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10年插管臥床婆婆適合斷食往生嗎?畢柳鶯醫師:有一種痛苦是家屬覺得病人痛苦!5種常見但不適用斷食善終的情況

失智10年插管臥床婆婆適合斷食往生嗎?畢柳鶯醫師:有一種痛苦是家屬覺得病人痛苦!5種常見但不適用斷食善終的情況
2024.08.20
32,995

2024.08.20

32,995

文章用聽的
00:00 10:50 1

文/畢柳鶯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畢柳鶯醫師在出版《斷食善終》、《有一種愛是放手》後,向她尋求協助的家庭快速增加。為了釐清觀念,畢柳鶯分享5種常來尋求協助但實際上並不適用的情況,並提醒當家人提出斷食往生(斷食善終)的念頭時,不要急於否定,而要用心聆聽,釐清病人真正的想法。

在我接觸的諮詢者中,有些個案並不需要或者不適合作斷食往生。

斷食往生宜慎用!5種常見但不適合的情況

1. 身心疾病患者

為數最多的是身心疾病患者,可能正處於低潮、憂鬱、情緒不穩定,有強烈的輕生念頭。我會聆聽其困擾,鼓勵他們繼續治療,多親近大自然、曬曬太陽、規律的運動;不要窩居家中或不與人互動。要有信心持續治療,尋找第二、第三意見,相信終會遇見能治好其病的貴人。這些人身體健康,相對年輕,醫界沒有協助斷食往生的法律依據,靠著斷食結束生命,臨床上也不容易成功。(相關閱讀:安慰憂鬱親友,別再說「你應該」!精神科醫師陳俊欽:溝通十原則,溫暖傳達你在乎他

2. 傷病早期

其次是傷病早期,病情尚在復原中,由於身心痛苦,會有斷食往生想法。譬如中風恢復期,癱瘓明顯,身上有鼻胃管、導尿管,對未來感到不樂觀,而有不如歸去之感。如果依其病情判斷,只要持續復健,兩管都有移除的機會,就應鼓勵繼續治療。家屬不要一味的否定病人的想法,重要的是聆聽病人的感受,讓病人的痛苦有被聽見、被看見的機會,才可以得到紓解

一般的人際溝通,很容易自以為是為病人好而不斷糾正病人的想法,勸阻病人。病人沒有被同理、被接納,心情更不好,更容易有負面的想法。生理上的痛苦,相對容易解決,心理上的痛苦才是更需要受到重視的,心理上的痛苦若沒有被看見、被理解,那會使得生理上的痛苦更加嚴重、更難承受。

3. 並非病人真正的需求

還有些情況病人提出斷食往生的要求,其實只是一種求救的訊號,表示他們有難以承受的身心痛苦。譬如親子關係疏離,病人只有外籍看護陪伴,渴望家人的關懷,沒有得到完善的醫療照顧;自知來日無多,單獨面對死亡的恐懼壓力很大等等。有些個案在居家醫療團隊居家訪視後,因為團隊聆聽了其痛苦與心聲,聯繫子女參與,提供了舒適治療,症狀明顯改善。病人就又燃起了生存的欲望,還是可以繼續享受美食和生命。

所以有病人或個案提出斷食往生需求時,不要忙著否認、拒絕,應先給予同理的聆聽,這樣最能釐清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幫助,如果是醫療或者陪伴可以改善的狀況,要優先考量。有足夠的關懷與理解,確定疾病無法治療、痛苦無法改善,才來考慮斷食往生是否適用。

4. 病人避談死亡

也有些情況是家屬看到病人受苦非常不忍,覺得斷食往生可以讓他們趕快解脫。但是病人非常懼怕死亡、避談死亡。我的建議是可以和病人一起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由專業醫護團隊的引導,讓病人思考疾病更惡化或者末期時要作什麼選擇。(相關閱讀:想做預立醫療決定,但沒空去醫院?台北4家醫院開放遠距、在宅及團體諮商

在進行這個議題的討論之前,其實要多花點時間和病人深入溝通,作人生的回顧,談談過去的生活、目前的心境,或者追憶逝去的親人;最重要的是表達對病人的關心、感謝和愛。有了比較深入內在的互動(即使病人只能搖頭、點頭回應,仍可以溝通),建立親密的連結,適當的時機才切入對未來的打算、生死的抉擇。不要在關係還很疏離的時候,突然談起死亡的事情,這樣很不容易判斷病人真正的心意,也可能引起病人的排斥和恐慌。

有些病人在談一般事情的時候,都有反應,但是觸及與死亡相關的議題,就表情茫然不反應。數次試探,都是如此。我會告訴家屬,這是時機未到,有一種痛苦是家屬覺得病人痛苦,但是病人仍有生存欲望,或者還沒有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這種情況下,表示親緣未了,還是要好好的陪伴和照顧

5. 配偶不放棄

還有一種情況是生病的長輩非常痛苦,想要停止治療、斷食往生以求解脫。但是其配偶不放棄,逼著病人做各種治療、否定其斷食往生的要求。

子女同情受苦的長輩,對於不放手的長輩不能諒解,引起家庭的論戰、不和諧。子女通常認為沒有生病的這位長輩向來就非常強勢,讓伴侶一輩子忍氣吞聲,不敢為自己發聲,而感到忿忿不平。

我會提醒子女:父母有他們的相處模式,我們只能多關心、多聆聽,想辦法傳達相關資訊讓父母知道。畢竟夫妻本是同林鳥,兒女也不宜過度的介入,努力過後,若無法達成目標也只能接納了。(相關閱讀:生命末期何時該放手,家人意見不同怎麼辦?陳怡如關懷師:選擇不是非黑即白,一起用愛找出緩衝答案

有位出嫁的女兒想做父母之間的溝通橋樑,開始多花些時間與爸爸聊天、談往事、談生死,一向寡言、木訥的父親,難得地說了許多心裡話。父女有了更多的了解與連結,女兒更加疼惜爸爸,對這位爸爸來說是晚年極大的欣慰。

考量病人的最大利益  生死大事也要看緣分

曾經有長媳來信詢問失智10年插管臥床的婆婆是否適合斷食往生?自稱其他手足很少關切,都是先生在負責。如今先生退休了,要把婆婆從養護中心接回家全力照顧,對他們夫妻關係造成嚴重破壞。

我告知這要所有手足都有共識才不會有遺憾,提供了一些相關資訊給她。後來才知道先生有聯絡居家護理所協助,護理師通知我病人有意識可以搖頭、點頭回應簡單問話,正在訓練病人由口進食(會吞稀飯和布丁牛奶),朝移除鼻胃管的方向努力。

我與先生聯繫,他說中學離家以後幾十年忙於學業、家庭、事業,沒有好好孝敬過母親,想要陪伴母親一段時間彌補過去的缺憾,但是另方面也不捨母親如此受苦,心情很矛盾。我和護理師取得共識,我們以病人為中心,考量病人的最大利益。訓練她由口進食,移除鼻胃管,由病人自主決定是否要進食,還能吃就繼續餵,不願意吃或者不能吃了,不勉強餵食,順應自然。

我提醒長媳:婆婆是大家的媽媽、婆婆和阿嬤,生死事大,不要執著,不要急於一時,事情會如何演變,就看緣分,不論如何,家和萬事興,需要大家互相體諒,以及理解抉擇背後的理由

結果老太太成功的移除鼻胃管,在兒子照顧了2個月,過完農曆年的大團圓後,自主不吃不喝一星期,安詳的往生了。兒子很高興母親的最後一哩路是在家有子孫陪伴,也很慶幸自己盡到最後的孝道,不留遺憾。

有些家屬對斷食往生一知半解,做了不是很正確的選擇,或者沒有尊重病人的意願,造成一些醫療單位的困擾,感謝大家幫忙導正家屬的觀念,讓病人得到最適合的照顧。

(本文摘自畢柳鶯著,《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麥田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