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兒子,別想啃老你媽!」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三明治世代,如何規劃身、心、財的保障?

「我告訴兒子,別想啃老你媽!」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三明治世代,如何規劃身、心、財的保障?
2024.05.16
18,841

2024.05.16

18,841

文章用聽的
00:00 10:07 1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三明治世代女性壓力大,常常照顧別人,卻忘記自己的需求?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同是上有高齡母親、下有即將成為大學生的兒子。她如何為自己做好規劃,保障老後的財務安全?(本文出自《50+週刊》「50後女性一定要懂的財商知識」

「王慰慈,你是我的寶貝女兒,希望妳身體保重,不要太累……。」這是保誠人壽的宣傳廣告中,總經理王慰慈的母親給女兒的殷切叮嚀。寥寥數語,道盡50後女性的常見處境──在職場、家庭中,承擔重責大任的中年女性,如何學會照顧自己?

和許多三明治族的同輩一樣,王慰慈家中有個18歲、今(2024)年準備升大學的兒子,也有年邁、需要照顧的媽媽。身為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王慰慈對於財富管理有著個人獨到的見解:「我覺得錢不多不少,剛好就好。規劃得好,就可以富足到老。」

所謂「剛好」,指的是不留下過多的財產,避免讓孩子因為家境富裕,成為依賴父母的啃老族;而「規劃得好」,則是為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老後才能有所倚靠。不多一分揮霍,也不少一份保障的境界,如何達成?

原本可以留3百萬卻只有3萬  保險如何買對,才能真正發揮保障效果?

回顧自身的「財商」養成史,王慰慈笑說,自己其實是新聞系畢業,大學聯考時數學分數極低。直到畢業後,因緣際會到顧問公司工作,從蒐集統計資料、做報告開始,慢慢累積對數字的敏感度。也因為第3份工作到壽險業從事行銷,才開始學習保險的專業知識。

「早年大家聽到你在做保險,就會說你不要跟我拉保險喔!我本來都不太敢跟別人說我的工作,心裡有點小掙扎。」王慰慈回憶,自己對保險的觀念轉變,始於1999年的921大地震。當時,她在美商大都會保險金融集團擔任行銷主管,公司有位保戶不幸和女兒一起因地震事故離世。但因她僅購買防癌險,沒有意外險,公司無法理賠。

為了幫助保戶,王慰慈和同事在辦公室發起募捐,最後募得3萬元給保戶的家屬。她還記得,當保戶的公公看到金額時,流下眼淚問:「怎麼只有3萬元?」她感嘆,若當初能說服保戶一年多付幾百元,買張意外險保單,「家屬可以拿到的或許就是300萬元理賠金,而不是3萬元善款。」

她強調,保險要保對,才能真正幫上忙。50+女性而言,應該要有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但若真的等到50歲才買醫療險保單, 通常保費會比較高,也有可能因為不健康的體況被拒保。

如果不想因為年齡被加費,此一階段可考慮投資型保險商品,例如分紅保單結合投資加保障,由保險公司的專業團隊幫保戶投資、管理,紅利可以選擇領回或者增加保額,強化對於健康、意外等風險的保障。此外,女性因為平均壽命更長,老後更可能面臨長照需求,長照險也是可考慮的保險項目。(相關閱讀:如何挑選長照險?一篇了解長期照顧保險種類、理賠方式

此外,隨著時代改變,也有些新的保障需求是過去的保險商品所未涵蓋的。王慰慈舉例,市面上已有「眼睛險」,就是針對現代人常用3C產品,可能會比前幾代人更早罹患眼疾所設計的保單。50+族群也可以針對自己特別擔心的健康風險,補強保障。

總經理的資產配置這樣做  錢包與心靈都要富足到老

除了保險,王慰慈的財務配置,也隨著生命階段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年輕時,主要規劃終生醫療保單、定期定額買基金;隨著在職場上的年資增加、收入提高,她也開始購買目標到期債、選擇經營穩健的公司投資6~10年期公司債……等會有固定收益的產品。此外,因為家庭成員增加,她也換過2間房,不動產也是財務配置的一環。

她強調,投資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以她自身為例,因為自知性格保守、不適合風險高的積極型投資商品。「我不追求投報率要多高,但要保本。」

此外,面對長壽風險,持續工作也可以是增加保障、維持健康的途徑之一。王慰慈觀察,身邊有些朋友,原本在職場上頗有想法、充滿活力,退休後卻因為失去人生方向,一夕之間健康、精神狀態都「垮掉」,人變得衰老不已。

她笑說,雖然也會羨慕厲害的朋友退休後可以天天旅行、環遊世界,但她知道自己個性戀家,比起旅行可能更愛工作,希望能持續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即使離開現職,也可能會進入其他公司的董事會,達到不需退休、不和社會脫節的理想。

她也提醒,工作其實對於熟齡者的益處,不只是多一份收入。大多數公司都會幫員工投保團體保險,常見的團險保障項目包含意外險、住院醫療險、特定癌症險……等。同樣是50歲罹癌,若還在職場上、公司團保項目也包含癌症險,就可以申請給付,降低治療期間的財務壓力。有些公司甚至員工可以幫眷屬自費加保團險,費率會低於市面上的同類產品。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金錢,王慰慈也看重「心靈的投資」。職涯早期有段時間,她隻身在香港工作。當職場、家庭都遭遇低潮時,她接觸了佛教,也深深影響日後的價值觀。

「我以前工作就是拼命賺錢,非常目標導向。我當時會想說,『我來工作不是要跟你們交朋友!』」王慰慈說,成為佛教徒以後,不只心境上變得較為柔軟,也讓她更樂於助人。每月她會固定捐款,包括健保愛心專戶、流浪犬保護團體、失親兒基金會、家扶基金會、綠色和平基金會、植樹團體等。「知道某人可以因為我小小的投入得到幫助,這件事情讓我很快樂。」佈施愈多,心靈上的回報愈大。

50歲是女性最好的年紀  照顧家人前先學著多愛自己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比爾.柏金斯,曾提出「死前財產歸零」的概念,主張在生時充分使用自己賺來的金錢,創造難忘的人生體驗。在國內,這個概念也獲得不少50+世代的迴響。王慰慈也是其中之一。(相關閱讀:人在天堂、錢還在銀行?零遺產實踐手冊

「我會跟我兒子說,你不要以為你是高富帥,可以等著啃老喔!」王慰慈笑說,她常提醒兒子,儘管出生在不錯的環境,仍要懂得努力,別想吃定媽媽。未來,她計畫將大部分財產會捐贈給有需要的單位,只留一點給兒子。

「50歲,我覺得是最美好的年紀。智慧、經驗、成熟度都有,對自己要有信心,也要多愛自己一點。」王慰慈說。她深知,儘管家人重要,但若自己先垮掉,一切都是空談。在忙碌的日常中,她會定期安排和閨密旅遊。志同道合的朋友,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助益。平時也不忘做瑜珈、走路運動,維持健康。身體、心靈和財務,都要富足終老!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