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莫名疼痛,止痛藥無效、又不想動手術,怎麼辦?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5招終結慢性疼痛,打造無痛好體質

身體莫名疼痛,止痛藥無效、又不想動手術,怎麼辦?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5招終結慢性疼痛,打造無痛好體質
2024.08.07
27,830

2024.08.07

27,830

文章用聽的
00:00 10:43 1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賴慧勳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慢性疼痛原來不是來自身體,而是來自大腦結構的改變?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兼任神經科醫師陳韋達指出,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痛」,即使急性損傷威脅已消除,但大腦仍不正常地過度警戒,導致人體自發性的疼痛。此外,慢性疼痛與壓力密切相關,不僅無法依靠消炎止痛藥根治,還會引發許多共病症,一旦面臨我們只能束手無策?

「我好痛!」診間裡,無論是家醫科、復健科、骨科還是神經內科,滿是長期飽受疼痛困擾的病人。最令患者灰心的,是即使已服用藥物、甚至進行過手術,症狀也未必得到改善。顯然,慢性疼痛雖不致命,卻容易導致身心俱疲並引發情緒問題。

肉體的折磨,苦痛只有自己懂。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20%的人曾患有慢性疼痛,等於每5人中就有1人受到此困擾。陳韋達提醒,疼痛是身體一種本能的保護機制,但當痛覺持續超過3個月,就會轉變為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來自身體  慢性疼痛來自大腦

痛覺是主觀的,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有些人天生敏感,也有人對痛覺比較遲鈍。事實上,能感覺疼痛,才能幫助自己避開危險。然而,慢性疼痛的成因,在於急性損傷的威脅已消失,但大腦仍處於過度警戒狀態,導致人體自發性的疼痛。

換言之,慢性疼痛是由大腦過度保護引發的一種病症。陳韋達舉例,例如腰痛,會讓人想改變坐姿以緩解不適。但當急性損傷已經修復,大腦仍選擇繼續保護人體,因而產生持續性的疼痛,以提醒身體保持安全姿勢來避免潛在危險。

身體莫名痠痛不舒服  你患了哪一種慢性疼痛?

明明沒生病,卻常感覺全身不對勁?依疼痛部位來看,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疼痛分為5大類,分別是慢性頭痛、慢性肩頸痛、慢性下背痛、慢性神經痛和纖維肌痛症。

其中,慢性頭痛以慢性偏頭痛最為常見;肩頸痛與下背痛大多與筋膜炎有關;慢性神經痛則以糖尿病神經病變、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及三叉神經痛為最普遍;最後,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疼痛,特徵為具有「看不著、摸不著」的神祕痛點,被醫師公認是慢性疼痛中的大魔王。(相關閱讀:身體有些部位疼痛,但找不到原因?至少記住3種痛,避免誤診

消炎止痛藥過度使用  小心藥物成癮、越吃越痛

在所有慢性疼痛中,頭痛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疾病。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調查,台灣因偏頭痛請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 46 億元。顯示慢性頭痛不僅影響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也衝擊社會經濟與生產力。

造成頭痛慢性化的原因有很多,陳韋達曾診斷過一位高齡90歲的患者,因長期頭痛而每日服用感冒糖漿,持續長達40、50年。「這是最典型因藥物過度使用,導致偏頭痛惡化的案例。」經過醫師勸說後,這位患者戒掉感冒糖漿並配合預防療法,6個月後頭痛次數果然大幅減少,每月僅有輕微的陣發性發作。

陳韋達指出,吃消炎止痛藥或睡覺休息,是一般人偏頭痛發作時會採取的治療方式,但藥物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如果每月偏頭痛發作的次數超過4次以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他會建議病人採用神經穩定劑作為治本的方法,以避免藥物成癮。

神經穩定劑才能治本  咖啡僅對急性頭痛有效

從統計數字來看,全台約有10%的人口患有偏頭痛,其中女性發病比率是男生的3倍,主要受到荷爾蒙影響所致。「頭痛的成因來自於先天體質與後天環境,預防偏頭痛最有效的方法,即維持大腦的平衡。」

陳韋達說,為了穩定大腦功能,目前普遍採用神經穩定劑作為預防性藥物治療,以安定神經或活化大腦的止痛系統,持續服用將可減少偏頭痛的發作頻率。

「神經穩定劑雖然是藥物,但並不是止痛藥,因此不用擔心成癮問題。」治療開始醫師會先開立小劑量,副作用小且相當安全。接著,根據病情逐漸調整用量,通常需要連續服用3至6個月,以穩定大腦的興奮性,患者會明顯感受到偏頭痛發作次數的減少。

此外,許多人會利用咖啡來預防頭痛,但許多專家建議慢性偏頭痛患者應該戒掉咖啡,認為這可能是導致頭痛的原因之一,究竟咖啡是頭痛的解方還是毒藥?陳韋達解釋,咖啡和頭痛的關係是兩面刃,少量咖啡對急性頭痛有幫助,但過量的咖啡因會干擾大腦神經的穩定性,反而增加偏頭痛的發作。「目前台灣頭痛學會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不超過100毫克,相當於一杯美式咖啡的份量。

慢性筋膜炎的危險因子:久坐、姿勢不良、低頭滑手機 

在所有慢性疼痛中,肩頸疼痛正出現年輕化的趨勢。由於3C產品的廣泛使用和現代人久坐的習慣,肩頸痛的症狀越來越普遍。「一般來說,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當低頭15度使用手機時,頸椎須額外承受12公斤的重量。」陳韋達分析,頭越低,頸椎需要承受的重量就越大,長久下來會造成脊椎受壓變形,引發更多疾病。

肩頸疼痛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肩頸痛包括落枕、跌打損傷導致的肌肉拉傷或頸椎骨折等。慢性肩頸痛則有超過8成的病例與肌肉或韌帶傷害有關,其中最常見的是慢性筋膜炎,特徵是手指按壓時會有痛點。

當肌肉因長期姿勢不良或受力不均,肌筋膜中的微小神經與血管可能損傷,導致持續痠痛與緊繃感。如何治療?「如果長期肩頸痛沒有併發神經血管病變,也可以使用神經穩定劑緩解疼痛,但還是建議民眾避免久坐、多運動並保持良好姿勢。」

陳韋達特別提醒,許多病人不想吃藥,會使用痠痛貼布或噴劑來緩解疼痛,但這些藥物同樣會被吸收到血液裡,過度使用仍會對腎臟造成損害。

終結慢性疼痛的關鍵密碼:SEEDS

慢性疼痛不是痛,而是一種苦!對抗慢性疼痛雖然漫漫長路,除了醫療上的協助,日常生活習慣的改善也相當重要。陳韋達建議從「SEEDS」5大面向著手:

1. 睡眠(Sleep)

晚上11點前就寢,每日睡足7小時。

2. 運動(Exercise)

進行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3種運動。陳韋達建議改善慢性疼痛每天可快走7,500步,首創「核心快走法」:每日快走7,500步,在快走中穿插高強度的核心訓練動作,每走1,500步加入10次核心肌群訓練(如深蹲、弓箭步、高抬腿等),然後繼續走1,500步。

3. 飲食(Eat)

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少吃紅肉,多吃白肉、避免精製糖。

4. 日記(Diary)

撰寫疼痛日記,記錄疼痛的各項變數(如部位、疼痛程度、範圍、相關症狀、環境或飲食因素),以便醫師進行評估與追蹤。

5. 壓力(Stress)

慢性疼痛與壓力密切相關,保持良好作息及心情,並觀察記錄身心變化。

 

相關閱讀:陳韋達著,《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原水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