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高齡長輩行走吃力,運動是改善之道,但若平常很少運動,恐怕知易行難。苗栗頭份人醫診所院長張東祥分享,多年前,媽媽90多歲時,因長期臥床,很少活動,導致站立不穩,遑論行走。為了強化媽媽的下肢肌力,張東祥結合自身中西醫師背景,想出3個簡易動作,請媽媽有空時多做。張東祥觀察,媽媽做完這3個動作不覺疲憊,不排斥常做,因此效果不錯,從而維持了足部力量。(本文出自《50+週刊》:如何練出有力的腳?從大腿、小腿到足底的不跌倒訓練手冊)
多年前,骨科醫師張東祥高齡90多歲的母親因長期臥床而不良於行。為此,具備中西醫背景的張東祥日夜苦思,想出一套能夠幫助媽媽恢復足部力量的方法,幾經嘗試和調整,原本站都站不穩的媽媽,開始能夠行走。
高齡媽媽長期臥床站不穩 先扶著她走路
現於苗栗頭份人醫診所擔任院長的張東祥原本在台北的醫院服務,大約30年前,他受邀到頭份一家醫院協助完善外科體系,經朋友一再請託,加上自認不適合喧囂的都市生活,張東祥成了苗栗醫師,張媽媽留在台北由弟弟照顧,張東祥則每個禮拜回家探望母親。
到了張媽媽90多歲時,由於年事已高,孝順的弟弟,幾乎每一餐都會煮好之後,拿到臥室陪媽媽一起服用。有一次回家,張東祥請媽媽一起出門走走,卻發現不太對勁,媽媽連站起來的力量都沒有,檢查後卻無大礙。(相關閱讀:避免肌肉流失!老人上、下肢肌力訓練6動作,養好肌肉防老後臥床)
於是,張東祥推測媽媽因長期臥床,肌肉沒有適度用力而導致肌乏力和肌少症。和弟弟商量後,他帶媽媽到頭份住了一段時間。練肌力少不了運動,但張媽媽平時疏於運動,加上已90多歲,猛然要讓媽媽做劇烈運動並不適合。
張東祥說:「不要急著想調整,而讓媽媽受到過度的壓力。」幾經思考,他決定先攙扶媽媽,讓媽媽在身旁有人支撐的情況下走路。一個禮拜後,張東祥感受到媽媽體力逐漸提升,嘗試放手讓媽媽拿著拐杖走路。慢慢的,張媽媽開始能走到家中的花園。
媽媽準備北返時,張東祥想到自己工作忙碌,不能天天回台北,覺得應該教媽媽一些方法鍛鍊足部力量。張東祥既是骨科醫師,也具備中醫師執照,他說,也許是這樣,所以可以「天馬行空地想一些方法」,融合中醫觀點和西醫臨床實作,實際應用在媽媽身上。
試驗後,張東祥發現媽媽不排斥這套方法,實行時也不會覺得很累,成效也不錯。因此,門診時看到患者有需要,他也會傳授這套方法。
3個動作 中西醫師教你這樣練腳力
張東祥設計的這套方法有3個動作,沒有嚴格的先後次序和次數,只要有空,想到的時候就可以做。而且,為了提高媽媽的意願,其中2個動作坐著就能做,體能有待提升者比較不會排斥,以下分述3個動作的要領:
1. 雙手10指緊握重疊勞宮穴 每10秒左右手交換上下位置
這個動作是雙手相握,10指緊扣以使勞宮穴交疊,幾秒後,左右手交換上下位置。
張東祥說,人體手掌心有個穴道,稱為勞宮穴。「勞宮穴是身體裡面很大的燃料,曾經有道家引述,把2個勞宮穴堆疊,對改善身體能量有幫助。」張東祥指出,道家有個說法,認為使用心意、意念能夠啟動穴道功能,但這必須非常專注才能做到,所以他才想到用有形的動作幫助專注,透過10指緊扣,把意念歸屬於手掌心。
而意念行使的過程中,通常會有慣性。假如雙手交疊,多數人不是習慣左手在上,就是右手在上。所以,張東祥建議雙手手指每5~10秒交換一次上下位置,進一步刺激高齡者的大腦。他說:「假如能打破這樣的慣性,大腦皮質也會改變。」
鍛鍊足部力量,何以需要做手部動作?張東祥認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辦法,即使是練腳力,也應該從上位主導。乍看之下,雙手交疊啟動勞宮穴跟腳的力量關聯不大,但上位神經其實也是用意念來驅使,他說:「所有的轉變,都來自你的意念。」
2. 坐在椅子上 單腳膝蓋輪流抬起腿伸直
第2種動作,是坐在椅子上,膝蓋抬起來腿伸直,藉此強化股四頭肌。有人說,股四頭肌是人類的第2心臟。「那是一個很豐沛的地方。」張東祥說,強化股四頭肌的4條肌肉,對於整個下肢循環跟力道都有很好的支撐。
3. 扶著穩固的椅背踮腳尖 刺激湧泉穴
第3種動作是踮腳尖,前方可放一張穩固的椅子,手輕輕扶著椅背預防跌倒。張東祥說,踮起腳尖時,腳跟會懸空,身體的重心會落在腳的前半部。中醫主張,腳的前半部有湧泉穴,屬於腎經的經穴。
張東祥說:「刺激湧泉穴,可以得到先天氣的滋養。」此外,從西醫的觀點來看,踮腳尖時,可以鍛鍊小腿後側的腓腸肌。這個動作練了一陣子,雙腳比較有力之後,張東祥也會請媽媽將腳跟踩住地面,但腳尖離地,藉此訓練腳前面的脛前肌。他說,一併訓練腳跟,腿部的循環會更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