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更年期耳鳴,竟與20年前生產後暈眩有關!賴仁淙醫師:了解大腦釋壓系統,偏頭痛不一定會頭痛

她的更年期耳鳴,竟與20年前生產後暈眩有關!賴仁淙醫師:了解大腦釋壓系統,偏頭痛不一定會頭痛
2024.08.22
28,378

2024.08.22

28,378

文章用聽的
00:00 13:29 1

文/賴仁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耳鳴,有些人甚至會被耳鳴影響生活品質。鑽研耳鳴研究多年的賴仁淙醫師指出,耳鳴、暈眩、頭痛三部曲其實就是大腦的釋壓機制,且可能在同一個人不同年齡時以各自獨立的方式出現。他更認為,前庭性偏頭痛、耳蝸性偏頭痛不一定會有偏頭痛的症狀出現。

「耳鳴」(Tinnitus)一詞源於拉丁語「tinnire」,意思是「ring」。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至少經歷過一次耳鳴。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聲音會在幾秒、幾分鐘或幾小時後消失,但有一部分人的耳鳴是持續的,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

聲音在人類的生存環境中很重要,對語言的發育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經驗會賦予聲音不同的涵義,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耳鳴雖為無意義的聲音,但同樣會引起各種不同反應,包括情緒波動、壓力、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1980至2015年間的科學研究文獻指出,耳鳴的發病率在5.1~42.7%之間,隨著年齡增長和長期暴露於雜訊之中,發病率亦有所增加。25%的耳鳴患者主訴耳鳴影響到日常生活,1~3%的患者則宣稱受到嚴重影響。

有關耳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3600多年前的古埃及。西元前4至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描述耳鳴,認為主要原因是靜脈搏動引起的。

中醫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靈樞.口問〉篇則記載:「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耳鳴不一定是耳部病變  切斷聽神經僅40%獲改善

耳鳴的歷史雖然久遠,但人們長時間對耳鳴的認識處於混沌狀態。在過去混沌的時代,各種奇葩的治療方法可謂五花八門,使用過的方法甚至包括頭顱開窗、吸鴉片和大麻、吃顛茄、瀉藥、各種草藥,以及放血療法等。

近代醫學界對耳鳴的認識,早期認為耳鳴來源於耳朵,70~90%的耳鳴患者可檢測到聽力下降,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醫師認為耳鳴的原因是來自耳部病變。他們觀察到生活中聲音有互相掩蔽的效果,因此將掩蔽用於治療耳鳴,也曾嘗試耳部手術治療,但根據一項醫學研究,414例聽神經瘤患者切斷聽神經後,僅40%耳鳴獲得改善,和安慰劑的效果相似。

臨床中,很多聽力下降的患者並無耳鳴,而聽力正常者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下也會出現耳鳴;耳鳴患者的響度與聽力下降也沒有關係,這提示了耳部病變不是造成耳鳴的全部原因。

與大腦釋壓機制有關  原發性耳鳴多過繼發性耳鳴

對耳鳴最具革命性的認知,是耳鳴的出現須有中樞神經系統參與,賈斯特波夫(Jastreboff)是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提出耳鳴的產生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模型。

賈斯特波夫首次提出耳鳴的神經生理學模型,他認為外周聽力損失只是耳鳴的啟動因素,證實成熟的聽覺系統仍有重塑能力,可以調整自身適應聽覺環境的任何變化。當外周聽力損傷後,在聽覺系統內、外都會產生以補償聽力損失為目的的神經重塑,因而在重塑過程中產生耳鳴。

這個過程是耳朵到大腦的通路,這種自下而上的機制,是指當耳朵受到損傷、傳遞的資訊不夠時,大腦就開始使勁工作來彌補不足,於是產生了耳鳴。這個理論可以解釋一些耳鳴現象,比如外耳道異物、耵聹栓塞、各種類型的中耳炎(尤其是積液性中耳炎)、梅尼爾氏症、聽神經瘤、雜訊性耳鳴,醫學中叫做「繼發性耳鳴」

耳鳴只是已知疾病的一個症狀,但是猶如頭痛能找到原因的繼發性頭痛其實不多。繼發性耳鳴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耳鳴患者找不到病因,叫做「原發性耳鳴」

找不到原因的原發性耳鳴,成為醫學上的一大挑戰。耳科醫師往往無從著手,只能告訴患者要和耳鳴做朋友,殊不知患者整日魔音繞梁,真的是一種煎熬。

類似前庭性偏頭痛(VM)的發病機制可以看出,當大腦受到壓力刺激,從前庭系統啟動,以暈眩為壓力釋放出口;而聽力變電站—耳蝸神經核,可以啟動聽覺系統。當壓力通過耳蝸神經核釋放,波及蝸核和內耳中的耳蝸,這時就可能以耳鳴作為主要表現,甚至出現各種類型的聽損。這種類型在本文叫做「耳蝸性偏頭痛」。(相關閱讀:如何測量自己的壓力分數?蘇聖傑醫師:5個有效紓壓方法,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

高敏感大腦暈眩症3大高峰期:青春期、生產後、更年期

診間,有位51歲的清瘦女子自稱來自台中清水的高美濕地,主訴這一年多來雙側耳鳴,右側大於左側。剛開始只有右邊鳴聲,斷斷續續的,晚上睡覺時比較明顯,幾個月後就連白天也可以聽見。最近,另外一隻耳朵也變得明顯了。

耳鳴嚴重干擾了她的睡眠。半夜常常醒來,腦鳴嚴重,響到她心慌意亂。

她的理學檢查正常,聽力只有兩側高頻不對稱聽損,我仔細翻閱她的舊病歷,查到20年前她有反覆暈眩發作前來醫院求診過。大約在生完第二胎之後,她曾暈眩發作,每次數小時,掛急診時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之後轉去耳鼻喉科,診斷修正為「偏痛頭相關之暈眩」(2012年統一稱為「前庭性偏頭痛」〔VM〕)。

這名患者在少女時代就時常頭痛,吹到海風,遇到秋冬季節、睡不好或是生理期前後經常發作,因此她的耳鳴我診斷為耳蝸性偏頭痛,屬於高敏感大腦

從家族史來看,她的母親常常頭痛,姊姊之前耳鳴發作,採用荷爾蒙治療後耳鳴改善許多。由於患者停經已經2年且無乳癌的患病家族史,因此我先試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果然,3個月後,耳鳴、失眠、半夜易醒、心悸明顯改善,同時減少了焦慮、咽喉異物感、頭昏眼花等症狀。(相關閱讀:周輝政專欄|更年期補充荷爾蒙會致癌,是20年前的迷思!最新研究怎麼說?

這個案例是30年來在我的門診中經常出現的高敏感大腦原型女性,有顯著的偏頭痛家族史。「前庭性偏頭痛」是暈眩門診常見的診斷,有些伴有低頻聽損,很容易被誤認為突發性耳聾或是梅尼爾氏症。引起的暈眩症有三大高峰期:青春期、生產後幾年,以及更年期。患者男女比例約為1:5。天氣忽冷忽熱、變化大,或是體內環境變化大時(生理期前後)特別容易誘發

耳鳴、暈眩、頭痛的三角關係:在不同年齡各自獨立呈現

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約80%不會伴隨頭痛,而以單純暈眩、耳鳴出現,因此許多患者並不知道是偏頭痛體質的機轉引起的

很多女性年輕時患有偏頭痛,經過幾年,頭痛平息了很長一段時間;生完第二胎之後,因為體內荷爾蒙改變,高敏感大腦的釋放機制轉化成反覆暈眩發作(類似偏頭痛或變形的偏頭痛)。但是,經過十多年的平靜期,到了更年期階段,體內大量缺乏雌激素,身體上百個和雌激素有關的組織器官遭遇空前的壓力,這時敏感的大腦壓力釋放機制就選擇了第三條高速公路—耳蝸系統。這是原發性耳鳴(腦鳴)時常表現的形式。

由此可見,大腦釋壓系統在同一個體的壓力釋放方式,可以在不同年齡,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獨立呈現

耳鳴、暈眩、頭痛這3條主要的釋壓神經通路獨立出現的情況很常見;也就是說,前庭性偏頭痛暈眩發作時,80%患者是不伴隨頭痛的。同樣地,耳蝸性偏頭痛急性耳鳴發作時,80%患者不伴隨任何頭痛症狀

大腦的釋壓系統未必需要由掌管頭痛的三叉神經來參與,這個新觀念的提出與求證至關重要,更是目前臨床上最需要突破的轉捩點。前庭性偏頭痛是發作性暈眩症最常見的診斷,是我30年來苦口婆心宣導的觀念,但是國際制定的診斷標準把偏頭痛的剛性診斷當作前提條件,造成臨床上一半以上的病人無法診斷,或是錯誤地統稱「梅尼爾氏症」。

1979年,「良性復發性暈眩症」(BRV)被提出之後,目前國際上也逐漸接受良性復發性暈眩症等於偏頭痛,是變型的偏頭痛。

耳蝸性偏頭痛未必會頭痛  耳鳴就是更高級的頭痛

耳蝸性偏頭痛面臨了同樣的迷惑,一定要有偏頭痛的診斷為前提,在臨床診斷上其實是偏頗的,因為耳鳴本身就是更高級的頭痛。當然,高敏感大腦並非皆表現於頭痛、暈眩、耳鳴如此規律性的三部曲;以反覆暈眩症為最早發症狀,10幾年後才耳鳴,至更年期後開始頭痛發作的「反向三部曲」,在實際病例中也不在少數。

綜合言之,頭痛、暈眩、耳鳴三部曲常見於同一個病人,在不同的年紀單獨發生。女性在青春期多以頭痛表現,更年期後則多以頭暈表現。這3條路徑,異曲同工,卻是殊途同歸。

(本文摘自賴仁淙著,《耳鳴的腦內大革命》,時報出版)

加入50+ LINE,每天獲新知!
https://fiftyplus.pse.im/5zvc58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