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圖/Shutterstock
編按:你聽過「直升機子女」一詞嗎?如同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總像空中盤旋的直升機,不肯離開孩子身邊;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中年子女也可能因為擔憂父母不健康、發生意外,導致過度保護的行為,進而引起雙方關係緊張。面對老年父母,如何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爸媽愈老愈固執」、「父母不聽我的話,有夠難照顧」……,陪伴父母邁向老年的路上,你也曾有過這樣的心情嗎?
在親子教養界,有所謂「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的說法。意指掌控慾強、深度介入兒女生活的父母,就像空中盤旋的直升機,不肯離開孩子身邊。而隨著全球人口逐漸老化,西方近年更出現了一種新的概念:「直升機照顧者」(helicopter caregiver):為了年邁父母的安全,對他們無微不至的保護。
陳乃菁診所院長、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觀察,在診間當中,直升機子女最常見的表現,通常是「希望他/她不要做這些事」。例如,怕老人家跌倒,希望他走路一定要有人看;怕老人家下廚會失火,禁止他煮飯。就算長輩沒失智,還是擔心他會迷路,不讓他自己出門……等。
而近來隨著長照科技的進步,有些子女還會進一步在家中裝設攝影機。「身為一個沒有失智的老人,卻被24小時監看,心裡其實會滿惶恐的。」陳乃菁說。當父母還有完整的自我意識,卻被子女當成無行為能力人處處限制,成了許多衝突的來源。
她遇過一位長輩,沒有失智,但因為不想被子女監視,將現金和存摺藏在內褲裡。當照服員想要幫長輩換衣服沐浴時,便遭到長輩的反抗。此外,子女為了照顧失智家人而裝設的監視設備,即便失智者過世也不一定會移除。就有奶奶生氣地關掉電源,告訴孩子,「我讓你們看是尊重你們,我有不讓你們看的權力。」
為什麼不宜把「老小孩」當小孩對待?尊重父母有他們的秘密與隱私
「我們有沒有思考過,父母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秘密?無論是經濟的、情感的,或者他們其實偏愛某個孩子的秘密?」陳乃菁直言,只要是人,總會有自己不想被他人碰觸的秘密。父母也是如此,尤其,是關於錢的秘密。
陳乃菁遇過不少中年子女,爸媽才剛開始發生失智症狀,就急著要他們把錢「交出來」,由子女保管存摺,再配給爸媽零用錢。但對高齡的爸媽而言,要將打拼了一輩子累積的財富拱手讓人,相當於讓出對人生的主控權。於是,大大小小的衝突,就從此點燃戰火。
她建議憂心的中年子女,高齡照護首重了解父母。「不要用控制的思維去管他們,也不要逼他們承認自己有病。」例如,前述在內褲中藏錢的長輩,其實擁有不少地產。他將賣地所得的款項交給女兒保管,一次跟孩子拿錢時卻被問:「你上週跟我拿3千,這週又拿3千,錢是花到哪裡去?」
女兒的詢問或許沒有惡意,卻讓長輩覺得,為何花自己的錢還要經過孩子同意?陳乃菁勸女兒,別為了小事和媽媽不愉快。畢竟,長輩家產豐厚又已經90多歲,「就算她每天花1萬,再活6年都還會剩錢呢!不要讓她活到連錢跟存摺都要藏在內褲裡。」
當父母開始出現失能、失智症狀時,子女與其急著要爸媽有病識感、承認自己生病,不如幫他們守住自尊。例如,爸媽忘東忘西,不用特別提醒他:「你失智了」,而是告訴他:「沒關係,我有幫你準備。」年邁的父母在親子關係中感到舒服,才會願意信任子女。
老年父母如青少年,管愈多跑愈遠!照顧父母重點在「親子關係要開心」
陳乃菁形容,老去的父母其實就像青少年,「你愈過度管理,他們跑得愈遠。」
她觀察,中年子女有時會對父母生氣,抱怨父母不運動、飲食不健康、不出門。40、50世代的子女很習慣上網接收新知、知道「健康老化」的典範,但70、80世代的父母並不是如此。這些長輩或許在年輕時認真工作,在退休後也未曾想過,人生除了躺在家中休息,是否還有其他愉快的可能?(相關閱讀:陳乃菁專欄|失智母親不想走路被指責任性,其實是骨頭斷了!長輩行為改變時,子女該有的思考)
「我覺得一開始,不要太強勢介入父母的人生。如果你希望有些改變,就兩個人一起做。」陳乃菁比喻,父母叫小孩讀書,孩子不一定會照做。但如果親子共讀,孩子就不會跑掉。
陪爸媽踏出舒適圈的計畫,初期宜從簡單、可近性高的計畫開始。例如,到離家一小時車程的景點走走、一起做低強度的運動。陳乃菁笑說,有位女兒帶媽媽到南投旅行後,和她訴苦:「旅行大失敗。搭車6小時,我媽一直吐,沿路一直罵我跟找廁所。」剛開始就挑戰難度太高的任務,會讓親子都很挫敗。
「最重要的是親子關係好開心。」陳乃菁說,子女不必「逼」父母變健康。情感基礎不夠紮實,子女立意再好也很難說服父母。親子感情好,爸媽自然會透露許多事,也會願意嘗試更多新的行動。
特別是失智症的病人,若是在病程前期就親子衝突不斷,到了病程後段,不快的情緒更會轉化為病人的腦內妄想,以為自己被迫害、有人下毒,讓家屬更難照顧。「即使病人有天已經聽不懂人話,他曾經的焦慮、恐懼,仍會留下來。」(相關閱讀:陳乃菁專欄|先生一句「我太太很醜」,讓太太失智後仍常暴怒! 婚姻中的隱忍,是晚年照顧困難的引信)
相反的,好好陪伴父母,維護親子關係品質,有助於失智病人在病程後期維持穩定。這份好感情,甚至可以延續到父母從人生畢業那一天,「不會有人因為遺憾,想要急救到最後。」
擔心父母獨居有危險?與其叨唸監視,不如善用科技
雖說要尊重父母,但若他們年邁、獨居,發生意外的風險提高,子女該如何因應?
陳乃菁以自己的阿姨為例,姨丈過世後,阿姨獨自住在高雄,表弟則住在外縣市。她也曾和表弟討論,是否要在阿姨家裝監視器?後來,表弟決定每天打電話給媽媽。如果在兩通電話之間,媽媽發生意外離開了,就當成人生難以避免的風險。沒有必要為此發生親子衝突。
她指出,即使真的裝了監視器,也無法將意外的風險降至零,因為子女不可能24小時監看。例如,媽媽身體不舒服,子女回頭看監視畫面,才發現原來媽媽幾天前曾在廁所跌倒。「可是這只是讓你回溯事件的原因,無法預防。」
她建議,如果不放心長輩的安全,可以善用科技的力量。例如,有種緊急求救的項鍊,長輩不小心在廁所跌倒,按一下就能通知保全;擔心爸媽煮飯燒掉廚房,瓦斯爐可安裝自動關火系統;怕他們走丟、又不想傷爸媽尊嚴,GPS追蹤器可藏在長輩的鞋墊下方。
「今天我們如何對待長輩,明天我們就會如何被對待。」陳乃菁說。照顧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若能抱持愉快、分享的心情互相理解,就不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