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菁專欄|失智母親不想走路被指責任性,其實是骨頭斷了!長輩行為改變時,子女該有的思考
話若說錯,是一輩子的傷痕。
文/陳乃菁 圖/Shutterstock
編按:失智者突然間有些事辦不到了,是失智加重,還是身體另外有狀況?陳乃菁醫師分享,應對長輩日常行為能力有一定了解,若出現變化,別被失智混淆,應細細找出背後原因,才能真正改善問題。
長年幫失智症患者看診,身旁朋友多少都會和我分享關於失智症的看法,那天一個老朋友在電話閒聊中就這樣談起:「乃菁,我覺得罹患失智症是件悲傷的事,到時候大家都覺得你失智了,所以生活中大小事都不想跟你商量、甚至覺得不用告訴你,你若有意見,可能話還沒說清楚就被說『你不懂』。即使你生氣了,大家還是不重視,在心底想『因為失智吧』就簡單帶過去。」
這個朋友向來樂觀,所以聽到這樣低落的語氣,我忍不住問:「你是不是發生什麼事啊?」
失智了也期望被尊重 不能所有問題都推給失智而不追根究柢
她說:「前陣子媽媽走路扭到,腳踝腫了,她開始拒絕走路。不管怎麼鼓勵她,她就是不走。我帶她去骨科照張片子看看,片子要等幾天才會出來,但醫師在現場就說『應該是因為失智,所以不想走路吧』。我一直追報告結果,醫生說等3天再回去找她,這段期間內媽媽就是不肯走路,每個聽到這件事的人都帶著同情的語氣跟我說:『可憐啊,媽媽失智了,現在又任性不走路』,彷彿我悲慘的日子就要來了。」
我問:「所以片子看到了嗎?斷了嗎?」
她說:「沒錯,就是骨頭斷了,所以媽媽腳一踩地上就痛。」她語氣憤憤:「明明腳腫得那麼大,怎麼還是會說不走路是因為失智所引起的呢?幸好我沒有勉強媽媽,也沒有一直逼她活動,而是一直追問著醫師,也請媽媽好好休息,沒有因此傷害母女感情。」
她嘆口氣說:「活了一把年紀,體會到,多吃只是胖,話說錯可是一輩子的傷痕。幸好,我都放在心裡。」
然後,她聯想到自己,焦慮地說:「我媽失智了,我將來可能也會失智啊。到時候我可不想做什麼都被當成失智引起的奇怪行為,比如當我也骨折時,就直接被認為我是因為失智思考錯亂就不走路,不想做些檢查來找真正的原因,這樣是不對的啊。」
我理解她的沮喪,於是先安慰她骨折畢竟不總是容易從外觀上判斷出來的,甚至連X光片都可能照不出來。接著告訴她一個小故事。
不知媽媽骨折以為只是懶惰 母女為運動與否起爭執
故事主角是我的病人,自她在家跌倒後,每次走路都會唉唉叫痛,女兒帶媽媽去看骨科,也照了X光片,片子上看起來是沒有骨折,但母親還是只要走路就會唉唉叫,所以母女間起了口角。
女兒認為媽媽可以動,但是拒絕「運動」,她擔心媽媽持續不運動,就會退化得很快。母女間的爭執持續了3天後,他們找我當裁判來評評誰有道理。老太太坐著輪椅進到診間,請她揮舞四肢都沒問題,可是一請她站起來,她馬上扶著左髖骨的位置說:「好痛」。我馬上要求再照一次X光,片子出來就發現果然是骨折了,直接轉急診處理。
這時做女兒的懊悔地說:「我真的不知道!那我之前的做法不就是逼著她用斷掉的腿走路?我真的是錯了,我怎麼會覺得是她懶惰呢?」
我安慰她:「你愛她,所以出發點是對的,你希望她能活得更久更好,所以不希望她因為都不動而出現肌少症。」
當長輩行為能力改變、表情痛苦 先思考身體是否有狀況
回想這2對母女間因為骨折和失智所遭受的類似狀況,我忍不住嘆口氣。其實,解決問題的關鍵應該是信任,不論患者失智程度是輕度、中度或重度,只要見到長輩的行為能力改變,觀察到疼痛的表情,身為照顧者應該先想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狀況,之後才去思考心情和情緒,甚至是不是因為失智症而引起的問題。
我們期望長輩們理解大家都希望他愛護身體,所以才要他多動來預防肌少症、增進身體活力等等的好處。如果長輩也對於保持身體健康意願這個目標也懷抱期望,他才會願意配合,不需旁人催促與勸說,自然就會認真運動。可是如果長輩覺得過日子過得沒意思,生活中沒有什麼好期望的,只剩下每天數日子等終點到來,那他當然就了無生趣,沒有與疾病對抗的鬥志。
在理解他們的個性及原本生活型態後,我們應該更尊重失智症長者每次有不同的身體表達出的訊號,並像偵探一樣的尋找是否有他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問題,不要輕易就拿失智症這個疾病來當成無法理解他身體狀態的理由。
此外,我們更該協助長輩尋找「努力照顧身體的理由」,幫助他找回認真維持自身健康的持續力,如此一來,長輩們會獲得更好的照顧,家屬的照顧工作也會變得比較容易了。
陳乃菁醫師的建議:解讀身體訊號的方法
1. 對於長輩的「正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每個人都有他日常「可以」的樣子跟能力,偶爾也難免會有疲憊、想偷懶的時候。身為照顧跟陪伴者,要了解他的基本狀態,以及可能的上下起伏的變化。最終才能做出最佳的判斷確認是否有真正不舒服還是撒嬌。不過,偶而撒嬌一下其實也沒關係,不用一直那樣嚴格地對待父母啊。(相關閱讀:照顧失智長輩可以這麼快樂!曹汶龍:陪他玩,但別老問「我是誰?」)
2. 放下成見,尊重他當下的狀況與想法
有時候,我們會對一些事情會有成見。比如,媽媽一直以來就是喜歡找理由不運動。但是一旦真的受傷無法運動時,我們會覺得他應該又是故意找理由不運動,那可能會導致他因為運動而更嚴重。適時地放下成見,依照當下的狀況去看待眼前的父母,也是一種修煉。
2023/09/26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