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李明宜
編按:擔心小孩會啃老?如何培養下一代「不躺平」的價值觀,積極面對往後的人生?財商教育專家馬哈,推廣親子理財多年。她強調理財沒有想像中難,父母可以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投資戰友。如何善用資源,和孩子一起共學理財?
「我很早就跟兒子說,我不會留房子也不會留錢給你。他如果以後想買房,我也不會幫忙出錢。我很擔心小孩會躺平呀!」理財專家馬哈說。看似「無情」的發言背後,是她對孩子的用心良苦。與其當孩子的金主,不如教孩子如何賺錢。
曾任財經記者、從事親子理財教學多年,馬哈從兒子5歲開始和他談錢,12歲陪他買下第一張台積電的股票。現年50歲的她認為,教小孩培養財商,也是為了自己,孩子不啃老,父母才能擁有不擔憂的晚年。(相關閱讀:「我告訴兒子,別想啃老你媽!」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三明治世代,如何規劃身、心、財的保障?)
家長或許會懷疑,真的有必要在學生時代就和孩子談錢、學投資嗎?但馬哈觀察,現在的孩子吸收理財資訊,比過往的世代早熟許多。從國中開始,教科書就開始教經濟學的觀念,還有許多知識型的財經網紅、影片,資訊相當多元。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金融詐騙、職場環境改變,也會讓孩子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學會正確的理財之道,是未來必備的能力之一。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可以自學財商,只是看你花多少時間而已。」馬哈說。
小孩狂刷爸媽信用卡叫外送?如何教孩子存錢、預算控管?
50世代的家長,或許會發現自己和10幾、20幾歲的孩子,金錢觀存在不小的落差。例如,孩子成天刷家長的信用卡叫外送、搭計程車,看在習慣節儉的父母眼中,難免搖頭。
學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存錢。打從兒子小時候起,馬哈就讓他知道家中的開銷。生活費、學費、補習費、旅遊基金……,每個項目的支出都有上限。「我會跟他說,如果生活費超支,就只能扣下個月的費用,或是拿旅遊基金來補,你想要嗎?」這麼做的用意,不是將經濟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而是讓他們理解「預算控制」的觀念。
她認為,每個人在學習用錢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過想盡情消費的階段。就像父母年輕時領到第一筆薪水,總會拿去買過去想要,卻沒有機會得到的物品。不過,人總會成長,在經歷過度消費後,就會修正自己的行為。
不想讓小孩無限制地花錢,可以怎麼做?馬哈建議,若是信用卡,可以限制附卡額度。以她自己為例,高中生兒子所持有的附卡額度是2萬,且只要兒子一刷卡,家長的LINE就會收到推播通知。如果有大筆支出,她會和孩子釐清原因是否合理。她也讓兒子清楚,雖然附卡額度是2萬,他每月零用錢上限則低於此金額。「在零用錢額度內的卡費我會付,超過我下個月會從你的零用錢扣。」
如果經過勸說,孩子仍然故我,家長就要慎重考慮收回信用卡。否則,一旦孩子認為所有消費行為都有人買單,金錢觀會從此偏差。「不能讓他覺得,反正我就刷你的卡,多花也不會怎樣。你也只是嘴上念念,之後就會放過我了。」
尤其,當代校園內的金錢關係比過去複雜。馬哈聽過有學生請同學幫忙叫外送,之後卻忘了還餐費,而多數小朋友也不好意思要朋友「討債」。幾百塊錢日積月累,累積的金額便相當可觀。「我都跟我兒子說,你借出的錢是媽媽辛苦賺的。你必須去要回來,否則我會從你的零用錢中扣款。」親子之間,也要明算帳。
馬哈說,給小孩零用錢是很好的財商教育契機。有限的預算,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支配屬於自己的一筆錢。
和孩子一起學投資 犯錯也是日後做出更佳決策的養分
有了一筆積蓄後,進階的財商教育,就是教孩子投資。馬哈建議,家長可以從自己最熟悉的理財方式開始教起。例如,買了0050,就告訴孩子什麼是ETF?投資賺錢、賠錢,都可以跟孩子討論背後的原因,優化下一次的投資決策。
有些家長擔心,自己都不太會理財,如何教孩子?馬哈分享,不妨善用外部專業資源。例如臺大財經系有一系列「高中生線上財金素養教育」線上課程,內容涵蓋保險、購屋決策、共同基金、機器人理財……等。由台灣金融研訓院執行的台灣首座金融博物館FE62,也提供導覽、探索手遊,讓孩子可以實際模擬如何用不同的資產配置,達到自己的財務目標。
有了相關知識後,更要給孩子實際練習的機會。從孩子第一次領到壓歲錢開始,馬哈就為他準備了一個投資帳戶。如今,這個帳戶由兩人共管,兒子可以動用其中的錢投資。投資獲利可以自由運用,媽媽不干涉,讓兒子有更大的動機學習理財。
當然,每個人在學習投資的過程中,難免都會犯下錯誤。馬哈回憶,兒子曾經看好一檔200元以上的高價股,認為該標的基本面的營收獲利很好,從技術分析指標來看,也站上五日均線。然而,兒子買股不久後,該檔股票就連續下跌好幾日,始終沒有回到當初的價位。「最後他一個半月賠了10萬元。」
眼看高中生投資失利、賠掉10萬元,媽媽難道不心痛嗎?馬哈認為,雖然賠錢,這次的挫折卻是新手投資人非常好的經驗。「他們的投資生涯比我們還要長很多。我告訴兒子,你這輩子至少會遇到一次景氣循環股。到時候,你會想起這次教訓,做更好的選擇。」
若孩子已經成年,父母還能改變他對金錢、投資的看法嗎?馬哈認為,到了此一階段,父母可以用「詢問」的方式,和孩子討論。好比,近期台積電股票大漲,「我之前買的台積電漲到800多,你覺得我要賣嗎?」、「你最近都在看甚麼股票?有哪幾檔可以買?」如此,親子之間可以自然開啟理財的話題。不是說教,而是閒聊。「你們像是朋友,你請教他,而不是你教他。我覺得這樣溝通會有很大的差別。」
讓年輕人「不要躺太平」 留金山給孩子不如教他財商
和孩子一起理財多年,馬哈認為,父母可以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投資戰友,避免他們踏入人生路上隨處可見的金錢陷阱。現在,兒子不僅自己對投資有想法,還會幫姑姑、阿公檢視投資組合,創造跨世代的交流。
她也觀察,現在10~20多歲的孩子,價值觀和父母輩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即使成年,也寧願住在家中省房租;對於婚姻、生子,沒有太多野心,薪水一個人夠用就好。「我也聽過孩子跟父母說,我就是爛、我不想要努力了……。」
面對「躺平世代」的孩子,馬哈說,她還是鼓勵下一代盡量「別躺得太平」,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她已打定主意,未來不會留遺產給兒子。從小到大的財商教育,就是最好的禮物。「不要留金山銀山給孩子,他一定會敗光。教他釣魚,學會好好管理自己的金錢,未來會過得比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