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早發性失智父14年,請過20多個外籍看護!張姮燕:爸爸不是包袱,感謝還有時間道謝道愛道別

(圖片來源:張姮燕)
(圖片來源:張姮燕)
2024.04.08
60,752
作者|蔡碧月
責任編輯|吳丹華

(圖片來源:張姮燕)

作者|蔡碧月 2024.04.08

責任編輯|吳丹華60,752

文章用聽的
00:00 13:01 1

編按:30多歲就成為照顧者,張姮燕與妹妹照顧罹早發性失智父親10多年了,從黃昏症候群嚴重的時期,至今重度失智已不認得人。漫長的照顧之路,她從不認為父親是包袱,照顧也可以是一種幸福,「因為我們都還有時間,可以有機會道謝、道愛、道別。」經歷過20多位外籍看護,她暢談照顧者雇用外籍看護有如買樂透,好看護能幫大忙,但不佳甚至逃跑的看護也造成照顧者家庭的困擾。

父親剛失智時,張姮燕剛進大學教書,妹妹初出社會,該送機構還是居家照護?本該是夢想起飛的年紀,要怎麼樣才能無愧於心地扛起照護責任?

不同於其他失智家屬的愁容滿面,張姮燕總是笑容滿面,很難想像她已經照顧父親14年,明知復健、用藥,最後的結果都一樣,她仍在努力。

張姮燕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母親賢慧能幹,父親是好好先生,有書報可看就滿足。父母盡心盡力栽培她和妹妹留學讀博士,在50出頭響應政策從教育界退休,然而無憂生活不過幾年全變調。

失智初期難辨  常被一句「呷老你就知」搪塞

30歲時在美國讀博士班,放暑假回台發現爸媽屢有爭吵,媽媽常抱怨,每次請爸爸出門買東西都去很久,根本故意氣她,爸爸卻說是順路去書局。一開始,張姮燕以為是姊妹倆都出國了,空巢夫妻待磨合,但不合理的是,爸爸為何每次出門都要去書局?

家人偷偷觀察發現,爸爸根本沒有去書局,而是一臉茫然地在找路或找機車。「我們懷疑他失智症,老一輩的理解是老人痴呆,是一種老年退化,聽來有點負面。中年的爸爸堅決否認,認為自己只是健忘,總是說『呷老你就知』。」

令張姮燕措手不及的是,此時56歲的母親發現肝癌末期,反覆住院期間,父親好幾次在醫院迷航,驚動醫護人員帶路,醫生忍不住提醒她們:「你爸可能是失智,要檢查喔!」但姊妹倆早已焦頭爛額,直到3年後母親離世才有心力面對。

為了確認父親是否失智,張姮燕花了整整2年帶父親跑遍西部醫院,台大、高醫、高榮、高雄長庚、義大都去過,有時看神經科,有時看精神科。有的醫師判定失智,有的懷疑父親情緒不穩是伴侶逝世引發的憂鬱症,甚至有一次父親跌倒,醫師認為可能不是失智是水腦,動手術開刀,吃盡苦頭。

失智症患者萬中無一可以恢復正常,問張姮燕為何要花那麼多的時間與心力就醫,因為無法接受現實嗎?

張姮燕無奈表示,10多年前大眾對失智的了解不如今日,家族除了奶奶晚年認不得人之外,其他長輩沒人罹患早發性失智。因而一度很難確定爸爸是不是失智了,因為失智症有許多症狀和其他疾病很像。「一開始只要聽到不是失智,內心就燃起希望。多方就醫並非不想接受事實,反而是積極找解方,儘管它只是一個可能性。」

照顧者的難題:如何保有工作,又讓長輩得到好的照顧?

家有失能者,該怎麼照顧比較好?這是每個家庭的難題。張姮燕希望讓父親得到最好的居家照護,但該由誰負責照顧?姊妹倆很掙扎。「當初我們覺得要公平,要辭職一起辭職,舅舅聽了大罵,2個博士辭職在家照顧豈有此理?最後2人都去上班,白天請看護幫忙。我是長女,放棄國外發展計劃,讓父親和我住,妹妹下班就過來幫忙。」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瓊之表示,失智症並非一般老化,而是不正常的退化,從早期診斷到臥床可能是7~10年不等,病程有時候會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睡不好、暴躁或攻擊行為,這些對家屬而言,比記憶力減退還困擾。

張姮燕記得,有2年多的時間,她很怕黃昏到來。那是父親病情惡化最難照顧的階段,出現譫妄症狀,無法辨別畫夜,白天睡覺夜裡遊走,原本乖乖的人會突然暴走、大吼大叫,把她當成闖入家中的陌生人,動手驅逐她,因此只要天色一暗,她就提心吊膽,還曾經對快發作的父親求饒說:「爸,虎毒不食子。」

「有一天我不在家,父親大抓狂,徒手把家裡的兩扇門拆掉、馬桶砸壞,翻倒上百公斤重的大理石餐桌,我回家看傻了眼,他只是一臉無辜,幸好沒有受傷。」

送機構原本不在張姮燕的選項內,有一陣子父親失控到難以照顧,不得已只好送到安養中心。安養中心承諾每天派人和父親互動延緩退化,每月收費4萬5千元,收住條件是家屬必須提供一個看護。

「令人失望的是,外籍看護向我反應,安養院沒有每天派人來看爸爸,每天4點給飯,時間一到就收走,不管爸爸有沒有吃。我決定帶他回家。」

張姮燕認為,如果可以的話,照顧者應該儘量保有工作,經濟上才有退路,「很多長照悲歌,都是將照護責任推給沒結婚的女性,或家裡薪資較低的人,但這樣公平嗎?照護者已經沒結婚,經濟又最弱勢,等到長輩離世,弱勢的人只會更弱勢。」(相關閱讀:為照顧父母辭職沒收入,想買什麼都要他人許可!財務規劃師:中年不該照顧離職的3個理由

照顧重症家人的漫漫長路  找外籍看護的血淚歷程

從父親確診失智到重症失能,10多年來張姮燕請過20多個外籍看護,「對家屬來說,看護幫了大忙,但選工的經驗像抽樂透,隨時可能血本無歸。

她遇過像上帝派來的天使看護,情同家人互相照應。原本照顧母親的印尼看護「阿雅」,在母親過世後,剛好接續上初期失智症父親的照顧工作,也替在完成學業、事業起步之間焦頭爛額的姊妹倆,一力承擔起父親的日常照顧。阿雅每天帶父親去社區的長照中心,打太極拳、唱歌、社區參與,甚至只要有人來拜訪父親,都會代替在上班、上課的張姮燕姊妹,招呼來訪的親友,「一個沒血緣關係的人,如同天使般的盡心盡力照護父親,她的愛心、耐心讓我們充滿思念與感激。」

她也遇過落跑或行為古怪的。像有一個來了才說,因為張家不吃牛肉,所以她不要做;也有每天躲廁所不出來,天天玩抖音想當網紅,最後坦承自己不是來台灣打工,是想體驗生活要當歌手。其中,也有人做不下去,選擇不告而別。

張姮燕遇過3個逃逸的移工:一個在住院期間聘用,來不到12小時,說要倒水一去不回;一個做了快3年,卻在續約加薪的前夕跑了,沒留隻字片語,連仲介也納悶;第3個最令人傷心,每個月都向她借錢,張姮燕以為彼此情同家人,她卻偷一大箱行李落跑去做黑工,輾轉回印尼後才傳訊息向她道歉。

張姮燕發現,相比照顧中風病人或阿公阿嬤,失智病人因為難照顧,在聘用看護時相對弱勢,很多看護不願接手。

張姮燕說,失智病人會因為環境或人的變動而躁動不安,許多重症病人,需要特定的姿勢翻身、洗澡或換藥,若三天兩頭換新人來做,都會增加照護風險,但現實裡因為缺工、逃逸等,要長年維持穩定且有照護技巧的看護人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失智照顧是漫長旅程  慶幸還有時間能道謝道愛道別

面對重症失智,照顧重心是維持日常生活品質。

為了不讓父親完全臥床,張姮燕買了站立式輪椅,讓父親每天練走,即使20步也好,儘量維持肌力;三餐需要餵食,只能吃攪打食物,她精心設計一天1800卡的營養菜單,連同父親每天的生活作息,像量血壓、喝水等,翻譯成各種語言的小冊子,全部條列化,只要打勾或填數字就好,幫助來來去去的看護可以很快上手、按表操課

為了照顧父親,長期以來請台籍看護和外籍看護,父親巴士量表0分、完全需要依賴他人照顧後,後又多請一名外籍看護。全家感情很好。(圖片來源:張姮燕)為了照顧父親,長期以來請台籍看護和外籍看護,父親巴士量表0分、完全需要依賴他人照顧後,後又多請一名外籍看護。全家感情很好。(圖片來源:張姮燕)

「醫護感佩我們將父親照顧得很好,沒有臭味,沒有褥瘡,但這是我們高度勞力、心力、金錢投入的結果,弱勢家庭的話一定更辛苦。」

從父親50多歲照顧到71歲,是否曾經覺得父親是包袱?「我不覺得是這樣,今天這個家沒有我爸,不像一個家,更多時候我覺得是我爸在陪我們,不是我在陪他,縱然他可能不知道我們的存在。明知這些努力,最後結果都一樣,這樣的路何嘗不辛苦,但轉念想想,這何嘗不是種幸福,因為我們都還有時間,可以有機會道謝、道愛、道別。」

14年照顧經驗  分享給失智家屬的建議

1. 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失智病人每天的狀況都不一樣,病程也不一樣,挑戰很大。照顧者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適時放過自己尋找舒壓方法,不然沒有精力照顧病人。

2. 參考失智家屬團體的經驗

面對艱困時刻,千萬不要悶著頭自己煩惱,多方尋求失智家屬團體的資源或經驗分享,解決生活難題,像我爸爸現在穿的尿布,就是透過病友家屬的推薦,舒服又美觀。

3. 善用長照資源

經濟能力許可就聘請看護,配合長照資源減輕負擔。若不知該如何使用長照資源,可以去打1966詢問。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