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希望老了不依賴別人,但人生總有意外!專家:辦不到「成功老化」無妨,「快樂老化」就很好

大家都希望老了不依賴別人,但人生總有意外!專家:辦不到「成功老化」無妨,「快樂老化」就很好
2024.05.10
55,323

2024.05.10

55,323

文章用聽的
00:00 10:30 1

文/佐藤真一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不想活太老、不要活到需要人照顧……研究老人心理與行為45年的醫學博士指出,長壽社會要期待每個人都活力到斷氣前的最後一刻,實在太不合理了,千萬別被「成功老化」的想法綁架過頭。

如果把「我要充滿活力地活到斷氣那一刻」視為理想,當願望無法實現時,你會不會瞬間感到失望?如何從依賴、被依賴中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我們常聽到「壽終正寢」,意思是人在活著時,即使年紀大仍舊充滿活力,到死都精力充沛。高齡人士中也有不少人認為「壽終正寢」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是活得愈久,身體功能愈衰退,想要在無病無痛的狀態壽終正寢,除了身體健壯、身邊大小事都自己來的高齡人士之外,可說很難實現吧。

對「成功老化」的反思  衰老就坦然接受支援

說起來每個人只要上了年紀,理所當然會衰老,所以人們應該把衰老的高齡者視為一體,思考照顧他們的方法。常有人說:「我不想活太久,不想活到需要人照顧。」但這種想法等於也是在否定人類建立的文明。甚至有人認為:「即使是需要人照顧也想繼續活下去,那叫作自私。」

多數人想要「壽終正寢」的原因是出自於成功老化的思維。「成功老化」是來自美國的想法,認為理想的老年期就是健康、自立生活、有社會貢獻。日本也有不少人以這個想法為基礎,認為照護必須採「自立支援模式」(Self- supporting Care)。問題是,需要照護就是因為無法自立啊!

我們需要的是每位高齡者都能夠安心接受支援的社會,這才是真正理想的社會。只要不擺脫「壽終正寢最理想」的想法,就無法實現真正的長壽社會。

被照顧若保有自主權  高齡期被照顧也不壞

那麼,什麼是「實現真正的長壽社會需要的支援」而不是「自立支援」呢?就是「自律支援」。「自立」與「自律」唸起來相似,但意思上完全不同。「自律」換句話說就是「自主決定」,也就是自己的事情由自己決定

舉例來說,在照護中心接受的協助。據統計資料顯示,高齡人士入住有專業照護員常駐的特殊安養院,通常比待在家裡由家人照顧活得更久。日本每年約有一萬人死於洗澡前後的行為與洗澡的過程,這當中大約有8成是高齡人士,可是只要接受有專家提供的洗澡照護服務,就能夠大幅降低意外的發生,光從這一點來看就能確定專業照護機構是高齡人士能夠安心接受照護的地方。然而現況是,許多機構因為人手不足、體制不完整等原因,導致高齡人士無法「自律」。

高齡人士「不希望被人照顧」的理由多半是因為接受照顧就無法自律,也就是無法自主決定。能夠自主決定,他們才會覺得「被照顧也不壞」

積極與人交流增加幸福感  老而快樂很美好

適合高齡人士的協助,不是只有政府提供的照護服務,況且光是這樣也不能保證老年生活就一切安心。根據心理學家卡普蘭(Gerald Caplan)的說法,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可積極改善社區心理健康。

以高齡人士的例子來說,接受社會援助(社會支持)也會明確影響到罹患疾病的比例和死亡率。提供給高齡人士的社會支持中,包括照護與協助日常行動不便的人,除此之外還有傾聽、煩惱時的陪伴等情感支持,以及提供解決方法等諸如此類的各種內容。

高齡人士與社會連結通常很疏離,正因為如此,所以與他人的關係就顯得很重要。人與人形成的相互關係通稱為「社會網路」;社會網路的規模愈大、與人交流愈積極廣泛的人,會有良好的「主觀幸福感」與自尊。當然人與人的互動不是只要頻繁、交遊廣闊就好,品質當然也是關鍵。(相關閱讀:97歲奶奶失智10年卻能維持輕症,醫師也訝異!導演徐紫柔:用愛和幽默陪伴,失智也能活得很歡樂

高齡人士能夠幸福,對他身邊的人來說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即使上了年紀需要人照顧,仍然能夠過得幸福的話,每個人一定都會覺得年老也沒有不好

4個關於高齡期生活的關鍵字

1. 壽終正寢

意指:健康生活不需要照護,最後在睡覺時毫無痛苦地辭世。

總是活得很有活力、很健康,過世時也沒有痛苦,在睡夢中離世,就稱為「壽終正寢」。這也是許多高齡人士追求的衰老方式、離世方式。然而大多數人幾乎都是健康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在人生最後的7~8年變得需要人照顧。(相關閱讀:【楊寧茵專欄】死前最多臥床2週目標,丹麥人如何辦到?看重復能更勝長照

我們當然也希望直到離世都盡可能過得健康並持續努力維持,但如果因此就把不需要照護的人視為「勝利組」,需要照護的人視為「挫敗組」,結果只是造成更多高齡人士陷入不幸又悲慘的局面。

對於終將老去的所有世代來說,將「年老體衰需要人照顧」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觀念,才是幸福

2. 自立(自律)

意指:自立是指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處理。自律是指個人意願能夠實現的狀態

高齡者照護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自立度過老年期」,與「壽終正寢」的想法相同,因此延伸出的高齡者照護目標就是「自立支援」。問題是,照護原本就是無法自立的人才有需要,提供要求老人自立的照護,豈不是本末倒置了?

照護現場需要的目標應該是「自律支援」而不是「自立支援」。自律是「我想要這樣」就能夠實踐的狀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仰賴其他人的力量,也是很自律的思考方式。

高齡人士和家人都太過執著「自立」與「壽終正寢」的話,精神狀態反而會陷入不幸,必須留意這種危險。提醒自己我們要實現的是「自律」。

3. 自主決定

意指: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

假設高齡者照護的目的是高齡人士的「自律支援」,那麼高齡人士有沒有能夠「自主決定」的機制、高齡人士有沒有自由,就成了重點。住進照護中心的高齡人士需要遵守用餐時間、洗澡時間等瑣碎的規定;一個原本隨時都能照自己的意思做的人,因為要配合其他人而動彈不得,光是這樣就會倍感壓力。

照護中心存在的用意,原本是要讓高齡人士安心接受專業支援,應該是他們會喜歡的場所,然而遺憾的是,很多機構都因為人手不足等實際問題而限制了高齡人士的自由。

儘管很困難,但照護現場應該努力的目標,是為高齡人士的自主決定建立體制。

4. 快樂老化

意指:個人主觀認定很幸福的老去方式。

美國講求「成功老化」,意思是老了之後能夠過著健康自立的生活,而且對社會很有貢獻;但是這種主張更傾向於社會貢獻、他人的客觀評判等,而不是考慮到高齡人士的心情。

比『自立』更重要的是『自律』,也就是能夠自主決定的老年期才是高齡人士該有的姿態」—如果從這種角度來看,應該宣導的是「快樂老化」,而不是「成功老化」,快樂老化重視的是自己覺得幸福的老化方式,用不著考慮自己在別人眼中能否自立。

人總有一天終將無法自立,若是這種時候也能夠保持自律,幸福感就不會消失。

(本文摘自佐藤真一著,《練習好好變老——你一定會老,但要老得自在從容!醫學博士從112個關鍵字解讀高齡人士的心理與行為邏輯,消除你對老後的恐懼與不安》,積木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