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告別主播台,轉行當心理諮商師!靳秀麗:幸福不是退休養老,「生產老化」活出無憾人生

確立新目標,會帶動身心一連串的正向變化!
確立新目標,會帶動身心一連串的正向變化!
2024.04.24
79,093
作者|王美珍
責任編輯|王美珍

確立新目標,會帶動身心一連串的正向變化!

作者|王美珍 2024.04.24

責任編輯|王美珍79,093

文章用聽的
00:00 10:01 1

採訪/王美珍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如何在熟年開啟與過往不同的新人生?曾擔任主播以及知名節目主持人的靳秀麗,在60歲時決定告別電視圈,並決定轉換跑道成為心理諮商師,甚至比過往更樂在其中。她認為,人生下半場是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真正想追求什麼的時機,充實、有貢獻的人生,更能帶來幸福感!

退休之後要做什麼?很多人想的是「完成某件事」:例如準備好一個數字的退休金、或是去哪裡旅行、培養某些興趣等等......。但其實,比起「做了什麼」,退休其實更像是一個分界點,想想「往後20、30年的人生,該怎麼過?」

除了離開職場、生活狀態的改變,或許也是時候告別過去不怎麼喜歡的生活、或是嘗試一些過去沒想過的新事物,展開不一樣的人生下半場。

曾是知名主播,也是長青節目《點燈》的主持人靳秀麗,她在60歲時從電視圈退休,轉身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專業領域:心理諮商師。談到「退休」,她認為:退休並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歷程,且準備永遠不嫌晚!

有能量想回饋  人生下半場更能自主、積極選擇

年輕時因緣際會進入電視圈,靳秀麗說,自己幸運地身處一個很棒的職場,擁有很多、也從別人身上獲得了很多。「我感覺自己身上還保有很充沛的能量,很想回饋給他人。延長職涯、或說退休後繼續工作,是我思考過後,覺得可以持續積極參與社會的方式之一。」

至於為何選擇心理諮商作為第二職涯?她笑說,回想起來,我從小時候就很喜歡聽別人說話,或是開導、解決別人的煩惱。所以在思考除了電視主持人,還可以做什麼的時候,她多方做了些研究,才決定要成為心理諮商師。(相關閱讀:曾任外商人資主管,50歲辭職重回校園、當心理諮商師!酒小萍:找回生活主控權,是最快樂的事!

靳秀麗也認為,多數人在剛進入社會時,多少對於自己想做什麼、擅長什麼不太確定,只能慢慢摸索著前進;但到了人生後半段,可以更有自主意識地去選擇自己想要什麼。因為是有意識去探索後做的選擇,相對來說更是一種圓滿、踏實而自在的狀態。

而當確立了目標後,就像定了錨一樣,自然拉動一連串的變化。「當你有一個目標,就會活得很起勁。」無論是在專業上的精進、追求,或是為了保持好體力或是開始運動,都會產生一種認真對待生活、自我實踐的滿足感。「雖然很多人說唸書很辛苦,但我真的很樂在其中,因為每天又多了學習新知的收穫。」

她以自己專長的心理學定義「幸福」:「幸福不只是感官上的快樂。發揮自己的潛力、並且在過程中體驗到美好,讓自己維持在一種活躍、充滿動力的狀態,也是一種幸福。

如何克服中年危機感?持續學習、貢獻自身所長幫助他人

有趣的是,靳秀麗就連心理研究所的碩士論文,都是以中年生涯規劃為主題,名為:「成長生產取向中年女性為幸福晚年生涯規劃之探究」。

「其實這個論文是為我自己而寫的,因為這其實反映了當時我自己的中年危機,當時我想找出一個理想的範例來解決自己的焦慮、困境,但無論是報章雜誌或書籍,好像都沒有我想要的答案。」

靳秀麗說,這個焦慮來自:清楚知道自己已經過了職涯的高峰,但卻還沒有準備好要到下一個階段,或說不知道它在哪裡。

「其實那時的工作環境對我來說還是很如魚得水的,但你就是會偶爾冒出一種不安的感覺,有點像溫水煮青蛙。但你又會安慰自己:現在日子過得也好好的,想這麼多幹嘛?但它就是會一再出現提醒你。」

當時約2015年,媒體面臨數位化轉型潮,若沒能跟上,好像就要被淘汰、滅頂。「雖然我們勉強撐了下來,但當時我深刻地感受到,是該換擁有數位DNA的年輕頭腦來領導這個產業了。」這也是促使靳秀麗在60歲就決定急流勇退的原因之一。

為完成這篇論文,靳秀麗在臉書上徵求「研究對象」,最終找到6位女性願意受訪。「她們都是不同的典型,但真的都是在中年後持續學習、成長,對我非常有啟發。」

她舉了其中2個例子:有位在大型傳統產業擔任人資主管的女性,因為從工作第一天就開始準備退休金,財務無虞。但她依然在退休後仍然繼續在產業的協會組織擔任講師,傳承自己的專業經驗。(相關閱讀:退休只剩玩樂與他人請託,太沒意思!黃昌巨:57歲重回職場、目標60歲考上律師!勇敢做夢,就算沒成功也有收穫

也有一位從職場退休後必須照顧年邁失智母親的女性,因為過程中的辛苦讓她決定學習正念來克服種種內心的煎熬,後來她更取得了正念引導師的證照,如今在社區裡開課,幫助有煩惱的人或是有類似經歷的照顧者。

幸福典範不再是養老  生產老化讓生命更有意義

靳秀麗說,每個人心目中的幸福或理想狀態都不一樣。也有一位案例,她想要的老後生活很單純,就只是想要住在一個有陽光的房子裡,可以幫家人準備健康的食物、每天簡單的運動,保持健康的身體。

「後來才知道,她的兄長和父親都是癌症過世,而在照顧的過程中,他們常常只是想要到外面走走、曬曬太陽,卻連這樣的力氣都沒有。」

每個人想要的第三人生可能都不同,但無論如何,都需靠自己面對、探索才能找到答案。若想要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就必須累積一些資源,無論是財富、健康、人脈或是專業技能,都是退休前非常重要的準備。

靳秀麗分析:對於理想的高齡狀態,最初專家提出「成功老化」,主要著眼於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避免疾病、失能;後來這個健康從身體延伸到心理,也就是所謂的「活躍老化」,和社會保持連結。

而現今高齡化趨勢下,更進一步的目標則是「生產老化」:即高齡者應被視為社會的資產、而非負擔。大到以自己的力量對社會有所貢獻,小到照顧自己的家庭,過往人們總認為安享天年、「養老」才是幸福,但現在講求「生產老」,一方面積極參與社會,但又能保持獨立自主。

熟齡世代或許體力上不如人,但並不表示腦袋也不中用:「有研究指出,智力分為兩種,年輕人在創意、抽象思考的『流體智力』會在20歲左右達到巔峰;然而生命帶來的智慧和經驗會像水晶一樣不斷結晶、累積,這叫做『晶體智力』,而且我們往往比年輕人具備更明確的目標和動機,這也是一大優勢。

最終我們要思考的只有:你有活出最好的自己嗎?還是還在做別人眼中最好的自己呢?到了這個人生階段,是重新向內探索,回應內在的時候了。」靳秀麗說。善用自己的資源,給自己一個機會再重新為某個目標努力,或是彌補過去曾有的遺憾,這樣到了最後,才能說:我的一生無憾了!

Info

【健康台灣:超高齡社會的全新解方論壇】

如何成為「一直健康的人」?

2025,是台灣超高齡社會元年。國人平均壽命約80歲,但「不健康餘命」卻高達8年。 從你開始,可以做出改變!

《50+》響應政府健康台灣願景,舉辦 「健康台灣:超高齡社會的全新解方論壇」,從五大最重要面向: 醫療、政策、慢性病、免疫力、心靈,最重磅權威專家齊聚,提供新解方。 讓你活出健康底氣,心裡更有盼望!

點此報名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