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場地協力/大院子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中年人要煩心的事情很多,除了要照顧父母、子女,還要盤算自己的退休金夠不夠、何時才能不為五斗米折腰?在庸庸碌碌的生活裡,多希望有一個清靜的片刻,可以真正屬於自己。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說,來讀詩吧!詩裡可以找到無限遼闊的天地。
在凡事講求快速的喧嘩年代裡,翻開一本書,靜靜閱讀幾篇文學作品,好像已經成為不合時宜的消遣。更何況讀一首「詩」?
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深諳莊子學說、醫道經典和古典詩歌,她認為,閱讀文學是讓人遠離庸俗塵埃的方式,特別是語言精練、音韻優美的詩,更是最適合的文類。
「人生最可惜的是一直活在二維空間。但如果我們讀詩,就像是到了三維空間。」她認為,如果能從三維空間看二維空間的自己,當你再被選舉、疫情、食安新聞包圍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詩歌中,可以找到自由。當你從厭煩的空間逃脫,活著的感覺也不一樣了。」
小學開始學寫詩 卻在中年領會詩歌對自己的影響
受到父親蔡肇祺影響,蔡璧名說,自己從小學時期就學習寫詩。
「我父親喜歡讀沒有註解的詩歌,古典、現代詩都讀,再用鋼筆把喜歡的句子騰在稿紙上。等到放學回家,他就叫我們過去看。」
她回憶,當時,父親鼓勵孩子們寫詩,每季要交一次「作業」。於是,她從此養成了寫作習慣,也愛上文學。進入台大任教後,她開設抒情詩、莊子暨醫道二家經典課程,並擔任台大中醫典籍研究社、望月詩社指導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如何讀詩、理解詩,授課風格深受學生喜愛。
今(2024)年初,蔡璧名與詩人路南合著詩集《我不知道夜》,她以「月白」之名,伴著路南的詩作寫下和答。路南的詩情感強烈,充滿苦情之美,而蔡璧名的回應卻理性而超脫。她笑說,儘管面對同樣的處境,兩人卻從不同角度觀看,得出不一樣的心情和表達方式。「路南說,他寫的是一杯毒酒,而我給了一碗解藥。」
儘管沉浸詩歌多年,對於詩歌之美再熟悉不過。然而,蔡璧名卻坦言,自己其實是經過了這些年,來到中年階段後,才慢慢領會詩歌對自己的意義和影響。
中年為何要讀詩?學習感知力,從愛中感受幸福
「50歲的人想追求的事物,已經和小時候不一樣了。我們會發現,有種東西跟幸福的關係很貼近,那就是人所擁有的的情感與愛。」
她引用哈佛大學研究指出,一個人幸福快樂的關鍵,在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是包含愛情、親情和友情的「真愛」。若想擁有愛,並且從愛中感受到幸福,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
讀詩,正是幫助自己打磨感知力的好方法。(相關閱讀:50後如何不累不傷?蔡璧名:認清生命最重要的事,向老、莊、醫家學治神養心)
她舉例,曾有一位學生說,自己的外婆家種了很多植物,從前對此毫無感覺,但自從在課堂上聽她講解幾首與植物相關的詩歌後,再次看到這些植物時,內心更能有所觸動。「就連看到學校的椰子樹,他也第一次發現,每棵樹的『身高』竟然都不一樣。」
此外,文學還能讓人練習轉換視角,體察他人的所思所想。「文學最有意義的地方,在於這是一個設身處地的練習。」比方說,閱讀李白的詩作時,必須先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充分理解詩人為何寫下這些文字。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會慢慢發現,自己對生命的感覺也變得更豐厚了。
她舉例,《我不知道夜》中有首〈啣夢飛過〉,便是詩人路南描寫在飛機上,遙想自己飛越多年前心儀對象所在處時,細膩的心境變化。
「我啣著一個夢從你的頭頂飛過/夢中,一張方桌,二人對坐/飛兩萬里,飛不過咫尺心牆/記三千夜,記不得一絲蹙額」。她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個夢,而詩人之所以會「啣夢」飛過對方的頭頂,即表示就算已過了多年,內心的情感始終放不下。「你一旦讀過這首詩,下次搭飛機時,心情就會不一樣了。」
與詩人學表達 把珍貴的善意傳達給對方
此外,讀詩看似浪漫,卻也有實用的一面。
人是群體動物,不論是在家庭、工作場合中,都需要溝通和表達。蔡璧名認為,如何將自己心中的善意傳達給另一個人,讓對方感受到這份珍貴的情感,並將其當成「捧在掌心的金子」,都要仰賴個人的表達能力。
「詩人是全世界最會表達的人,讀了詩,你的表達力也會上升。」與小說、散文不同,詩文大多簡短精煉,三、五行字就傳達出濃郁情感。「學表達,就要從詩開始。」
她坦承,過去的自己不夠懂得溝通和表達。隨著不斷研究詩歌,每天鍛鍊自己的感知和表達力,人際相處開始有了轉變,甚至連跟母親的關係都變好了。「你會更容易感受到別人的善意,遇到聽不進你的話的人,也會自我檢討:我要表達得更清楚一點,對方才接收得到。」
50後的人生怎麼過?找到「食色功利」之外的價值
50以後,工作、財富和家庭都有了一定積累,物質生活豐足無虞。然而,面對人生下半場,還是有許多中年人不免迷茫,甚至感到內心匱乏。自己是誰?從何而來?接下來又要往哪裡去?蔡璧名認為,若想探知人生的謎底,詩中,也可以找到解答。
她從《我不知道夜》中,引用了一首〈五十一層雲間〉:
獨自 立足 五十一層雲間
尋覓 俯視 二十一歲身影
他 在迷霧中堅定的流浪
我 在穹頂下迷惘的佇立
暮靄奇襲
一只紅隼獨飛
我們並身一秒
各自參悟生命的必與不必
她解釋,詩人雖是描述獨自旅行住在飯店高樓的心情,但恰巧與中年心境相呼應。
「人在這個年紀,很容易有『高樓獨處』之感。」她表示,年輕時,雖然不知道前方有什麼目標,每天就像「在迷霧裡堅定的流浪」,但也充滿生命的無限可能,對未來無所畏懼。
反而是到了中年,經過了不斷地追求,擁有了家庭和事業成就之後,卻感到迷惘了。「20歲時,你不懂得孤獨和茫然,但現在理解了。開始思考:人生必需品到底是什麼?什麼是非要不可的?」(相關閱讀:如何讓身體不痠痛、心情靜好?蔡璧名:5個值得養成的日常習慣,遇見更理想的自己)
「人要到了50歲這個階段,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在食色功利之外。」
50歲後是第二場人生 恩怨情仇都過去,內心可自由無比
蔡璧名分享,自己有位朋友曾是大學校長,在即將通過連任之際,他卻毅然決然辭去職位,瀟灑離開職場。
「他告訴我:50歲是人生對折的時候,現在開始是第二場人生,而這絕對不能是第一場的延續。延續,就是一種老化。」
她表示,如果一個人在50歲以後,可以用第二次初心開啟第二回合的人生,就會發現自己眼前突然鋪展出一張遼闊的白紙,內心自由無比。
人的一生就像四季,經歷了熱鬧的春夏,50後,已經走到秋冬,心態該重新轉換。「你已經不是一顆種子、一株樹苗,而是開花結果的茂密大樹。過去在職場、情場上的犀利言語、恩怨情仇,都已經是夏天的事了。」
但這並非要人全然拋下手上的事業和愛情,而是應該讓自己的心態更輕鬆一些,在秋收冬藏之際,從容地品嘗生命的果實。
蔡璧名表示,人過中年,光陰所剩有限,日子應該過得比從前更簡單。而在這個世界中,最簡約、美好的莫過於詩。她微微一笑道:「這個年齡的我們,最值得擁有詩一樣的感受,詩一樣的表達,詩一樣的情愛,詩一樣的人生。」
相關閱讀:路南、月白著,《我不知道夜》,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