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生命末期何時該放手,家人意見不同怎麼辦?陳怡如關懷師:選擇不是非黑即白,一起用愛找出緩衝答案
下一篇

母親確診血癌2天後離世!小劉醫師劉宗瑀:不面對現實、忌諱談生死,反而對家庭造成更大撕裂傷

生命末期何時該放手,家人意見不同怎麼辦?陳怡如關懷師:選擇不是非黑即白,一起用愛找出緩衝答案

因為愛,更要去想病人最在乎的是什麼?

文/陳怡如 圖/Shutterstock

編按:如果病友沒有預立醫療代理人,家人間也沒有事先決定要由誰擔任主要醫療決策者,當家人對醫療方式的選擇出現歧異時,該怎麼辦?有時,也會遇到病人因為長期病痛而疲憊不堪,想放棄治療,但家人卻希望病人繼續堅持下去,這種狀況又該怎麼辦呢?陪伴臨終病人得到心靈安適,也提供家屬哀傷撫慰的關懷師陳怡如,分享了兩則動人的故事。

面對必須與疾病長期抗戰的家庭,最實際且經常會碰到的心理社會議題就是,大家對治療方向抱持不同的想法與意見,這時的協調與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安寧病房,安寧共同照顧的團隊常常會針對這個議題召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中,會有一位主席,以及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等醫療團隊成員,病人(若身體狀況許可)和家屬也會出席,大家一起針對醫療方式進行討論。

醫師會解釋各種不同醫療決策的利弊,讓病家評估,病人和家屬也可各自表達自己的期待與擔憂。討論主題包括:出院後的安置、開刀與否、要進行化療還是緩和性低劑量化療等等。主席會確保病人和家庭成員均能暢所欲言,表達各自的想法,並且盡可能達成共識。

出發點都是愛  姊妹卻為父親的醫療選擇起爭執

但是,若家人間有不同的醫療選擇,並且各自都很堅持時,那該如何是好?在安寧病房工作時,常常讓我對愛的力量感到驚嘆,尤其是家屬間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候。

跟大家分享一位我靈性關懷的病友阿昌,他是一位經年洗腎的父親,健康情形每下愈況,後來甚至需要升壓劑才能勉強維持生命。於是,醫生詢問這位父親的兩個女兒:

「現在爸爸的狀況很不樂觀,就算使用升壓劑,頂多也只能撐一、兩週,你們還要繼續打升壓劑嗎?」

這時,妹妹哭著說:

「不要了,醫師,多年來爸爸每週固定洗腎3次,也夠辛苦了。況且,爸爸之前就說過,要是狀況不好,不要再用插管、電擊來搶救,額外增加他的痛苦,就讓爸爸自然地走吧,我不想再讓他多受苦了。」

不料姊姊一聽,惡狠狠地瞪著妹妹激動地說:

「妳怎麼可以這麼說,升壓劑只是透過點滴給予,又不是插管、電擊,算什麼受苦。爸爸辛苦的獨力把我們撫養長大,也一直沒有再娶,我捨不得爸爸走。醫生,除了插管急救,升壓劑、抗生素這些不會帶來額外痛苦的藥物,當然要繼續給爸爸使用,哪有停掉的道理。妹妹,你怎麼那麼冷血無情。」

姊妹兩人的情緒都很激動,各自堅持自己的看法。

在這種激烈爭執、僵持不下的狀況下,如果病友沒有預立醫療代理人,家人間也沒有事先決定要由誰擔任主要醫療決策者,常常會讓醫療工作者很頭疼,不知該怎麼解決這大難題。

不過,在阿昌的例子中,很讓我感動的一點是,阿昌的兩個女兒雖然為了爸爸最後的醫療處置僵持不下,但她們都深深愛著爸爸,一個捨不得爸爸走,一個捨不得爸爸受苦,兩種都是心疼,都是愛

爸爸最在乎的是什麼?在灰色地帶,找出家人與照顧者的共識

所以在這個時候,只要把「家人對病友的愛」這個共同之處點出來,一起回憶過去的許多美好回憶,表達對父親的萬分不捨,就能緩和劍拔弩張的氣氛,大家的情緒也會變得比較平靜。既然姊妹兩人都是為了爸爸好,都擁有一顆愛爸爸的心,就可以一起想想:「若爸爸此刻是清醒的,他會怎麼想?他會怎麼選擇?爸爸最在乎的是什麼?」

事實上,阿昌最在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兩個寶貝女兒。身為一位單親爸爸,阿昌最希望的,無非就是在他走後,兩姊妹可以相親相愛、互相扶持、互相幫忙,這樣他才能安心離開。既然如此,在爸爸病床前吵架,可能是爸爸最不樂見的,要選擇哪一種醫療方式,對爸爸來說或許不是最重要的。

聽了我的話之後,這對吵得不可開交的姊妹花,終於可以心平氣和坐下來談。她們和醫師討論後,共同決定試用升壓劑5天,觀察效果如何。如果血壓還是一直沒有起色,再慢慢調降升壓劑的劑量。如此一來,妹妹就不用怕爸爸承受太多治療帶來的痛苦,姊姊也爭取到多一點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多陪伴爸爸,跟他道別。

很多時候,「選擇」這件事並非非黑即白,在兩種選項之間,還有許多可以協調和發揮創意的地方。重要的是把彼此間的愛意連結起來,如此就能醞釀出一股強大的力量,超越原有不是甲,就是乙的單選題,讓全家人一起共同面對家人生病帶來的種種挑戰,層層升級過關。像阿昌的故事,就是把父親對女兒的愛,以及兩個女兒對父親的愛連結起來,一起找出共識。

當病人想放棄治療、家人卻希望繼續  又該怎麼辦?

有時,我們也會遇到病人因為長期病痛而疲憊不堪,想放棄治療,但家人卻希望病人繼續堅持下去,這種狀況又該怎麼辦呢?我的恩師趙可式博士曾經跟我提過一個電話關懷病友的例子,讓我印象相當深刻。

某天,趙老師的友人打電話給她,焦急地問:「怎麼辦?我家女兒說她不想繼續接受化療了,妳幫我勸勸她好不好,她還那麼年輕。」於是趙老師就跟朋友的女兒通了電話。在電話中,老師先靜靜聆聽那個年輕女病人訴說她在治療上所受的痛苦和折騰,當這位年輕病友好不容易稍微停下來後,老師就用很穩定、平和的口氣,慢慢跟她說:

「我看妳這一路走來實在很不容易,就好像一隻狗,趴在地上張著嘴、伸出舌頭,大口喘氣,精疲力竭,真的是一步也走不動了。」

講話的同時,老師還發出喘氣的聲音,模仿那隻狗的樣子。那女孩聽到這裡突然激動大哭,她說:

「對、對,就是這樣,我真的走不動了。」

待她情緒稍微平復後,趙老師跟她說:

「現在時間很晚了,我想妳也累了,我們就先休息吧。我會再跟妳媽媽聊一聊,妳先安心睡覺。」

後來,趙老師就跟她的朋友說:

「你女兒的狀況我大概知道了。你給她一點時間,讓她自己想想,沉澱一下心情,不用著急,她會自己做出決定。」

兩天之後,老師的朋友興高采烈地打電話跟老師說,女兒考慮好了,她決定繼續接受化療。

病人期待被理解與疼惜  不要奪走病人的生命主導權

有的時候,病人想要的只是家人的理解和允許,允許他在疲憊的時候,有選擇的權利與自由。同時,病人也渴望自己的心聲可以被聽見,希望家人知道他對抗這個疾病和面對治療所付出的種種辛苦與努力,心疼他們的苦。一旦病人受到了支持、獲得陪伴的感覺,或許就能再生出力量,去攀爬人生的下一座高山。

家屬堅持要繼續治療,有時是出於害怕,害怕心愛的家人就此離世。這個時候,與其強硬命令或催迫病人繼續治療,不如讓病人了解你害怕失去他的擔憂與恐懼。讓病人看見你不是不近人情、不是不能理解和心疼他的苦,而是因為你太愛他了,才會那麼害怕失去他,害怕在沒有他的世界活著。然後,再讓病人自己決定是否願意為了家人繼續努力。

其實,每個人在面臨生命的抉擇時,都會感到徬徨,這個時候,我們通常會想要尋求別人的意見,但卻不願被牽著鼻子走,或是被迫前行,因為我們會感到不甘,也會質疑這是否是我自己的人生。

讓病人拿回生命的主導權吧!這是他的人生,你可以給他愛與支持,卻無法為他做主。

(本文摘自陳怡如著,《陪你走過疾病四季:致 每一位勇敢的鬥士及愛你的家人》,天下生活出版)

2022/11/0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母親確診血癌2天後離世!小劉醫師劉宗瑀:不面對現實、忌諱談生死,反而對家庭造成更大撕裂傷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