更好嗎?」所言甚是。從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到「金鋼狼」休.傑克曼,諸多成功人士讚揚靜坐的好處。覺察身心感受和意識的聚散消融,體悟萬物生命的變動無常,是內觀靜心的重要奧義,也是迷人之處。在我修習的正念課程裡,正念靜心(Mindful Meditation)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練習,嘗試過(任何流派)靜坐的人,都曾在這項古老的修練中獲益匪淺。

靜坐看似簡單,堅持下去並不容易。記得剛接觸靜坐,前輩們溫柔鼓勵大家不必拘泥時間長短,每次3分鐘、5分鐘都可以(我們沒有要比賽「靜坐馬拉松」);實在沒空,1分鐘也很好。根據我的「實坐」經驗,每次20分鐘以上,通常有更深刻的收穫(有研究則說至少30分鐘)。當然也可能靜坐了一小時,只獲得腰痠背痛和腿麻這些不太舒服的身體感受,或憶起某位前任冷漠的話語:「我就是不愛你了。」這些都是當下真實的體驗。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靜坐心得,前輩們對於「每天靜坐時間最好固定」這個建議倒是有志一同,看你喜歡天光微亮的清晨5點半,還是入睡前的晚上10點,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相關閱讀:如何維持長期精神平靜?李小龍女兒分享父親秘訣:散步跑步時練習像「水」

偏愛走路  邊走邊講思緒更清楚

靜坐真的很好,我的生活和住處還是有靜坐的「一席之地」,但比起乖乖坐在蒲團上,我在走路的時候往往能得到更深刻的平靜、喜悅和洞見。每次到自己設定的靜坐時間,我常常想偷懶(佛祖原諒我),升起抗拒躁動的心情。好不容易坐下來,身體又忍不住想動來動去。儘管這些反應實屬正常,值得玩味的是,隨時隨地我都樂意邁開腳步,完全不用跟意志力搏鬥。

為什麼那麼喜歡走路?一行禪師也被問過類似的問題:「你為什麼要練習行禪(Walking Meditation)?」他的回答很直接:「因為我喜歡啊!」我喜歡這個答案。喜歡不需要理由,毋須剖心以明志,不過我很樂意多說一些走路的好處,還有它對口語表達又有什麼樣的幫助?期待有朝一日你也能體會此等絕妙意趣。

根據我的自身經驗,以及觀察他人走路時的說話質感,相較於正襟危坐,與人並肩而行,聲調會多一分輕鬆自在,精神更飽滿,思緒也比較清楚。

Spotify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丹尼爾.艾克(Daniel Ek)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一天當中至少會安排2場會議採取「邊走邊講」,他說這樣可以幫助自己集中精神、激發靈感,也對健康有幫助。(相關閱讀:運動能紓壓、正念可改善焦慮,兩者一起做更好!英研究:「正念運動」可能為心理健康產生最大幫助

如果你需要頻繁與外界互動,心情總被各種事件牽引,或常待在辦公室和家裡,那麼多走路可以讓被禁錮的身軀和性靈獲得滋養,重新與自我內在連結,乾涸的創意之泉也會再次流動。

走路很單純,隨時可出發(記得穿雙好走的鞋),有機會跟意想不到的人事物不期而遇。如果騎摩托車或搭車,很容易忽略這些隱藏的寶藏。

正念行走5要點  專注腳下的此時此地

跟呼吸一樣,走路也可以有不同方式。如果你是大量用腦、思緒紛繁,每天有800件事情待處理,而且容易緊張焦慮的人,那麼歡迎把「正念行走」納入日常生活,也就是帶著「正念」走路。

什麼是「正念」(Mindfulness)?簡單地說,正念就是用開放的心,保持清醒,專注地、不帶批判地投入當下的體驗。用這樣的心境來行走,跟單純走路(但有時候邊走邊胡思亂想或放空)有些不同,歡迎體驗看看。

要點 1

首先,請站起來,讓臀部離開舒服的沙發(或溫暖的床)。恭喜!你已經邁出最重要的第一步。

要點 2

接著,雙腳平行,穩穩站在地上,上半身挺直,如同樹木枝芽向上生長,兩條手臂自然垂下在身體兩側。

要點 3

平緩踏出任何一隻腳,腳跟先著地,再來腳掌及腳趾緩緩接觸地面;接著踏出另一隻腳,一樣是腳跟先著地,再來腳掌及腳趾緩緩接觸地面。行走時,前面那隻腳的腳跟和後面那隻腳的腳尖間距不要太大,約莫半步到一步左右即可。

要點 4

行進時,手臂自然前後擺動,眼球放鬆,眼神微垂,毋須用力聚焦,視線放鬆向前看,目光不向外做多餘掃射

要點 5

或許你學過「腳尖先著地」的走路方式,以運動生理學來說,走路時腳跟先著地對身體會好一些;而某些舞蹈通常是腳尖先著地,例如芭蕾和爵士舞,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讓身形看起來更修長。跑步姿態更是眾說紛紜,腳尖、前腳掌或腳跟先著地,都各有論述支持。

無論哪一個部位先落地,正念行走的重點是對腳下的每一步保持覺知,把注意力放在雙腳,以及雙腳與地面之間的關係

要點 6

往前行走和緩慢轉身時,盡量不驚擾周圍空氣的流動,對身體重心的細微變化也請保持覺察,並留意腳跟、腳掌、腳趾、腳踝、小腿、膝蓋、大腿乃至擴散關注到全身有什麼感受。有時覺得腳步特別輕盈,有時身體沉重,都沒關係,要去哪裡並不重要,關鍵是腳下的「此時此地」

在家裡或人少的地方,可以放心用緩慢的速度行走,至於在忙碌的交通要道(捷運、地鐵、機場、車站),慢如蝸牛也不太好,請恢復正常或略快的步伐。無論速度快慢、步伐大小,持續專注覺察自己在移動時的身心狀態

有次我跟一位前輩聚餐,他曾長年在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也是台灣正念教育的資深修習帶領者。聚會結束後,我有點擔心趕不上高鐵,他微笑分享自己常南來北往搭車去授課或開會,偶爾也需要加快腳步甚至小跑步,但只要帶著正念行動,心就不會亂,每次也都能順利搭上車。

回想我特別欣賞的幾位好友及職場專家,忙碌程度很驚人,但與他們交談十分舒服,偷偷觀察他們的走路步態,也跟他們說話語氣一樣,悠然自若,帶著恬適宜人的氣質,一如歌中的行板。

(本文摘自潘月琪著,《說話者的修練之路:探索表達背後的身心奧祕,用真誠的溝通連結彼此》,究竟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